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记者问他:"在宣布获奖结果的夜晚,你不在北京或瑞典现场,而是选择回到山东高密老家,是在躲媒体吗?"莫言答道:"不是。每年秋收的季节,我都会回老家写稿,与父老乡亲生活,感受有激烈变化的乡村生活和农民心态。"莫言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可以说,他对老百姓和乡村生活的熟悉,成就了他众多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反观我们有的年轻军事记者,学历不可谓不高,文字也不能说不好,可就是写不出东西,即使写出来了,也与官兵贴得不紧,隔靴搔痒,不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吴渊 《传媒》2001,(1):54-55
唐岩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不像是书画家,倒像是一个商人。今天飞昆明,明天飞杭州,后天就到了北京。整天满世界地飞,也满世界地画画。广州白云机场有他的画,青海西宁机场也有他的画,就连香港国际机场也挂出了他的画。山西省委秘书长李才旺说,你真是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相似文献   

3.
王晟  刘琼 《新闻天地》2010,(5):19-20
对于夏达来说,眼睛和手是她最大的财富,因为她要用这些去创作。她曾说:"等我老了那一天,假如我还可以在一个小角落里,慢慢地画着故事,那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只是想画漫画而已。"  相似文献   

4.
"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  相似文献   

5.
日本当初之所以没有选择"东洋"的概念,当然还受到"脱亚论"的影响,企图让日本画独占种族艺术的鳌头;中国人从不愿接受"东洋"的原因,一是它是一个充满殖民腥臭的字眼,二是也不愿让日本这个学徒与自己平起平坐。  相似文献   

6.
南竹杆胡同113号 1975年7月12日中午,我的爷爷夏衍,被"无产阶级专政"了八年零七个月之后,由"敌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没有任何结论的情况下,拄着双拐,从秦城监狱回到了东城区南小街南竹杆胡同113号的家中。那时候,不在北京的我只有六岁,既没有亲眼目睹,  相似文献   

7.
杨茜 《声屏世界》2010,(8):27-27
"很高兴能感受一个女生的奋斗历程,也希望能给你至少精神上的支持。我会记住在世界杯的日子里,在北京,有这样一个女孩努力,辛苦,克服重重困难拼搏过。相信能挺过来,在以后的日子里任何困难你都能战胜,并成功。"这是7月12号凌晨,我的微博上收到的留言。看到这些话,我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8.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旧事     
下面是关于曾国藩的逸闻旧事,读者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历史文献和历史小说中的曾国藩。 顽劣儿童 曾国藩并非天才,也不是天生圣人,他小时候同其他孩子一样天真调皮,甚至有点顽劣。 老师曾训斥他说:"你如果不认真读书,不要说举人进士,恐怕连县学也进不了。你要是进了学,我给你背伞当跟班。"  相似文献   

10.
傅强 《军事记者》2013,(6):39-39
4月21日,芦山地震的第二天,我赶赴地震灾区采访。5天里,我采访了芦山、宝兴、龙门、双石等多个地震重灾区。回到北京后,我梳理着那些灾区的场景、细节和我笔下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思索着主流媒体记者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和对"正能量"的传扬。  相似文献   

11.
徐铮 《军事记者》2012,(5):51-52
被称为一代"鬼才"的著名绘画大师黄永玉,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散文风格独特,与其绘画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作为当代绘画大师,黄永玉绘画之外的一大爱好就是文学,如同他自己所言"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第一的”。黄永玉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乞今已有散文集10余部,这些文章不仅有着精深的文学造诣.且艺术风格独特.他曾坦言文学让他得到了很多自由.而这个绘画大家的业余爱好也给了文学一个美丽的“意外”。  相似文献   

12.
站在同样的跑道前,别的孩子是速度赛,读写障碍儿童却是跨栏赛——很多时候,这些障碍甚至不被旁人认知7岁的男孩文文,面向镜头,讲述他最大的心愿:"如果我有原子弹,就把学校给炸了。"他的神情没有变化,就像说"如果我有五毛钱就要去买口香糖"一样自然。文文讨厌学校,讨厌学习。他读课文,一个字念完了,可能要看上两秒钟才蹦出下一个词。他写字,总是写不进田字格里,  相似文献   

13.
高数里有一个关于"极限"的概念,无限接近但是不达到就可以看作是等于。就跟画圆一样,你永远不能画出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圆,只有无限接近那个最大值就是最好的圆。我们在3天3夜的时间里做完《风起中三角》这本书,是课题组成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拧成一股绳,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完成的结果,发挥了最大潜能画完了这个圆。拿到书的时候,整个课题组成员的脸上都很欣慰,这样辛苦也值了。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之一,我做的工作虽然微小,但还是从中得到一点感悟:编辑的工作更像是画"圆"。怎样把合适的素材聚集在这个圆里,如何取舍材料,如何统一规范,如何保证无限接近圆满,我认为要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提高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已故家父陈宏阁是上海五四二厂的高级工程师,在直属央行的人民币印刷制造行业工作。身处特殊的保密行业,还有当时社会的种种原因,他具体在做什么工作,一直是我们后代心中的一个谜。父亲一生成就许多事业,但他留下的遗物却很少。我珍藏有两张北京天安门观礼的橙色胸带,一张上面烫金印有国徽图像、"国庆"字样,下有印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5.
忆老叶     
老叶去世快一年了。老叶,叶寒青,是我在解放军报的老上级。1958年春我调到军报理论组,直接领导人就是他。我光足喊他副主编,后喊主编,再喊副社长,前前后后30年。忘了从哪一年开始,我们这些老下级当向也间或呼他老叶,这或许是“文革”在军报遗下的成果。老叶走得匆匆,当时我恰好刚刚离开北京。一个多月后我回到家,他的一切后事都早已办完了,他的老伴世外出去忙她的电视剧。我很难过。几卜年的老领导,又是房前房后住着,临终竟未能见他面!我听说向遗体告别那天,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同忐都上了,连80高龄的军报第一任总编辑欧阳义、…  相似文献   

16.
酷爱绘画,或是儿童的天性。我幼时也喜涂鸦。见堂兄们撇兰画竹,皴石点花,回到家里亦依样画葫芦,大涂大抹起来。当时的我,表现欲极强,画好就贴在自家墙上。大人们自会过来鼓励一番。而我,则神气十足。画好的作品,有被邻居们要去补壁的;而我,如作品已入选展出一般,更是眉飞色舞飘  相似文献   

17.
杨少斌去法国了,去参加“当代中国肖像”展。从法国回来,他一定又会被晒黑一圈。他的皮肤有些像相纸,在欧洲的阳光下不断显影——他每次从欧洲回来,皮肤的颜色都会自然地加重。这也有些像他的画,他的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深层发展,越来越局部,也越来越铺张。 少斌是一个亲切的人,他喜欢说话,但又不太会说话。我的意思是他说的话往往太“正式”,少了些趣味。少斌从骨子里  相似文献   

18.
高荣伟 《档案天地》2013,(10):36-38,19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11岁时司徒雷登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他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19.
万玉云 《出版广角》2015,(4):121-123
有没有一种喜爱,最初开始于一个名字?对林风眠,我就是。林风眠,念着念着,像一幅温远的画,清艳。他画的画,他做的事,他的性情,他的品格,越看越洞明,再要不喜爱,已是不能。  相似文献   

20.
轻松一刻     
夸儿子两位家长互夸自己的儿子。甲:我的儿子真是个天才,昨天他在墙上画了只蜻蜓,他妈妈捉了好几次。乙:那算什么?我儿子在地板画了条蛇,我吓得破门而出,谁知那扇门原来也是他画在墙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