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13,(6):97-97
由文化部主办,故宫博物院和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承办的“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张伯驹潘素书画展”日前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张伯驹、潘素伉俪45组书画的同时。还展出与之相关的珍贵文献,包括历史图片、手札及其著作和传记......展品充分体现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化成就的同时,也展示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
2020年8月11日第五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为了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雪冬 《世界文化》2006,(5):30-32
在诺曼底登陆日的一个多月前,加拿大潜水员马克·沃德的祖父在被鱼雷击中的加拿大皇家海军阿萨巴斯卡号上为国捐躯。60年之后,马克·沃德决心要找到它的残骸,向当年英勇的水兵们致敬。在悲壮的战斗结束后的漫长岁月里,对战争的记忆仍未消逝。HMCS(加拿大皇家海军)阿萨巴斯卡号在英吉利海峡的沉没现在成了马克·沃德关注的一件事。他的爷爷赖斯利·沃德是128名于1944年4月29日随该军舰葬身大海的加拿大海军官兵中的一员。他在幼年时第一次从父亲彼得那里获悉这一事情。数十年之后,他下潜到水下260英尺祖父葬身的海底,向献身的水兵们表达了…  相似文献   

4.
心性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它包括儒、释、道三教的心性说。它的发展,是中国哲学体系完善、内涵深化、思辩形式不断提高的表现。其中,道教的心性说是在唐宋之际神仙信仰危机四伏、证仙思想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是内丹思想的根本性理论,其代表人物为张伯端、王 。张伯端倡三教合一,以其心性说证先命后性的内丹修炼术,使这一道教理论新形态的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王 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问题,并用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  相似文献   

5.
1997年,对华夏炎黄子孙来说,是富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年,中华民族雪洗百年耻辱,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对金玲女士来说更是难忘的一年,丰收的一年。这年9月,金玲在维也纳举办以《回忆》为名的个人作品展,引起轰动,原计划一个月的展期,应观众的要求,不得不再延长半个月。作品回忆七号、八号、九号、十号、十二号、十三号共6幅绘画被奥地利联邦政府艺术收藏部收藏,十一号被奥地利国家民俗博物馆收藏。奥地利政府艺术收藏部收藏馆负责人哈尔特曼博士被金玲女士的作品折服,连声叹道:太美了!太好了!我们将把这些作品作为奥地…  相似文献   

6.
正要是歌德活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会怎样?这不算一个无聊的问题,因为歌德几乎是史上独一无二的"完人",只招粉,不招黑。跟他齐名的文化伟人,比如莎士比亚、蒙田、塞万提斯,都由于所知的个人经历较少(像莎翁甚至身世成谜),因此没人黑。可是歌德不一样,歌德一生的创作、交往、情感、冶游、生死爱欲,在他生前都有丰富的记述,而且不少事情还有来自不同人的不同角度的记述;他写自己,写别人,别人也写他,在他身后读他、研究他,就是在被读、被评论、被研究的过程中,歌德逐渐从德意志一代文化名人上升为世界级伟人,同时神奇地豁免于所有消极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唐代有位草书巨匠张旭,人称"张颠"。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米颠",他就是被称之为书画史上一个巅峰式存在的米芾。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虽然官至校书  相似文献   

8.
记得是1991年的初冬时节,我的同事葛晓音教授从南京开会归来,提及程千帆先生对我的研究相当欣赏。最初的反应是,先生因追念我的业师王瑶先生而“爱屋及乌”。若干年后,读张伯伟君《(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题记》,其中有“如北京大学的葛晓音、陈平原,复旦大学的陈尚君等,都是受到千帆先生重视的青年学”,方才明白葛教授的转达明确无误。  相似文献   

9.
开篇:吉祥颂这是一个最早被称为云南的地方。2100多年前的长安城,七彩祥云缭绕在汉武帝刘彻的梦中。"梦彩云,大吉之兆",野心勃勃、急于开疆封土的大汉天子醒来后,便遣使寻找梦里那片有水草、有牧歌、有吉祥彩云缭绕的世外桃源。因为古代帝王的一个梦,天下从此有云南。云南是一幅由梦和诗水乳交融成的神秘画卷。古语云"一日长一丈,云南在天上"。高天之上,仙袂飘飘,祥云朵朵;瑞霭之下,白莲朵朵,遍地芬芳。祥云下,阳光嬉戏着,把一页页厚重的史书次  相似文献   

10.
<正>小仲马(1824-1895)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他与父亲大仲马成就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璧"的奇观。小说《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也是小仲马根据自身的一段感情经历创作的作品。小说面世后,受到热烈欢迎,紧接着被改编成剧本。大仲马读完剧本后,激动得泪流满面,对他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论析罗润苍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领袖继承问题而创立的一种高僧法嗣传承法,是藏传佛教在法位继承方面有别于佛教其他派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发端于13世纪初期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后被主流派格鲁巴(俗称"黄教")采用、推广,成...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小说《圣诞盒子》热销于美国,作者查德·鲍尔·埃文思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在此之前他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而他写这本书的初衷仅仅是想为家人准备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不料书出版后却成了众多美国人的圣诞礼物。《圣诞盒子》讲述一位父亲因为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伤害了女儿。在一个圣诞节期间,他认识了一位老妇人,这让他的一生发生了变化。这位老妇人惟一的女儿小小年纪就死了,为了寻求安慰,老妇人一直给死去的女儿写信,然后再将信保存在一个做工精美的雕花核桃木盒子里。这位父亲被老妇人那份执着的爱深深打动了,他发誓…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我2004年初写的一篇小文,近十年后重读此文,仍觉有现实针对性。君不见"穿越"已成为编导们随心所欲、黔驴技穷的创作手法,"抗日神剧"已变成对民族血雨腥风、慷慨悲歌记忆的胡编乱造、无聊娱乐,三国水浒西游等经典名著被肢解为男女性爱、暴力扩张的动漫竞赛游戏,有的景区开展让游客装扮日本鬼子抢花姑娘活动……历史不仅成了任人乱捏的泥团、任人打扮的姑娘,而且成了随意烹饪的菜肴和明码实价的商品。  相似文献   

14.
孙海英 《世界文化》2006,(10):16-17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自从问世以来就一直热销不断,被译成了数十种文字,后又陆续被搬上广播、舞台和银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此书,珍藏此书。去年,译林出版社也出版了这本书的中译本,网上、书店都出现许多关于该书的出售信息,阅读、购买该书的人数极多,一时风靡书市。这本薄薄的书信集也成为了国内许多读书人所藏的书目,除去该书精美的封面设计与它一直享有的知名度之外,想来《查令十字街84号》还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真实的生活之美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穷困的女作家海莲承受不了纽约古旧书店昂贵的书价,便按照《星期六文…  相似文献   

15.
陶易 《寻根》2010,(1):102-106
<正>据《礼记》的有关记载,古人出生三月之内,父母为其命名;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女子十五及笄,笄而字;名与字相互表里。唐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多有号,又分别号、斋号。但一个人刚降生之时,还在  相似文献   

16.
1419~1422年,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一个由51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随团画师火者·盖耶速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该团沿途风土人情及中国明朝的政治、经济、人物、风俗……诸多繁荣富庶,后被整理成《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成为此时期中亚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瘦水西湖     
芦草枯了,远山干了;柳岸叶落。十一二月的西湖,山寒水瘦,顿时成了一个色调单纯的水域。习惯了春来万物峥嵘的高原水乡那勃勃的生机,也看惯了盛夏时节被莲叶、荷花、蕉草和绿柳扮装的西湖秀色,钟爱六岛七村在秋日里被白云和晨岚掩映的朦胧意境。这一次却是在冬日的正午来到这汪水瘦草枯  相似文献   

18.
1989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威尔逊的英国雕刻研究专家被一个小小的青铜雕刻吸引住了。这个名为《杂耍的人》的铜雕被发现时已在一个花园里沉睡40年而没被人注意,当时它的价钱不过两三千美元。威尔逊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裸体铜雕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雕像,而是一件稀世珍宝。在一个有名的拍卖会上,它卖出了107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当时世界上所有铜雕中卖出的最高价。这件珍品后被洛杉矶保罗·格蒂博物馆收藏。这件稀世珍品的作者是荷兰伟大的风格主义雕刻家德弗里斯(1556~1626)。他出生于荷兰的海牙,早年离家去佛罗伦…  相似文献   

19.
北川灾后重建的目标和规划,是要把北川打造成一个特色农业强县、工业强县、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大县,把北川县城建成一个禹羌文化浓郁的森林景观艺术城市,让"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法国人为什么讨厌数字13在法国人们近乎执拗地避免13个人同坐一桌,因为13是一个令人忌讳的数字。许多法国人以为13这个数字会带来厄运,是一种不祥之源。因此13号住房常常被视作“凶宅”,故很少有客人愿意在旅馆中住13号房间。然而,在日常生活中,13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