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1年春节 ,大年初一上午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要同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一道 ,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看望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 ,登门向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老帅和蔡畅、邓颖超两位大姐拜年。作为新华社政治记者 ,我奉命随同采写消息。采访前 ,听到了耀邦同志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天上午8点钟 ,我驱车来到中南海勤政殿 ,因为按规矩 ,我们工作人员应早到等待首长 ,而绝不能让领导同志等我们。谁知这天我到得太早了 ,耀邦同志的大秘书梁金泉同志在值班。梁秘书把我们让进办公室里 ,给我们沏上茶水。大过年嘛 ,同志们见面…  相似文献   

2.
在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中,有许多值得追亿、怀念、深思的往事,但记忆犹新、萦绕心头的,要算1965—1966年上半年胡耀邦同志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我任陕西日报总编辑时的历历情景。近日,人们追念耀邦同志,更激起我久久的沉思和眷念。 1965年1月中旬,胡耀邦同志在参加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的会议即将结束时,从北京打电话给省委转告我说,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传达了毛主席论述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段话,后来通称为“四个有所”,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耀邦同志叮咛我:陕西日报也要像中国青年报那样,在报上发表按语,“组织大家写文章,学习讨论它两个月”。当我一想到耀邦同志历来关心报纸,如今又亲自指点,我心头“热”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耀邦同志是我1937年到延安后认识的。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更是一位令我尊崇的良师。耀邦同志1930年15岁时即投身革命,当了小红军。1987年1月,他卸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千钧重担。1989年4月8日上午,他病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于4月15日溘然长逝。当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公仆,最后以身殉职。自1987年初辞职从中南海勤政殿搬回家,到他告别人世,共计27个月。  相似文献   

4.
耀邦同志15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除1963年2月回过一次家乡外,一直远离家乡,走南闯北,出生入死,献身革命事业.他对孕育他成人,鼓舞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故土和亲人有着特殊的热恋,家乡父老乡亲也总是惦念、敬重这位引以为自豪的光荣儿子.全国解放后,耀邦同志多次给家乡党组织写信,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家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耀邦同志的亲属和家乡党政领导也曾多次写信向他汇报家乡的情况或上京看望他.  相似文献   

5.
刘学洙 《新闻窗》2006,(2):17-20
胡耀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笔者有幸,在耀邦同志1984年元月和1986年2月两次贵州之行时,全程随行采访;接着叉列席参加了1986年2月中旬他在南宁主持召开的黔、滇、桂三省区工作会议。两次随行与一次列席会议。历时20天。在那难忘的日子,天天聆听耀邦窖智深刻、务实透明、毫无八股调的生动谈话,记下了大量采访笔记。20多年过去了,耀邦的音容笑貌和他的人格魅力,依然历历在目,宛如昨日。际兹党和人民纪念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之时,谨将当年随行见闻,写成这篇追记,以寄托一个退休老报人对哲人的深深怀念,也想留下一点历史资料,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6.
在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中,有许多值得追亿、怀念、深思的往事,但记忆犹新、萦绕心头的,要算1965—1966年上半年胡耀邦同志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我任陕西日报总编辑时的历历情景。近日,人们追念耀邦同志,更激起我久久的沉思和眷念。1965年1月中旬,胡耀邦同志在参加党中央政治  相似文献   

7.
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中指出:“人们的自由或议利离不了一定的责任或任务,没有无责任的自由或无义务的权利。”细嚼此语,很受启迪。我们办的虽是张企业小报,但它也是党的一级基层组织的喉舌,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讲党性,负责任。报社同行在学了耀邦同志的讲话后,有点比较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笔端要有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时光永是流逝,转眼间敬爱的胡耀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公仆品质,仍然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他的良操美德,他的高风亮节,他的人格魅力,仍然被人们广为传颂。在耀邦忌辰(4月15日)到来前夕,本刊记者前往湖南省委常委楼,独家采访了耀邦同志曾经的老部下,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同志。从他深情款款、满怀敬意的口述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人格魅力、什么叫伟人风范。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同志非常关心出版工作,做过很多批示和指示.仅从我亲历的一些片段,就可以看出,耀邦同志是多么牵挂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 努力做好词典的编纂工作 1979年5月15日,国家出版局代局长兼《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组长陈翰伯同志,写信给中央宣传部并报耀邦同志,汇报《汉语大词典》从1975年上马以来的进展情况和当前碰到的困难.信中说,由于参加编写工作的编纂人员涉及五省一市(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共19所高等院校,过于分散,没有一个省市牵头为主,没有一个常设机构,以致工作困难很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计划将有落空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正1989年4月15日,是我终生不能忘怀的日子!这一天的中午,我听到消息说:"耀邦今天上午去世了!"北京时间晚七点整,耀邦的黑白照片出现在"新闻联播"上,残酷的消息被证实了。吊客成了治丧人员第二天一早,一些与胡家有交情的年轻朋友们,筹划着联名在耀邦灵前献个花篮。大家按照分工,有的去订花篮,有的去买缎带,我的任务是在缎带上写字。中午时分,连饭也来不及吃,便匆匆来到中南海东墙外的会计司胡同25号胡家,约好的几个人已先期到达。两年来门庭冷  相似文献   

11.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政府向获荣誉证书的老同志和优秀新闻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们这样一个会在市委的会议室召开,我觉得非常好。这表明新闻工作者和党的机关的密切关系。耀邦同志说,党的新闻工作是党的喉舌。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当然应该和党委机关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党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胡耀邦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 ,作风既严肃又平易 ,待人既民主又亲切 ,给我们这些常采访他的活动写新闻的记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他要我们把新闻写得幽默活泼的意见 ,更是令人难忘。他是我们这些“老记”的良师益友。据我们所知 ,耀邦同志一般是不在外边就餐的 ,工作完了都是回去吃饭。1985年初夏的一天中午 ,他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客人 ,谈完后他在大会堂一楼西大厅宴请客人。本来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遇到这种情况 ,都是在大会堂食堂里买点工作餐就行了 ,可是这次耀邦同志留话 :“安排新闻记者们一起入席。”吃饭时 ,因为是内…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记协和江苏省记协联合召开的关于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全国新闻业务经验交流会议,从六月二十四日至七月一日,在南京、无锡两地举行,来自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九个新闻、宣传单位的代表和中宣部新闻局的同志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为了贯彻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的精神,着重研究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问题而召开的。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开放和改革的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要当好党的喉舌,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新闻队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建设。会议对新闻队伍素质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基本估计。与会同志完全同意耀邦同志的评价:新闻队伍总的来说是好的。大家认为,这支队伍有党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十二大”的大组会上,我取得了一次正式发言的机会,一共十二三分钟,对上述问题讲了六七分钟,只说了几句提要。现应《出版工作》之命,将我那些意思写出如下: (一)要掌握好两个最大的或最根本的比例关系耀邦同志在报告中,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目标之一,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这在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史上,恐怕还是第一次。对此,我特别拥护,特别兴奋。从这里也使我更加相信三中全会以来的党中央是完全有能力逐步妥善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式和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把建设高度发展的社  相似文献   

15.
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说过,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要引起人们的追求,引起人们的喜爱,引起人们的支持和赞助,首先必须使这门科学同人们的生活,同实际,同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些话是对的,是真理。科学如果不同实际紧密结合,不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不  相似文献   

16.
随耀邦下乡     
196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五,我随耀邦到陕南下乡。因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患胆管肿瘤病危长期住院,耀邦时任西北局第三书记、代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他从北京到陕赴任时带有两个秘书,一个叫戴云,一个叫李传华,下陕南时耀邦派他们两个去别的县调查研究去了。去陕南,由省委副秘书长白瑞生陪同,省公安厅派处长艾蕴药随从。两辆吉普车,前一辆坐耀邦、警卫员小解和我,后一辆坐白瑞生和艾蕴药。头一站是宁陕县,其次是石泉县、汉阴县,到安康地区没有进城,即与地委书记韦明海一行乘船沿汉江顺流而下旬阳、白河,当时安康沿汉江到白…  相似文献   

17.
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性质、任务以及新时期党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干部的素质问题,指出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首要的是要增强无产阶级党性。耀邦同志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当前具有很强的针对  相似文献   

18.
198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胡耀邦同志在杭州谢家花园,接见了浙江省的一些领导干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接见,(见照片。左二为当时杭州市委书记陈安羽,左四为当时浙江省委书记铁瑛。)耀邦此来是考察农村工作,到了许多地方。他对浙江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形甚为满意。他还特意和我们一起看了新到的反映农村新情况的电影《喜盈门》。  相似文献   

19.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20.
党 中央粉碎“四人帮”后 ,胡耀邦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 ,后来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 ,他又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在那十多年间 ,我有幸作为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的记者 ,经常随同耀邦活动 ,采访新闻报道。记得第一次采访他个人 ,是在他刚刚上任中组部部长一个月的时候。那时 ,我有个朋友叫陈文伟 ,他在中组部老干部组工作。据陈文伟同志介绍 ,胡耀邦同志一到中组部 ,便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使中组部面貌大变 ,许多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