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磊 《新闻爱好者》2006,(3S):41-41
打开电脑的搜索栏,敲击“海选”一词,铺天盖地的全是有关各类歌手大赛的章,其中“海选”这个词语是每项赛事中必不可少的字眼。“海选”——这个近期在媒体出现几率较高的时髦名词,最早却出自朴实的农民兄弟之口,在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这样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享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像这样由村民直接提名并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被广大农民形象地称为“海选”,也就是说,村民们要像从大海捞取珍珠一样选择信任的人成为自己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已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倒不是怕网络文学写手们的围攻,是不愿意惹那些哄抬网络文学的“网霸”们的“骚”。当今之时,谁敢说网络文学一句真话,那些“吃”网络的“文学批评家”们就会骂你是棍子,骂你是乡巴佬。我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我不仅“冲”中文网,我还“冲”外文网,如果你有办法侵入我的电脑,你一定会对我浏览过的网站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3.
于桢 《记者摇篮》2004,(9):14-14
在多种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瞥一眼报纸领域,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个词就是:“链接”。“新闻链接”“相关链接”正以一种势头不断地被大报小报编辑记者们有意识地巧妙地运用着.作为一种追求有效信息含量最大化的方法和手段,“链接”正把报纸这个平面媒体构筑成更高更广阔的信息传输平台。  相似文献   

4.
所有目击此次大桥倒塌的人都用了“突然”这个字眼,从第一个桥孔掉混凝土到解体,不过几分钟。而328米的四孔大桥从东到西连环倒塌,不过10秒钟。但回顾这个桥梁修建的四年,充斥于勘测、分包、修建等各个环节的危险细节,早就为大桥的倒掉埋下了伏笔。[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纷纷扰扰的网络世界里,这个“门”、那个“门”的事件就没有一天消停过,最近,随着“兽兽门”、“日记门”等茶余饭后的谈资,前仆后继地涌现,广大的网民们又再次地过了一把“窥视”的瘾。借某位作家的话来说“有了快感你就喊”,于是众多的网民们在网络上开始了热热闹闹的喊叫,有同情的,有骂人的,还有来“打酱油”的。  相似文献   

6.
"客":网络时代关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青年记者》2007,(20):79-79
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发出挑战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字眼,而围绕这个字眼展开的种种现象,是网络时代的特有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个字眼就是"客"——博客、播客、拼客、闪客、炫客、威客、维客、黑客、米客、粉客等的"客"字。  相似文献   

7.
"成熟"这个词,对于我是个久违的字眼。说久违,并不是我听不见、看不到它,也不是对它的含义没有一点儿思索,而是年轻时落下的病。这个"病"使得我经常有意地疏远这两个字,当周边的人们兴趣极浓地议论所谓"成熟"的时候,我就缄口不语,甚至会躲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新闻记者队伍前仆后继对真理的追求,由于新闻记者队伍无私无畏对正义的捍卫,还由于他们对人们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客观公正的真相报道,所以,新闻记者队伍,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群体。因此,人民大众送给了记者们一个“无冕之王”的雅号。老百姓送给记者这个称谓,按照常理来说,记者们必定是个个都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惟恐玷污了“无冕之王”的雅号和亵渎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遗憾的是,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些记者,对“无冕之王”四个字错误地理解为记者的头衔是一顶王冠。有了这顶王冠,便可以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都市类报纸的起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得益于对社会新闻的高度重视与着力开掘,而热遍全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大部分可归入社会新闻范畴。在社会新闻走向繁荣的同时,低俗化、娱乐化也愈演愈烈,遍地“一夜情”,到处“无厘头”,满眼“人造美女”,漫天“成功人士”,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新闻泛滥成灾。有人将此归结为社会新闻的“初级阶段”,认为随着受众群整体素质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单纯追求“卖点”、追求感观和意念刺激类的社会新闻,其受众市场会越来越小,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事实上,早就有专家学者呼吁…  相似文献   

10.
刘爽 《新闻三昧》2005,(10):16-19
宋凤河,数个月前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吉林农民,委屈、潦倒、瘸腿,甚至骗子这些字眼,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当他选择不再沉默时,他的名字和媒体挂上钩,从此他27年前的一场经历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见义勇为”这些光鲜的词汇成了他的代名词。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关于他的报道多达2110条,他的故事甚至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法委。  相似文献   

11.
半年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转过头来才发现我已经成为一名机工人。从实习列签约,从院里统一的培训到社里有针对性的培训,“编辑”这个原本陌生的字眼渐渐变得熟悉,“复审”、“终审”、“核红”、“质检”等逐步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质量”成为做每件事之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穷二代”这个名词概括了那些弱势又充满希望势力拼搏的人群,“胶囊公寓”则成为他们希望改变地位前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候,某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广大市民的一条利好消息 今年螃蟹货源充足价格走低》。文章本身写得不错,但肩题里的“利好”两字让我读来如“骨梗在喉”,浑身不舒服,联想到以前有的报纸上刊登过的类似的报道《米价下跌市民喜笑颜开》,不禁摇头叹息。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作为消费者的市民来说是“利好”,可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来说,未必“利好”。作者在报道中采用“利好”这个字眼,完全站在市民的立场,根本未考虑农民的感受,这样的报道无疑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原创”是一个很高尚的字眼和概念,而如果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大干快上地进行生产,只能造就出无法传世漏洞百出的伪原创  相似文献   

15.
明俊 《今传媒》2005,(5):37-37
如果没有了广告,可能这个社会就很不正常。古代有“王婆卖瓜”,今天有“广告创意”,不用当王婆说得口干舌燥了。但每天就要接触那么多“创意”,实在有些疲劳,厌倦的情绪不断地出现。这厌倦更多地集中在一个“裸”字上。  相似文献   

16.
印度洋海啸后,“如何面对天灾”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天灾不可抗拒,就像人类无法逃脱死亡一样,没必要再抗灾”;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有人说“天灾”要“抗”,要在“同天灾斗争中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作为县(市)报年龄偏老的“新兵”,就用七年前的一次写作经过,谈谈我对抗灾新闻的一点体会,聊充创作谈。  相似文献   

17.
江敏 《声屏世界》2001,(11):11-13
电视诞生之初,就与“流于表面”“肤浅”“低层次化”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曾几何时,一直以“大众化”“平民化”为口号而叱咤风云,雄踞传媒界的电视,也频频出现学的身影,纪录下学理性的思辩和富于哲理的感悟,学“触电”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词语。这股在大江南北刮起的“山寨风”,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字眼活跃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页等媒体之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且实实在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进而演变为一种“山寨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节目主持人进行风格多样化的追求当中,他(她)们也在无意识地进行着一种“以姿势助说话”的习惯性实践。这种体态语言上的主要特点,往往成为他(她)们主持风格上的鲜明标识。振臂冲拳式情绪亢奋,大嚎一声:“哇噻——”,同时大幅度地攥紧拳头冲出右臂。这一“嚎”一“冲”,“嚎”出了个满场哗然,“冲”出了个群情激昂,也使得屏幕前的观众们心旌摇  相似文献   

20.
林帆 《新闻记者》2005,(5):60-60
“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报章出现了“德先生”、“赛先生”,甚至“康缪尼司特”(Communist)等字眼,那是应运而生。当时为宣传新思想,故创新名堂,以引人入胜。然而事后没几年,还是改用了汉译,沿用至今。可见语言的使用,一切应从群众出发,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