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小亮 《精武》2011,(1):49-49
从1990年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至今,武术从来没有在亚运会上迎来如此的盛况。一场比赛吸引了近两百家传媒到场,广州亚运会"首金",给了武术一个绝佳的露脸机会。2010年11月13日,男子长拳袁晓超成功夺得本届亚运会首金,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运:让武术对话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商业化是武术大众传播的重要途径。以电视为例,武术成为电视节目,是武术传播的进步,使武术能更快地走出民间、走向社会、走进大众的生活。但是,在此过程中要认识到,价值观是武术的灵魂。武术传播者要自觉守护武术文化的精神底线,引导人们对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进行正确认知,培育人们正确的武术观,使武术在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的同时,防止武术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为武术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武术演艺是武术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的娱乐功能、商业价值的凸显;更是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武术演艺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武术演艺也为当今的武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它更加体现了武术的一种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是当代武术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改革开放以来武术表演节目和武术表演市场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以来对武术表演影响较大的武术表演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武术表演节目的优缺点,提出对武术表演及武术表演市场的一些建议。对武术表演的创设,武术的传播及武术文化的推广具有积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解释大武术观的内涵,界定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概念;分析了大武术观的视野下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的发展,以及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的对接;认为大武术观视野下,武术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武术的生命力是挖掘适合时代主体的武术价值和精神。  相似文献   

7.
武术概念是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以武术概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视角,沿着古代武术、近代武术、现代武术这一思路,对武术概念进行纵向的宏观梳理。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同一性、普遍性;武术的基本属性是武术的技术性;中华武术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文化当然的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成部分的基本属性是其技术性而不是其他.武术技术是武术的根本.技击是武术技术的特点,中华武术与其他技击“意同形不同”,是技术差异,是不同技击项目存在并能传承的原因.离开中华武术的基本属性武术技术去空谈武术文化是空中楼阁,只有站在武术技术属性基础和中华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正确定位上研讨武术的文化属性才是其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9.
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武术的管窥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武术由起始的简单技术演变为一个庞杂的文化体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传统武术、大众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未来武术五个武术的相关概念出发,对武术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进一步对武术的技击性、艺术性、神秘性进行了相关阐释。  相似文献   

11.
功法是武术三种形式之一。在武术技术传承中,功法有其重要的价值。研究认为:(1)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传承的重要基础;(2)武术功法还体现了武术"内外兼修"的思想;(3)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从"假想"攻防到实战的"桥梁";(4)武术功法凝聚着优秀的武术技击招式。因此,在武术技术传承中要重视功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术具有文化、体育属性,从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其文化定位问题又是武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武术教育的学科定位为人文学科,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为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为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武术舞台表演、武术舞台表演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武术舞台表演对武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为中国武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以及武术舞台表演特技的使用所产生的视觉误差;武术舞台表演节目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武术现代价值作为研究对象,在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梳理,从武术对现代的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探究武术现代价值的传播。武术现代价值的传播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传播,国家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有军事服务、文化交流、竞技发展;社会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传播有娱乐观赏、商业发展、教育教学;个人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传播有保健养生、防身自卫、修身养性。武术现代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武术现代价值看武术传播对于武术需求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武术杂志是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文章以《中华武术》为个案,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了武术杂志近30年来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研究认为,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刻影响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读者的需求引导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武术杂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其不断变更武技传播内容;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促使武术杂志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16.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武术学是研究武术发展规律的科学。武术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人们对武术认识的不同形成了武术学科定位的差异。学科的定位直接决定学科研究的问题领域。文章通过对武术学科定位、武术学科建立所需条件和武术学科发展问题的探讨,指出武术学科的定位问题是决定武术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武术在体育强国战略指导下的发展方略,认为:应提炼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武术健身的独特功效,弥补群众体育发展不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竞技武术的表现形态,突出竞技武术的民族特色,为进入奥运不懈努力;建设完备的武术产业体系,加速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加大武术教育实施力度,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优势,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发挥武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稳步推进武术职业化进程,推动中国职业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术运动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如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认识、武术经营管理、武术科研工作、武术走向世界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武术在现代发展中借助了包括电影在内的现代传媒技术,而电影等也造就了众多耀眼的武术影星。在分析当代武术影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基础上,论述了武术影星与中华武术互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