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危机中的群体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照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群体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群体的目的,相互联系的机制、影响群体成员的方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特点、相互作用的性质、亲密和团结的程度等,可以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等.  相似文献   

2.
存在焦虑是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克尔郭凯尔、罗洛·梅、布根塔尔等著名学者都对存在焦虑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自媒体时代话语权与发言权不对等,信息爆炸催生的注意力资源稀缺,以及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的脱轨导致了存在焦虑具有了新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正视存在焦虑的客观存在,从发挥群体效应和个体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去控制和引导,是个人发展的必要阶段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2,(4):117-118
<正>这是一部关于散步的“能量秘密”的书,更是一部教你通过散步来进行自我调节的疗愈之书。从散步前的准备、步伐姿态,到散步时的自我对话,再到记录散步日记……通过乔纳森独创并经无数实践证实有效的“散步疗法”,你能在散步中开启自我疗愈的历程,重新连接内在的直觉、情感和信心,发现羞耻感、焦虑、抑郁、倦怠、成瘾、缺乏界限等问题的根源,重塑生活和自我。  相似文献   

4.
当前考察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进路呈现出“重文化、轻交往”的趋势,人际讲叙、家庭叙事、社区传播等集体记忆产生与流通的中观层次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以数字联结传播环境下的新记忆生态作为分析框架,结合情绪的社会分享理论和“假肢记忆”概念,主张考察社会技术、记忆主体和行动者参与记忆重建的多元实践,以个体记忆为基点,通过家庭记忆、社区记忆的人际和群体传播,缝合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之间的理论缝隙,为勾连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集体记忆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资源和未来议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微博直播事件——"宜黄强拆"事件、"南京拯救梧桐树"事件,研究发现,博友征用微博主动体验了事件过程,借助虚拟在场、交谈,完成集体意识的凝聚和裂变,形成具有倾向特征的团结力量。在这其中,博友招募、加工、创造了多种象征群体团结的符号(视觉传达符号、文字语言符号)以定位事件信息形成共鸣,而作为符号本身——钟如九姐妹、南京梧桐树们,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同时搭建起或短暂、或强大的团结意义,以"围观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从用户视角分析图书馆帮助民众有效消减信息搜寻焦虑的作用机理,自下而上地评估图书馆在信息社会化进程中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成效。[方法/过程]通过对708位图书馆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个体特征、图书馆使用行为、图书馆使用体验和信息搜寻焦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个体的教育、经济差异通过中介变量对信息搜寻焦虑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教育水平较低、经济收入较高的两组群体焦虑感更强;图书馆使用体验越好,越有助于消减用户日常信息搜寻活动中产生的焦虑感;图书馆使用行为对信息搜寻焦虑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对其子维度认知能力障碍与信息利用障碍存在间接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3,(20):53-55
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传播业的变局,报业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传统报业的个人发展机会减少,从业人员尤其是采编人员陷入群体焦虑。另一方面,报业从业人员普遍有高学历,视野广阔,使其转型呈现出新特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报业从业人员"个体转型"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青春怀旧体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为受众呈现了不同年代的青春、爱情、实现梦想的故事。这些特定年代里的"青春记忆",唤醒和分享了拥有共同时代经历的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此类作品通过对"过往"场景的象征性再现、群体经历的共性发掘以及历史宏大背景的参与式叙述,将作品中个体的青春经历赋予了怀旧的意义,从而在影视作品中实现了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认定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争议,这从现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多而繁杂的现状也可见一斑.目前,学术界针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主要有“个体论”“集体论”“个体与集体二元共生论”“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不同的理论均有其各自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理论迷雾不能阻却我们前行的步伐,因此我们在检视现有理论缺陷的同时,应当探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的最佳理论路径选择,即构建“三元序位与共同共有论”.在现有“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作者观的基础上,主张特殊区域内传统习惯法优先,若不存在传统习惯法再依照“个人主体”到“来源群体主体”再到“国家兜底主体”的两阶段理论顺次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主体予以确定.同时,也需要借助“共同共有”理论对“国家”主体进行必要限制,缩小其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兜底主体的适用范围,并助力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  相似文献   

12.
正本质上,人们传播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是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错误消息的大市场里,合格的谣言像流行病似的流存下来。成功的谣言有哪些规律呢?规律:成功的谣言让我们焦虑和情绪化。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城市被洪水淹没,也被谣言淹没。在焦虑的氛围里,滋生着可怕的谣言:体育馆里躺满了被杀的婴孩和成堆的尸体。更不幸的是,国家级媒体把谣言当作事实报道了出去。为什么这些故事蹦出来了?恐惧滋生谣言。一个群体的集体焦虑越严重,就越容易变成谣言工厂。我们通  相似文献   

13.
诚信的救赎     
这几年,诚信成了全社会的公共话题. 报纸上,有连篇累牍的探讨诚信的文章;政企界,有接二连三的研究诚信的高层论坛;荧屏里,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诚信高端访谈.这边,"纸包馅"事件余波未息;那边,伪成功学,学生集体下跪又上演.  相似文献   

14.
继朴树这批音乐人之后.“新红蓝白”的歌充满着对音乐的热爱与真诚.也充满真实的欲望.以及交错在现实生活与理想中无法自拔的焦虑。他们以个体的方式出现.却代表了中国新生代创作歌手的群体面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何咸韬 《东南传播》2023,(8):113-115
数字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公共性的流失和群体结构的改变,他者、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基于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和哲学视角,试图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对社会群体、个体自我造成的影响,围绕韩炳哲关于公共空间、他者否定性、功绩社会等数字社会现象的研究观察,分析群体结构改变与公众性的关系、否定性的消失与同质化的暴力的关系、功绩社会与自我异化的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在集体功能弱化、自我意识强化、功绩主义压迫的新自由主义时代,个体受规训成为有待完善的功能主体而产生了自我异化,并对此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16.
大众情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框架效应”,即人们会基于社会公共价值、集体记忆、固化的情绪反应在公共事件中形成优先唤起的趋同性的集体情绪表达和道德评判。与个体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大众情绪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的叠加,而是通过大众情绪传播框架的筛选,将典型的媒介中呈现的个体情绪汇流后,使其具备群体情绪体验代表性和价值判断代表性后形成的。大众情绪传播框架使大众情绪传播具有趋同性,当正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有助于形成团结的社区,促进社会道德向善;但当负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很容易造成舆论中的极化现象,使得信息传播通道壅塞,进而产生简化信息认知、窄化公共空间、激发谣言叙事等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欢 《今传媒》2017,25(10)
网络语境下警察身份认同的三个层次,即个体、集体以及社会身份认同,是逐渐递进的关系.警察个体尽管受自身职业或行业的影响,但更注重自我感知和感受.在集体身份的认同过程中,集体内部成员的不认同首先体现为否定警察身份的不认同,但在涉及警察集体的情势下,个体往往会不约而同,集群发声.警察社会身份认同的实质是对警察公众形象的评价.网络中的警察公众形象存在身份固化和评价极化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不断生成新的传播形式,微博方兴未艾,微信已悄然兴起。微博与微信两者均具有移动和有线互联的性质,实现了跨媒体平台的沟通,微博兼顾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三个范围内的互联,微信目前还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传播。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生产的界限,然而又有所不同,在新闻发布方式上,微博新闻主要是用户自生成内容,微信新闻主要是网站推送;微信以虚拟场域人际互动为主,而微博兼具社交媒体和twitter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2):40-44
近年荧屏"80后"题材电视剧,存在"青春/恋情——婚姻/家庭——育儿/养老"两次明显的主题转向。"80后"题材电视剧作为"80后"生活境遇的时代镜像写真,话题成为"80后"影像叙事的动力来源与基本策略。而话题背后隐喻的则是根植于社会大转型"80后"这一代特有的集体困惑与集体焦虑,具体而言表现在生存焦虑、身份焦虑和精神焦虑等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香农的信息论对于信息是减少系统不确定性的定义和信息乌托邦的幻想出发,提出在信息过载的现代信息环境中,由于认知负担个体面临着信息焦虑的问题,综合前任的研究,笔者提出应该从提升个体的新媒介素养来改善这种焦虑,并援引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来阐释信息焦虑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