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写例话”标明了每册课文中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使每组课文由重点讲读课文到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在“例话”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整体。 “读写例话”是通过举例说明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和写作的课文。由于“读写例话”一般是以各组首篇课文为例来阐明读写规律和方法的,而且又安排在几篇课文之后,因此,如果按课文编排顺序教,一定要返回来对照前面的课文,这样势必要走迂回路,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改变了一贯采用的循序教法模式,将教材原定的编排顺序作了调整,即将每组教材的“读写例话”安排在重点讲读课文的后面先教,教学顺序为:课文→例话(教规律、学方法)→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读写例话是以一篇课文为例,进行有关读写基本功训练的谈话。教学读写例话,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读写知识,讲述读写方法,而是要通过读写例话的学习,把在讲读课中学到的,并在阅读和独立阅读课中得到复习和巩固的读写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进一步运用于读写实践,转化为读写能力。在一组课文里,讲读课文是某一重点训练项目的具体体现,读写例话则是这一训练项目的理论阐述。讲读课文与读写例话是一项读写基本功训练过程的首尾两个环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每组课文,都有计划地安排了讲读、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在三类课文之后还增加了一篇“读写例话”。“例话”标明了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以“例话”所说的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把一组课文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整体。“例话”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了三类课文之后整理一下自己的知识,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来联系实际指导读写。这是对高年级学生有计划地培  相似文献   

4.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语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读写例话,它是对本组讲读课文《太阳》《火烧赤壁》,阅读课文《鲸》,独立阅读课文《晏子使楚》中的重点训练的概括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获得的零星的、感性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教学这篇“例话”应从复习已有知识入手,结合刚学过的《火烧赤壁》这篇讲读课文,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培养独立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学这篇例话,建议抓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
“读写例话”标明阅读和作文训练的重点,指导阅读和写作,同时确定重点课文作为“例文”。如何上好”例文”,充分发挥“读写例话”的作用,是完成阅读和写作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一组教材除了“导读”和“基础训练”外,安排了2~3篇讲读课文、1篇阅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为了充分发挥“例文”的引导作用和“例话”对阅读、写作的指导作用,我在教学时经常重组教材。首先上好重  相似文献   

6.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材中的每组课文都安排了一个读写例话。它既提示了每组的读写训练重点,又总结了学习每组重点课文的步骤和方法,对教与学都有很强的指导性。以前,我按照教材的编排次序,在讲完每组所有的课文后,花一节课专门教“读写例话”。由于,在前面教学中,教师已经联系“读写例话”提出的阅读和写作要求,把“读写例话”的大部分内容都教给了学生。所以,教学“读写例话”时,教师就觉得无话可说,学生也感到厌烦、乏味了。  相似文献   

7.
“读写例话”是每组课文中重点训练项目的集中反映,具有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作用。读写例话的教学,一是温故知新,复习本组课文已学知识,归纳出规律性的新知识;二是触类旁通,运用规律,举一反三。读写例话的备课,也应重视这两个方面。下面以第七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8.
通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组都有三类课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袁微子先生编著的《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研究》一书中说:“三类课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个例话标明了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是什么,这便使这一组的课文由重点讲读课文到阅读课文到独立阅读课文都可以用例话所说的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串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可见,三类课文的教学都应扣住例话进行。通过三类课文的教学,通过“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9.
为了优化训练组教学,充分发挥《读写例话》的“读写指南”作用,我们将其调整到讲读课文之后,形成如下组合方式:讲读──读写例话──阅读──独立阅读──基础训练,整组教学以《读写例话》概述的重点为线索来进行。下面以第十册第五组为例具体谈谈我们的做法。一、讲读课文:抓住关键,渗透方法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重点词句、没之后,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板、老板娘、伙计打几卡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凡。卡挨打的情景,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提出为什么凡卡挨打时的情景会如此形象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心愿》是一篇阅读课文 ,讲的是“我”在法国巴黎街道公园同法国小姑娘和她父母的友好谈话 ,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共同心愿。阅读课文在编排上处于讲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之间 ,和该组的读写训练重点及读课文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承担着将讲读课文所获得的阅读方法熟习、运用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任务 ,在教学中 ,要把握好课型的特点 ,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实践、运用学法的凭借。设计《心愿》的教学 ,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明确课型任务 ,定准目标 ,突出重点《心愿》处在讲读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和读写例话《从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读写例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安徽艾克刚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是将课文组成一个个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学的训练组。即“讲读课文、自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读写例话”(以下简称“例话”)便是一个训练组的核心。这样的训练组从第7册至第12册共依次安排...  相似文献   

12.
高年级的课文安排,除了每组都有计划地安排三类课文外,还在后边加上一篇“读写例话”。这些“读写例话”,从横向来看,标明了每次读写训练的重点,使每一组的课文由重点讲读课文到阅读课文,再到独立阅读课文,都可以用例话所说的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串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经过阅读每组课文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一篇文章和写好一篇文章的方法,提高读写能力。从纵向来看,标明了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要点,包括观察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但这种“三类课文”的重要性,不是一般三类课文所能比拟的。它是对每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与提高。它给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可以说是高年级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究竟怎样指导学生学好“读写例话”呢?下边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教好重点课文是指导学生学好“读写例话”的关键每组教材的重点课文,是贯彻重点训练项目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好重点课文,让学生掌握好重点课文的精神实质,是指导学生学好“读写例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读写例话是对本组重点训练项目的复习、巩固、提高,要求学生把感性认识(具体)提高到理性认识(抽象)并且运用到读写实践中去(转化为能力)。所以,突出例析、悟得道理、指导实践,就成为读写倒话的教学特点。《观察要细致》是侧重于指导写作的例话,它以讲读课文《风》为例,归结出写文章要细致观察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一、解题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的“读写例话”,它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揭示了阅读写作的一般规律,概括了读写基本知识,教会小学生“怎样读”、“怎样写”。教学这类课文,应注意三点。一、正确处理“读写例话”和课文的关系。“读写例话”体现了每组课文中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对每组中的重点课文在读写上起配合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除此之外,还要处理好它与全组课文的关系,有机地把这些训练项目渗透到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去。如第九册第二组教材读写训练项目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读写例话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教材包括两篇讲读课文《我们家的猫》、《麻雀》,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女邮递员的信》,一则“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4”。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紧扣重点训练项目“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高年级课文是围绕“读写例话”这个训练重点来安排的。在进行一组课文的教学时,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首先让学生感知一、二、三类课文,然后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进行归纳小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运用“例话”指导读写。即经历一个从材料内容到实质规律,从部分到整体的  相似文献   

18.
第三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侧重于训练读的能力。教材安排这个训练重点的目的是:复习巩固第二组教材读写训练重点“练习给课文分段”,继续指导学生在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为了落实这个训练重点,讲读课文《颐  相似文献   

19.
读写例话是以一篇课文为例,进行某一项读写基本功训练的谈话,是一种形式比较特殊的三类课文。例话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例,即用这组课文里的一篇讲读课文为例子;一部分是话,即在例的  相似文献   

20.
“读写例话”是一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说明和归纳小结。“读写例话”都写得浅显明白,重点突出,便于学生通过自学,把从例话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教材把“读写例话”安排在每组课文的后面,如何上好“读写例话”?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教材编排的顺序完整地进行授课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采取“变序”、“分散”、“系统总结”、“实践应用”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组课文的特点把“读写例话”调在上每一组课文前进行教学,把一些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