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爱玲 《科教文汇》2009,(4):213-214
韵味是诗歌创作的基调、批评的原则和流传的根本。“韵味”说,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韵味的实现既要求诗人的创作具有丰沛的感情,敏锐的洞察力和厚实的修养,也需要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主观鉴赏力。诗歌的韵味在超越题材表层的悠远淡雅内,在凌驾客观现实的超脱意境里,在作者的丰沛感情中,更在读者的深刻体味、主观领悟和创造中。  相似文献   

2.
洪俊娴 《知识窗》2014,(10):70-7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在新诗史上备受读者青睐。除了其和谐清脆的节奏和真挚饱满的感情之外,诗歌中运用意象的古典传统化是其深受读者喜欢的深层原因。本文从意象分析入手,探讨《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的古典化及其呈现出来的古典韵味。  相似文献   

3.
抒情是诗歌、散文的长项。这里我谈谈散文中抒情的作用。抒情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表现与抒发。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感受、认识、评价,会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人的力量。起到教育和娱乐作用。“五情发而为辞章”。感情是散文写作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张雪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66+165-166,165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是辜正坤教授提出的关于汉语诗歌画味、韵味、意味、气味以及这四味的综合结果情味的鉴赏理论,诗歌的味象美是其中的一个理论分支。本文试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美国诗人桑德堡诗歌中的味象美。诗歌味象美论不仅在汉语诗歌鉴赏中适用,在英语诗歌鉴赏中也可以尝试使用。用味象美论分析桑德堡诗歌,使读者更真切的体会到诗人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和社会的本真状态,以及诗歌中所包含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余炜 《知识窗》2012,(9X):36-36
<正>一、教学目标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情美和意境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意义;③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段  相似文献   

6.
宋亚群 《科教文汇》2009,(33):232-232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本文从风花雪月总为情、动静相衬寄托情、秦月汉关思乡情、纯朴闲适农家情等方面论述了在古典诗歌的欣赏中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欣赏诗歌形象主要是识别形象、感悟形象的象征意义,把握形象的特征和认识形象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了总体主观幸福感问卷(GWB),对78名女性读者和74名男性读者进行了测试,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差异.倡导公共图书馆针对不同性别读者提供差别化服务以更好地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王爱素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160-160,150
卡尔·桑德堡有"人民诗人"的美誉,他在战争诗歌的创作中利用反讽的言语相悖的艺术效果巧妙地揭示诗歌的深刻内涵,表达强烈的感情。本文从反讽的获得、反讽的特征、反讽的存在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揭示诗歌的反讽在诗歌主题表现和内涵挖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郝明群 《科教文汇》2011,(14):96-97
对于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是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对诗歌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再现诗中的意境;理清感情的线索;掌握诗中的表现手法;重视诗歌的朗读。  相似文献   

11.
<古舟子咏>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书",是柯尔律治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把各种超自然的情景在一种亦真亦幻的场景中呈现于读者面前.在创作中梦幻与现实交错,意象情景交融,神秘、怪谲、恐怖、朦胧,以及它的特重感性和音乐性,都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此外,他的庞大的隐喻系统,复杂的象征结构,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她以其不朽著作《呼啸山庄》闻名于世界文坛.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诗人,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她的诗蕴含着强烈的激情,感情充沛,篇篇都是诗人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本文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她诗歌中以荒原、石楠、明月、愁、死亡等为形式所表现出的奇幻意象.这种意象的形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林亚峰 《科教文汇》2009,(35):264-264
众所周知,中国美学中,诗歌、舞蹈、音乐等艺术种类都要求情与韵的完美结合,二胡也不例外。以下以二胡的舞台演奏实例说明情与韵味的融合技巧。  相似文献   

14.
花志红 《科教文汇》2009,(28):78-78,113
摘要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字词的讲解和作品思想、艺术特征的分析,还应该让学生在经典中体悟人生与社会,让感情得到升华。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典诗歌,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注重知识的联系,给学生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李晓宇  章羽红 《科教文汇》2008,(24):217-218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轴邻邦,两国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在文艺理念中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诗歌被誉为文学的瑰宝,它是文艺理念与文学技巧的高度综合,对两国诗歌的研究历来是中日古典文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唐诗与俳句是中日诗歌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短小见长,语句数量少但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本文试从注重“含蓄美”这一角度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一下两国诗歌共同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中,诗歌是一束耀眼的奇葩。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中国古典诗歌,匠心独运,诗味、韵味、意味皆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注诗不易,说诗尤不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各一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毛主席说“诗有达诂”所谓达即通达诂即确凿。要完整准确理解古人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非易事。因此,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时除了欣赏诗歌本身而外,就是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楠 《百科知识》2021,(36):70-71
诗以象征感动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是俄国诗歌史中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一环.吉皮乌斯作为"老象征主义"的领袖人物,其作品仍有极大的研究与借鉴意义.译者作为沟通作者与本国读者的桥梁,其主体性不容忽视.象征主义美学能够为译者提供指导,从诗歌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提升翻译质量,以期尽量还原诗歌原貌.  相似文献   

18.
诗歌具有模糊性,其模糊语言创造模糊美。模糊美作为诗歌美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得到表现,译者的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式,即能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教学中,要想让学生通过鉴赏诗歌了解作者的感情并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教师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遨游在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看见”或“听见”诗中所描述的一切。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桌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中专语文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学生阅读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感受语言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