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今天,人们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交往都需要公平的环境。法律则是公平交往的前提。实际上,人们首先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法律学习,而学习法律知识的手段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广播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更适合不同文化层  相似文献   

2.
徐辰烨  彭兰 《新闻界》2023,(4):34-46
赛博格的产生、发展与技术物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与人形成紧密关系的技术物的出现,“赛博格”得以从军事、医疗和文艺创作领域进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交往主体从“人”向“赛博格”转变。笔者立足于耳机这一具体的技术物,试图揭示出技术物作为交往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物作为交互对象时,能够对空间进行改造,并让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半在场”或“半缺席”;在人际交流中,技术物能够增加交往中的边界,以自身的媒介技术逻辑影响交往行为;而当其作为“赛博格”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物则能够起到展示姿态和反映关系的作用,赛博格的身体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06,(6S):24-24
“我有友情要出租”是适合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阅读的图画书。学生刚进入小学,需要结识好朋友,但有的学生却由于内心胆怯,不敢主动与同学交往,本书则恰好符合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陈颖 《新闻界》2015,(3):54-57
认同是社会交往主体对交往对象的一种肯定,交往主体的"复数"性决定了其认同需求的多维多向性。在此视角下,微博是以认同为基点的认同,微信则是以关系为基点的认同。进而言之,微博首先是媒体,微信则首先是社交工具;微博的媒体属性使其成为使用者的信息源,主体间的交往纽带是内容;微信的社交属性使其成为使用者维续社会关系的工具,二者在差异中按不同的机理传播着信息也互补着认同。  相似文献   

5.
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上)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我们的日常交往,包括跨文化的交往,交织在一起,与传播媒介交往是我们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的其他社会交往也交织着媒介表述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如果将我们的日常交往看...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7.
社交化阅读不只是技术延伸的结果,本身隐喻着新的阅读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私人性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是一种新的公共交往实践,是基于阅读私人性经验开放衍生的陌生性体验,现已成为重构公共性的重要资源与基础.这种公共交往的核心是意义共享过程,是逾越私人和公共边界的新交往模式.面对这种变化带来的新交往伦理的现实与需求,如何在关系互联的社交化阅读中实现多元自我的调适,则成为该伦理需求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为交往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种新闻范式,却鲜少有学者论证.作为交往的新闻是人类最古老的新闻样态.在氏族部落社会,口语传播使新闻具有显著的互动性.随着共同体疆域的扩大,空间阻遏了人们交往,职业新闻者由此出现,作为交往的新闻互动性趋于减弱.社交媒体使人们共处同一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交往的新闻样态得以复现.从民族部落到网络部落,作为交往的新闻经历了八种样态:即时互动模式、在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隔空报告单向模式、隔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虚拟平台召唤模式、虚拟平台互动模式.中国特色新闻学对新闻作为交往的理念表达主要是联系群众和喜闻乐见,新闻作为交往的话语实践则主要表现在:读者来信、网络论坛、社交账号的路径以及召唤与回应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胡百精 《新闻记者》2023,(1):3-6+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和复兴之路的一个重要价值基准: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非独存的个体,交往的现代化或人在交往中使自身现代化,乃现代化应有之义。若将“传播”的本义还复至交往,且将交往理解为事关人之存在、共同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源问题之一,那么传播学理应更关怀“现代人”的命运,担起交往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提供本学科视野的现代化论述。  相似文献   

10.
蔡小华 《新闻窗》2011,(6):112-113
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往方式:语言的出现,让人与人面对面进行交流;文字的出现帮助人们异地传播;电子传媒则使人类异地实时传递信息;网络媒体让人类异地实时能享受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微博借助方便快捷的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容易,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1.
微博日渐普及使其成为粉丝追星的重要平台,微博对粉丝追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平台的提供,其更以自身媒介化逻辑重构粉丝交往形式,带来新的互动模式以及交往秩序.以肖战事件为背景,论文探究粉丝社群在微博交往中的日常对话与行动逻辑,阐释粉丝群体动员机制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动员机制主要由局外人、情感投入与粉丝站等核心环节构成,背后则体现了粉丝群体在微博特有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12.
数字平台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关系结构,技术的不可见性为风险滋生提供了土壤。在数字平台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隐私泄露风险、信任脱域风险和认知极化风险。社会渗透作为一个经典理论视域,以人的不同交往分期为参照,提出在数字平台交往中做好隐私边界管理、审慎开展自我披露、建立危害抵御机制这三种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交往特征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促进消费认同.但在经济理性驱使下,即时性被简化为时间的流动性和短时性,并与效率原则捆绑,其沟通意义则相应弱化,从而引发交往困境.首先,营销中利用交往的即时性制造狂欢氛围,却忽视了狂欢的节制性,以致短时效率异化;其次,面对庞大的人流和媒介的揣测性,交往风险增大,风险控制的难度和成本进而急剧提升;最后,为提高认同效率,认同符号脱离产品转向主播,导致消费者陷入产品认同困境.只有抛开即时性的时间枷锁,把握共时性的交往优势,才有望突破上述困境,实现直播带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在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媒介行为对他们的观念变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各种传播形式对我国城镇居民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作者在这次研究中,以人们自述的社会交往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回答了有关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是否、以及怎样与他们的媒介行为和观念现代化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就交往行为特征、交往行为与媒介行为的关系和交往行为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等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指出:在我国,一,城市化程度提高,人们的交往活动水平也相应提高;二,具有使用印刷媒介能力和条件的居民,其使用印刷媒介的频率越高,参与社会交往也越频繁;三,在交往行为和媒介行为中,媒介行为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元丰 《历史档案》2004,(2):131-132
自明洪武年间开始,中琉两国正式建立了以“封贡”为核心的交往关系。从此,在500余年间,以册封、进贡、贸易、海难救护和琉球官生入监学习为主要内容,中琉两国间开展友好交往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从未中断。在这些交往活动中,琉球向中国派遣了大量  相似文献   

16.
眭骏 《图书馆杂志》2011,(12):87-89
王芑孙是清代乾嘉年间苏州地区的著名学者,法式善则为同时期蒙古族的知名文人。本文对两者的交往,做一番钩稽考证。  相似文献   

17.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值得“普遍模仿”的“黄金法则”。但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交往理性”始终面临着困境。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交往理性”受到非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阻碍。非理性主义削弱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理性”根基;民族主义以反启蒙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破坏了“理性”和“平等”的前提;现实主义则以权力斗争为核心、以“泛安全化”为表现,破坏了“话语规范性”和“主体真诚性”。三者交织于国际舆论场中,对国际社会的“公共领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导致了“交往理性”的困扰。  相似文献   

18.
谈编辑的社会交往能力刘顺德一、编辑交往分类1.与作者交往。编辑在工作中与作者的交往是最基本最经常的,选题的制定与实施,写作的进行和稿子的修改,出版合同的签订和稿酬的发放,图书的再版和修订,等等,都要和作者打交道。作者是编辑选题资源和书稿资源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19.
存心尽性     
《出版参考》2005,(9):30-30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吴琳琳  杨晨伟 《现代传播》2023,(3):45-50+60
借鉴三重勾连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析老年人智能手机媒体使用行为。智能手机作为科技与媒介集合体,能多方面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需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并满足老年人的“面子需要”。健康状况则是影响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文本消费,显示其老年人群体特色,并促使老年人突破传统的交友格局,实现其原有生活交往空间的连接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