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明的智慧在于他懂得何时出击。赛场上如此,场外亦然。姚明的每一次转身时机拿捏得很是到位,为人做事从不拧巴,一切都要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9,(7):139-139
1:至亲,是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或是其他关系很亲密的人。横滨世乒赛的庆功宴上,大家共同举杯.为了中国队的“大包揽”,为了自己心愿的达成.也为了儿女们心愿的达成。在这些镜头前的笑脸中,你能找到熟悉的王皓、刘国梁、吴敬平、肖战、秦志戬……你也能找到他们的至亲——父母,或妻子。可惜这镜头很小,有更多的笑脸没有出现在其中,这些人,都是在世乒赛队伍背后支持他们的,可亲可敬的“至亲团”。  相似文献   

3.
李海良 《网球》2012,(2):67-69
当西班牙队高举戴维斯杯欢庆胜利时,五颜六色的纸质烟花漫天飘下,阿根廷人却只能默默地欣赏对手的狂欢。幸运女神似乎始终无法眷顾阿根廷队,这已是大卫·纳尔班迪安的第三个戴维斯杯亚军。纳尔班迪安拥有出众的天赋、能力以及对戴维斯杯始终如一的忠诚和投入;但同时,因为他偏狭以及难以合作的个性,又为阿根廷队在戴维斯杯夺冠路上增添了一丝风险。表面上看,纳尔班迪安是阿根廷队的“大哥”,但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  相似文献   

4.
赛后被记者问到上一次在比赛中暴怒摔拍是何时的事情时,费德勒的回忆被拉回到了2005年与纳达尔的第二次相逢.巧合同样发生在迈阿密。一度距离输球只有2分之遥的费德勒在摔拍之后反倒奇迹般地冷静了下来.连扳三盘逆转夺冠。  相似文献   

5.
进入无机时代已经一年多了。国内外众多乒乓器材制造商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希望搭上“无机”这班车,赚到“无机”这桶金。有的改变了材质,调整了工艺:有的对海绵进行了预处理并“打底”,五花八门,令人们眼花缭乱。那么,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新乒器了吗?下面列出了影响套胶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或对你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6.
坦白说,在当今女子网坛,萨曼莎·斯托瑟绝对是个存在感不强的球员,她是一位双打好手,但在单打领域则很少有值得一书的战绩。而在踏入职业网坛11年后,斯托瑟突然品尝到了一线球星的滋味:在大满贯的中央球场进行最后决战,排名进入前七。你可以认为,斯托瑟是2010罗兰·加洛斯诞生的最新“黑马”,但她绝不会是颗转瞬即逝的流星。  相似文献   

7.
在南美,足球几乎就是一种信仰.解说评论足球的职业算得上是最艰难的工作之一了。作为一个体育运动评论员,解说时除了要做到中立以外.还必须能够煽动起观众的激情,否则观众就要拿起遥控器换台。  相似文献   

8.
马玉星  谢峰 《新体育》2006,(8):46-46
6月27日,意大利与澳大利亚的1/8决赛后,守候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原本是一场略微有点平淡的比赛,因为补时阶段意大利左后卫格罗索赢得的一个有争议点球,和黄健翔在184秒里喊出“意大利万岁”.“澳大利亚滚蛋”、“灵魂附体”等广受争议的词汇,被无限放大到经典或者值得收藏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李桐  马玉星  谢峰 《新体育》2006,(8):48-48
每到世界杯这样的大赛,解说员的日子总不好过.作为垄断转播权的国家电视台解说.CCTV5的几位名嘴更是首当其冲,承受着各种各样挑剔的目光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每每这个时候,ESPN和广东体育的解说就会被人拿出来.作为一面镜子.反衬中央台解说的不足。那么一直被认为南派解说代表的ESPN和广东体育的解说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0.
雷彻  马玉星  谢峰 《新体育》2006,(8):49-49
英国的世界杯转播,现场解说与后方评论是分开的两组人马.一般的比赛通常是两个现场解说,后方的演播室里一个主持人加上两到三个解说顾问。这种模式和中央台体育频道的豪门盛宴有些类似。  相似文献   

11.
现代足球在中国传播得并不顺畅,足球以游戏的方式深刻地干预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间接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足球在传入香港和上海时,一度有过体教不分离的情况,并融合有书卷气和尚武精神,这种传统在日后却遭遇到解体。足球流入中国有传教士、水手和学校3种动能和途径。3种足球的传输方式都带有一种柔化的文化风范,并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体育乃至社会的进步,强化了中国人对英式法系的理解。现代足球产生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缔造出了继古典奥运会之后人类体育发展的第二座高峰。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英国带动了橡胶业的发展,而橡胶工业对足球内胆的品质改进作用十分明显,足球在中国的传播自然带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俗意味。现代足球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则意识方面。足球在中国的传播显然超越了体育规程,具有综合性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卡米提 《游泳》2009,(4):50-55
我有幸以体育记者的身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见证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施皮茨(Mark Spitz)传奇式地夺取7枚金牌的过程。我报道过所有重大的国际游泳比赛,包括奥运会、世界锦标赛、洲际锦标赛和其它大量的赛事。在经历了9个奥运周期至现在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又看到了另一名传奇人物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在水立方夺取8枚金牌的壮举。在这10届奥运会36年间,人们看到了从一个传奇人物到另一个传奇人物的历程(两个传奇都是由美国选手抒写的)。在此,我尽量用自己的观点来概括出这一段历程中游泳运动的重大发展以及标志性人物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