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珩 《世界文化》2013,(3):39-39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焚并劫掠了中国最美的皇家园林、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圆明园,从而成为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民族耻辱和难以抚平的伤痛。自清雍正以来,圆明园历经五代皇帝、前后一百五十年的建造,才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园林艺术典范",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劫掠后,园中大部分中式砖木结构殿  相似文献   

2.
王开玺 《寻根》2010,(4):20-27
<正>1860年10月18日、19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以极其野蛮的手段焚毁,今年是圆明园被劫、被焚150周年纪念日。而自1860年上溯151年,即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则恰恰为圆明园的建园之年。如此算来,圆明园建园已有301年的历史了。虎踞龙盘,物华天宝  相似文献   

3.
2003年冬,巴黎峭岩出版社(Editions du Rocher)推出贝尔纳一布里泽(Bernard Bryzay)详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历史专《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圆明园》(Lesac du Palais d'ete,seconde guerre de I'opium)。作在40多种当年记述和个人回忆录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颐和园     
秦雷 《寻根》2005,(1):71-78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面积达290多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现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之一。一部颐和园的盛衰史,堪称是中国近代数百年沧桑变幻的缩影和见证。  相似文献   

5.
古镇州城     
张旗 《大理文化》2014,(10):72-75
钟鼓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州城的标志性建筑。 在宾川县文管所所长张明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我一眼就认出了它。张所长告诉我。这帧照片是他站在州城南门街临街一民宅的屋顶上拍摄的。我在照片上辨认出它的方位,这让我激动不已。钟鼓楼(原名宾兴楼)建成二十年后,我就是出生在照片左下角这间屋子后面一老屋里的。  相似文献   

6.
正"宾兴"的钟鼓楼钟鼓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宾川县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在县文管所所长张明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我一眼就认出了它。张所长告诉我,这张照片是他站在南门街西侧临街一民宅的屋顶上拍摄的。我在照片上辨认出它的方位,这让我激动不已。钟鼓楼(原名宾兴楼)建成二十年后,我就是出生在照片左下角这间屋子后面一老屋里的。这间临街的民宅,斜对面就是建置至今五百余年的明、清几代王朝  相似文献   

7.
2月25日晚,在法国巴黎“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上,国际艺术品巨头佳士得公司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复交涉和中国民众的强烈抗议,执意将两件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现场拍卖,并分别以1400万欧元成交。由此,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文物流失与追索问题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雨果与中国     
作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维克多·雨果,始终是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忠实朋友。1860年当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疯狂地洗劫和焚毁了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圆明园之后,正在大西洋盖纳西岛上流放的雨果,立即提笔给联军官佐比特莱上尉回复了一封著名的长信,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英、法殖民军队掠夺和毁灭圆明园罪行的强烈愤慨。同时,字里行间也充满着作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赞美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9.
爱情审美 马克思1855年在写给燕妮的一封信中说,他感谢燕妮给他寄来的那张照片.照片的技术虽然很拙劣,照片上的燕妮也不如她本人漂亮,但是,他仍然非常喜欢和欣赏这张照片.马克思说,这使他弄明白了在中世纪为什么一张很丑陋的圣母像"还会有热烈的欣赏者,甚至比出色的圣母像的欣赏者还多".  相似文献   

10.
白洁 《世界文化》2001,(4):36-39
世界沉浸在狂欢中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几天后,纽约一些报纸刊登了由艾福雷·艾森斯拍摄的照片《吻:1945年8月14日纽约时代广场》。此后,世界各地报刊转载了这张照片。50年后,美国著名摄影评论家梅森对《吻》作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张最能体现当时美国与世界人民心情的照片。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新闻摄影的最佳终结,也是战后新生活摄影的最佳开始。”关于这张照片的创作经过,艾森斯曾作过这样的说明:1945年8月14日,二次大战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正式结束了。全世界都沉浸在狂…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着一张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那就是在武昌起义中打响首义第一枪的熊秉坤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会面。这张照片摄于1961年10月的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特意安排了这一历史性的会面。熊秉坤和溥仪,在辛亥革命中,一个是致力于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先锋,代表着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一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是行将灭亡的封建势力的总代表。提到这段趣闻逸事,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熊秉坤和溥仪这两位传奇人物。熊秉坤(1885—1969),湖北武…  相似文献   

12.
正在日本的旅行往往是一时兴起,有时被一张照片吸引,有时被一个故事打动,或者难得有几天闲暇,非要来一趟远足才觉得没有虚度。尽管人地生疏,但由于以往参加旅行团的记忆大多追悔莫及,所以我和同伴总是选择自由行,从来没有导游,也没人讲解,很多时候都是先认识风景,回来才慢慢了解风景后面的过往。但九  相似文献   

13.
爷爷的相册     
我的爷爷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有这么一本相册,收藏了大小共一百来张照片,这是他六十多年来所拍照片的荟萃.  相似文献   

14.
光阴记     
正一入秋以来,一直在忙碌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为儿子十八岁生日准备礼物。我把他出生以来有代表性的照片,一直保存在盒子里的乳牙,穿过的小鞋子,奶奶织的小毛衣,线条稚气的第一幅涂鸦,染满墨汁的第一幅书法作品,还有入小学后的第一本作业,第一张试卷……那些都是原先一直收藏在箱子里的成长痕迹,全部拍下来,做成一册小书,当作成人礼送给他。翻出柜子里几大本记录了儿子成长时光的影集,一个个日子,随着一张张照片呼啦啦从光影之间回到眼前。  相似文献   

15.
陈关超 《寻根》2005,(3):122-126
八句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16.
半夏 《大理文化》2010,(7):7-19
这些年,我年年都要到大理两三次。去年的春天,我到苍山脚下的感通别墅,在一座叫"六合同春"的大宅里拍过一张照片:一丛紫色的鸢尾花,依附着莫残溪边的山石盛开。这鸢  相似文献   

17.
<正>一块泡在茶里的“玛德莱娜点心”把思绪拉回到贡布雷的一个星期天早晨,往昔随着点心的滋味浮现于眼前——这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经典片段。这一“普鲁斯特式”的联想同样存在于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文字中,不过,触发回忆的不是点心,而是一张张记录过往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晚霞     
阮镇 《大理文化》2013,(10):20-35
一唢呐王一进到画家的卧室,就闻到了淡雅的清香。"女人的卧室就是特别,"他想。床头柜上摆放着一对男女接吻的小瓷人,他感到很新鲜,捧在手里把玩了一番。"老女人还摆这玩意,嘻嘻。"他放下接吻的小瓷人,拿起旁边的小相框,仔细地端详照片上的一对青年男女。那是一张半身照,那年轻女子就是阿满的外婆,瓜子脸,长发辫,一对浅浅的酒窝。那年轻男子就是花花的爸爸,长得也帅气。可惜英年早逝,无福享受这美好时光。"她还有这么一张照片摆着,我连这么一张也  相似文献   

19.
我与欧阳龙相识是很偶然的.1990年10月,南京举行《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发奖仪式,在台湾影视界颇负盛名的欧阳龙也被邀出席.欧阳龙身材高大、风度翩翩、充满阳刚之气,十分引人注目.当时,我们合拍了一张照片,互相交换了名片就匆匆分手.  相似文献   

20.
在我面前呈放着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煌煌巨著--共有340万文字、40,000多条词条、3000多幅照片的<20世纪四川全纪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但是它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体大庞杂,而是让人爱不释手,因为它首创,因为它丰富,因为它准确,因为它精彩,因为它实用,因为它按年按月按日用一条条经过梳理的资料、一张张极为珍贵的照片如实地记录了曾经长期位居我国第一大省的四川省的一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