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道节与腊八粥杨洪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两千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不仅对我国的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也程度不同地与我国的一些民间风俗相融合。例如,在佛教传统的成道节(我国民间称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自秦代以来,我国阴历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传说。一说释迦牟尼成道前,苦修难耐之时,有牧女献乳糜,释迦吃后体力恢复,在腊月初八成道,后称是日为“成道节”,用粥供佛以示纪念。一说释迦成道前生活极为艰苦,时值...  相似文献   

3.
吴正格 《寻根》2012,(3):84-87
若以粥来划分中国历史,基本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有粥喝或无粥喝的历史。当大多数人无粥可喝时,不得不用暴力革命去改变社稷,争取到再能喝上粥的朝代。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6,(5)
正粥名这里的粥名,是指古代对"粥"最早的、不同的叫法,不包括后世粥的制作品类(如药粥、八宝粥)。根据古代文献,粥的不同叫法约有如下几种:粥:古字本作"鬻",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鬻"字段玉裁注云:"会意,之六切。一音余六切,是以卖鬻字作此,卖之假借也……鬻作粥者,俗字也。""鬻"字下半部的"鬲(lì)",是陶制或青铜的三足蒸  相似文献   

5.
吴正格 《寻根》2012,(2):54-56
“粥”的本字是“鬻”。字中的“鬲”,为最原始的煮粥器,是猿类进化为人类的物象标志。“粥”置“鬲”上,兹证是野蛮到文明的食象标志。人以口喝粥,“人”加“口”就成了“史”。因而,这一碗粥里就装得下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6.
吃粥的习俗     
粥是我们的祖先特别喜爱的一种食物,也是一种主食。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荞麦粥。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粥。在举行洗礼、婚礼、重大聚会以及葬礼等一切仪式宴会上,粥是必不可少的。它的这种作用与它曾被异教徒用作祭神的供品有关。19世纪在乌克兰,人们有用粥祭祀大地神灵的习俗:大斋期(复活节前40天)的第一个星期,姑娘们在粥内添加罂粟种子,然后把粥在地下埋一段时间。选粥作祭品是因为粥最早由谷类(谷粒或谷粉)制作而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古老的仪式上用谷物做的粥  相似文献   

7.
吴正格 《寻根》2012,(5):48-52
老子说:“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老子》第三十五章)这虽是道义,后来人们借此与饮食口味混同,视荤为浓,视素为淡,模糊着道、俗疏隔的界限,将清淡主义认作为道家所树的旗帜,它从历史的炊烟中招展过来,一直引导世间的饮食行为。粥之清淡,为固性本味,即是庄子所说的“知常”。这就与老子的教旨有了连脉。  相似文献   

8.
一 近年,据传媒的报道,有些佛家寺院腊月八日,煮腊八粥施众,不仅佛教信徒,即一般民众也乐往喝一碗腊八粥.谈腊八粥的民俗与其起源,不能不谈它与佛家的因缘.南朝梁时僧佑<释迦谱>说释迦牟尼因长时间苦修,身形消瘦,有若枯木.有一牧羊女献上乳粥,释迦牟尼喝后,体力恢复,因而成道.其成道日,正是腊月八日,后世佛教徒遂于此日煮粥、喝粥,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在日本周昌松古代日本是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中国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儒家学说,均被好学的日本民族广泛吸收,端午节的习俗就是其中之一。当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吃粽子、赛龙舟,庆祝端午节时,日本人在这一天,除沿袭插菖莆之类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又...  相似文献   

10.
吴正格 《寻根》2012,(4):44-47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张抗抗:《稀粥南北味》)此喻并非夸张。中国自有五谷,长江之南出粳稻,可煮白粥泡饭;黄河以北产粟黍,可熬黄馇玉糊。历朝历代的中国人于斯求存,冀为生命之源泉,锅镬相传,钵碗相袭,一勺一匙,从中吮吸精力气血。  相似文献   

11.
德国俗语 Andere Lnder,andere sitten. 意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俗;等同于中国“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的俗语。德国地处中欧,与中国相距万里,其婚姻制度与习俗,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12.
大汶口文化有许多奇特的、重要的习俗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也为我们认识史前时期的宗教习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拔牙,或称打、折齿、凿齿。关于拔牙的习俗,中国古代文献早有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凿齿之人找到了佐证。在东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了拔牙的习俗,在其前后延续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都有拔牙习俗的发现,并且所拔牙齿的部位和数目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是拔掉上颌两颗侧门齿,被拔者年龄在15—20岁之间,无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女性均有发现。牙齿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帮助发音、…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5.
郑永福 《寻根》2006,(5):44-53
有人说,不管你在韩国生活多长时间,如果没有在那里过过中秋节,就不能说真正了解韩国文化。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可一点不假。应该说,韩国人的中秋节,从渊源来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中秋节全家团圆、赏月等习俗,也与中国类似。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消化、吸收、创造,韩国中秋节的习俗已与中国有明显不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韩国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为感谢祖先而进行扫墓、祭祀,吃特制的松饼而不是月饼。  相似文献   

16.
刘欣 《寻根》2012,(2):49-53
生日习俗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风俗。在我国古代,庆祝生日和寿诞,属于礼.仪范畴。由于寿礼实际上是每岁诞生纪念日的重复.所以无论在古代礼书中还是现代民俗学中,并不把它单独列:勾一类。这大概是由寿礼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所具有的“过渡性”和“重复性”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生日习俗正在消失,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诗 《寻根》2009,(5):114-115
2003年我在拙著《起名有学问》(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中谈到国人取名习俗中的“以姓为名”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8.
司徒一凡 《寻根》2012,(3):53-55
进入农历七月,在港九新界多个地方均可见到不同规模的“盂兰胜会”。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被称为“中国的万圣节”。  相似文献   

19.
袁兴荣  崔珍康 《寻根》2022,(1):51-53
男婚女嫁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除招婿入赘倒插门之外,女娶男嫁并不多见.但在甘肃陇南康县、武都区、文县接壤地区和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一些地方则存在女娶男嫁的婚俗.在陇南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习俗类中就有"女娶男嫁".综合文献资料,本文对陇南女娶男嫁这一婚俗现象从文献记载、主要形式等方面做一综合考述.  相似文献   

20.
正一、作为江南习俗的试儿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诞辰礼仪,试儿,又名抓周、试周等等,有着悠久的历史。《颜氏家训·风操篇》:"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这是最早在文本上关于抓周试儿的明确记载。颜之推所说"江南风俗",可见这一习俗在江南一带已风靡许久。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宋代这一习俗的材料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