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学生参与评估的教学质量体系。其中,高校“两课”教学要迎接“教得怎样,学生说了算”的挑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课堂教学,重视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张允公 《山东教育》2005,(10):62-63
实行聘任制,教师的去留谁说了算?普遍的做法是学生的分数说了算。各地实行的“末位淘汰”的末位,说是综合考核后的结果,实际上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学生的考分。这是应试教育在评价教师上的顽强表现:应试教育以考分选拔学生,校长就以学生的考分聘任教师,这样的教师聘任制强化了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与教师的相处时,时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的感叹:“现在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怎么教也教不好……”听后颇有同感,但反过来想一想,却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学生为什么难教?学生为什么教不好?”思考再三,原因就是,学生单靠“教”是教不好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从学生评教看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学生评教的滥用,致使“学生说了算”竟成为时髦,师生关系遂变得复杂、畸形。可是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最基本方面只能是教师教,学生学。说学生是主体,那是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体,而不是说学生是教的主体。教学须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考虑学生的兴趣,都不意味着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教育不能由学生说了算。  相似文献   

5.
赵建进 《甘肃教育》2007,(7S):17-17
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现象一直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师将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重视了“教”,包揽了“学”。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倍功半。这正是“教师中心论”的表现。这种观点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很少有自主性,比如教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讲授,不许学生在课堂上说话,要求学生腰板挺直、注视黑板,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学生参与评估的教学质量体系。其中,高校“两课”教学要迎接“教得怎样,学生说了算”的挑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课堂教学,重视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评课,究竟谁说了算”是不少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其实,要讨论“谁说了算”,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么才“算”?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聘任制实行后,教师的聘任、解聘谁说了算?从媒体报道和本人了解的情况看,五花八门。有的是校长说了算,有的是教职工打分,按得分定去留,有的是教师任课班的学生说了算,有的是“末位淘汰”,等等。这些办法分别存在着各自的缺陷,有的太专制,有的看似民主却近乎儿戏,看似民主却不公允。‘校长说了算,“公心”“私情”的问题是存在的,应该注意企业改制时某些厂长、经理家族式的用人模式而把人心搞乱,把企业搞垮的前车之鉴。校长说了算极易造成家长制或校长绝对权力之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学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力  刘晓 《山东教育》2004,(32):47-47
“美术课是教什么的?”曾用这个问题问过几位美术教师。“教学生作画呗!”他们的回答大都简洁而又干脆。因为美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学生怍画无可非议。但是,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作画的吗?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  相似文献   

10.
陶行之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去培养呢?  相似文献   

11.
时下,只要一提起尊重学生的话题,好像从学校到社会的一致认识,就是要把学生捧为“上帝”。有的学校,专门制订了许许多多的“不准”来束缚与限制教师的手脚,削弱教师的管理力度;有的学校还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学生来判定教师的优劣,说什么“教师的工资报酬”由学生的“评教”来决定,“下不下岗”也由学生说了算等等,其实这样做,不仅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语教师,面对汉语的四面楚歌的现状,常因无力回天而徒生感慨,至多对着可爱的学生偶尔发几句牢骚:“如果我说了算,那么高考英语分值绝不可以150分,最高149分,英语凭什么和我们的汉语平起平坐?”说完义愤填膺地听着讲台下面的欢呼。然而,往往只好“长太息以掩涕”。  相似文献   

13.
“学会学习”是21世纪发展的主题,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作为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是至关重要的。“教”与“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它应该是多种动态因素之间的统一体。可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上教师依然是以讲授为主,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参与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意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当前,学生评教的滥用,致使“学生说了算”竟成为时髦,师生关系遂变得复杂、畸形,教师发展反而因此受挫。首先,评教的结果过多地用于行政决策,教师受到太大的压力,缺乏反思教学的时间和动力;其次,学生对评教活动的不当心理反应,给教师提供了虚假的反馈材料,使教师的反思缺少可靠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据此,单是上述两点,就使学生评教无法给教师成长带来正面影响。因此,端正师生关系,超越学生评教的误区,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历来如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搞得好不好,将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历来会存在着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相似文献   

16.
周政 《湖南教育》2006,(1):43-43
朋友说,他们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目标管理时,有“教师辅导学生发表习作”一项。我朋友是教物理的,辅导学生发表了几篇短文章,年终评比时均被五折处理。问其故,领导说,文章字数少于五百,每篇文章只能算半篇。初听起来,也没什么稀奇,一言堂社会,哪事不是领导说了算?但仔细思考,我却为此事而忧。笔者认为,文章算不算一篇,应看文章是否有主题,主题是否说清了,而不在字数。倘若文不揭题,离题万里,字数多又有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信只有一个“?”,出版商的回信也只有两个!”,不是被传为世界通信史上的美谈吗?我们能说这不是两封信吗?信中内容不是…  相似文献   

17.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载:由于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版语文教材。该教材副主编称,学生用的教材应由学生说了算。乍听此消息,似乎觉得有理,“学生用的教材应由学生说了算”,这话将当下流行的“学生主体地位说”推向了极致。可细细品味似乎又觉得不妥,不禁要反问一句:这样做到底是对学生的尊重还是迁就?新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无疑是一场由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设计、乃至学…  相似文献   

18.
张海花 《教师》2010,(28):103-103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影响。谁都知道如果学生喜欢哪一个教师,他们就会喜欢那个老师所教的课,就会对那一门课感兴趣,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你这个教师,他还会对你上的课感兴趣吗?还会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吗?因此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摒弃“教师说了算,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向树林 《教育艺术》2000,(12):11-12
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先有教师的“善教”,才有学生的“乐学”。反之,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在“善教”与“乐学”之间,“善教”是前提.“乐学”是目的。没有老师的“善教”,何来学生的“乐学”?  相似文献   

20.
好课由谁说了算,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何敏老师梳理出了七种观点及支持与反对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由学生说了算”.可见主张“由学生说了算”的老师恐怕不在少数。最近贾宏权老师撰文重申这一观点.②但笔者感到其理由站不住脚,其认识可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很有再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