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人物摄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仅就个人在农村新闻摄影中如何表现人物谈些体会,和同行一起研究。人,是新闻摄影的主要表现对象。人物摄影要求摄影者直接摄取人物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活动镜头,抓住能充分表达人物精神世界的特定环境,通过图像细腻地刻划被摄人物的神态,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人的精神面貌是人物照片的灵魂。要拍好一张在特定环境里形神兼备的人物照片,就需要摄影者熟悉  相似文献   

2.
新闻人物现场肖像摄影的定义 新闻人物现场肖像是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符合现场真实存在的推断、理解,使用现场光或现有光,一般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表现新闻人物的内心精神面貌、气质的新闻摄影样式。新闻人物现场肖像不同于一般题材的新闻摄影,也有别于人像摄影和人物摄影,拍摄难度大。  相似文献   

3.
黎文耀 《军事记者》2014,(1):I0002-I0002
一张成功的人像摄影作品,一定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从而给人留下深刻视觉烙印的。“门巴将军”李素芝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能让人过目难忘,就在于它抓住了人物在形象、气质、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形神兼备,是拍好人像的标准要求。形指形象,神指神情态度,即神态。神态之神可视为人脸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心活动,如喜怒哀乐等。神态之态可视为人物的姿态表情等。表现好人物神态,是摄影者拍人像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5.
姚远女士是第二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称号获得者,同时也是国际《徕卡杯系列年赛》人物组一等奖获得者。她是数码人像创意摄影的推创人之一。姚远女士不仅在人像摄影和人物摄影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化妆方面也独树一帜。姚远的摄影化妆术是影、祝、歌名星们追踪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要想得到一幅理想的室内人像作品,布光是摄影者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用光的目的不单单使我们看到景物的线条、轮廓、形态和颜色等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总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够比现实中的自己更美、有更好的视觉形象。因此,发现照片主角的美、弥补照片上的缺陷,克服布光、曝光等技术上的瑕疵,这些是数码摄影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技术手段。在摄影传统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提升和美化被摄者的形象,如加柔光镜、用大口径中焦镜头、布蝴蝶光等。传统摄影的技法往往需要依靠器材设备,操作上也比较麻烦。而且必须在摄影的过程中完成,事后补救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数码技术手段源于传统摄影,又不同于传统摄影,其拍摄后的再处理功能是传统摄影无法比拟的,为人像摄影创作开辟了新天地。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数码技术的特技处理要适度,过分的夸张将使人像摄影丧失真实性,产生虚假感,使最后的效果适得其反。美化人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数码相机的普及,为微距摄影带来极大的方便,因为连价格很低的数码相机也有很高的微距摄影倍率,很多相机可以在距离被摄对象2-3cm处拍摄,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微距摄影机会。但是微距摄影与普通摄影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只有针对数码相机的特点作适当的调整和控制,才有利于获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情感表现为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所以,一幅好的新闻图片无不反映出摄影者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敏锐的职业灵感,也是作者的生活阅历、文化涵养。审美意识、道德标准及其娴熟技艺的缩影。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以为思想情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融洽关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摄影者要有与被摄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要有足够的耐心消除对方的疑虑,用适合的言语调动对方的情绪,使其情感得到真实的流露。 记得1995年12月的一天,我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纪实性人像摄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中,成为报刊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纪实摄影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纪实摄影是摄影者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来使观众对描写对象关注与正确认识的摄影艺术形式。该定义强调纪实摄影题材的社会意义和传播的社会效果。2.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通过摄影手段真实地介绍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来表达他的观点和评论,使读者得到一种评价性影像的摄影方式。它多以一系列详尽的纪实影像记录下某种生活状态,传达与受众,进…  相似文献   

11.
刘萍  占莉芳 《新闻界》2006,(6):134-134
人物新闻摄影是以人物为主体的新闻摄影,用富有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的画面形象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精神面貌,揭示人与社会的主题。人物新闻摄影要求摄影记者在对人物和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思考的基础上,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从无数个瞬间中抓住一个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情感的刹那间,拍出最具有丰富内涵和强烈视觉效果的域面形象。  相似文献   

12.
人像摄影和生活摄影都是摄影领域中最广泛、最常见、最受群众喜爱的题材。大凡从事摄影的人都是首先从这一专门学问开始的。人像摄影即肖像摄影,生活摄影则泛指一切反映家庭生活为内容的照片。这里,仅选几幅国外佳作以窥国外人像摄影的新趋向之一斑。其一,人物特写,重视运用以自然光为主的各种光线,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如联邦德国摄影师P·L诺达拍摄的《流泪》(见封三)。一般人摄影很少使用这样的侧光。人物的半个面孔几乎全部沉没在黑影之中,高光部分的层次也因复制的关系而受到严重损失。尽管如此,这样的侧光照明却把刚从眼睛里淌出的泪珠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来了。加之大胆剪裁,不求其全,使观者一眼见“的”。这张照片是大胆用光的尝试,打破了传统的呆板的室内人像拍摄方式,虽然牺牲了一些技术上的优点,而求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做过记者的人,都对编辑有着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有时,记者的一篇稿件因为编辑一个小小的改动,而显得光彩、生动了许多;但更多的时候,是记者和编辑因着观点不同,对稿件的删改有不同的意见。如果记者有时间和编辑共同探讨,矛盾还可以解决,可新闻稿件强调的就是时效性,编辑往往无法等待记者陈述了自己的意图后再作修改决定,发到报纸版面上的成稿,有时会令记者十分恼火。这就像摄影作品的剪裁,摄影者为表达自己的构想的主题,将被摄人物摆在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而留出大片的表现空间,但洗放照片的人没有领会摄影者的意图,将空白全部裁掉,只突出了被摄人物,这当然让摄影者不快,更重要的是,报纸版面上的文章署着记者的名字,读者评说记者的水平时,并不知很多时候是在评说编辑。所以,记者遇上一个心意相通或是文采颇高的编辑,那是他的福气,否则,记者和编辑就是一对解不开结的冤家。做了几年记者,深知记者东奔西走的辛苦。但目前当记者。有很多“实惠”可以做这种辛苦的补偿。  相似文献   

14.
航天科技题材新闻摄影要想出彩并不容易,需要摄影者在钢铁构件中寻光觅影、定格瞬间。而能否通过画面真实、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赋予航天科技摄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与摄影者能否合理地运用形状、线务和色彩等视觉元素密切相关。因此,航天科技摄影者要充分认识到视觉元素在摄影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摄影艺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摄影者拍摄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何让拍摄的图片更有感染力,是每位摄影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如何练就观察力、新闻摄影构图、对比之美、摄影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摄影艺术中不同画面的表现形态,以及摄影美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双体日,拍摄和读书,摄影者该选哪个?两者都要。也许很多摄影者会这样回答,但实际情形却不然。据笔者初步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摄影者在双休日都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外出拍摄,而能够安心坐在家里读点书的摄影音,比例很小。这很小比例的摄影者中,相当一部分又多是搞摄影理论研究的人。也就是说,六凡搞摄影的人,极少有坐下来认真读书学习的。他们习惯了挎着相机拍照片,一有空闲,首先想到的就是今天到哪儿去拍片子。摄影者的思维空间,装满了画面构图、光线影调、色彩层次等。读书学习,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在他们的思维中所占的比重很…  相似文献   

17.
引言本文要讨论的中国纪实摄影,在1980年代中后期初显端倪,在1990年代中期左右形成规模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纪实摄影,在本文中是指以持续的观察某个社会现象,通过系列作品的方式,来记录摄影者对于发生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某个社会现象,发表摄  相似文献   

18.
特写照片是一组新闻纪实摄影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全景、中景、近景照片共同组成一组全方位、多层次的摄影报道。新闻摄影的特写手法是指新闻摄影者通过对被摄体细致的观察,抓住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细微之处,删繁就简地拍摄下来的取景表现手法。它的取景是局部的,虽然不如其他手法取景的角度广、拍摄的事物多,但同样能载负着新闻信息,并能强烈地传达给信息受众,以小见大,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视觉冲击力,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摄影的特写手法是我们在新闻摄影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手法,一目了然的强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是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理解,使用现场光或现有光,一般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表现新闻人物的内心精神面貌、气质的摄影。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不同于一般题材的新闻摄影,也有别于肖像摄影和人物摄影,它是新闻摄影记者最难于掌握的一种摄影技巧,拍摄对象既要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又要具有视觉美感的形象价值。这就要求拍摄者在既定的现场条件下,使用极其有限的造型手段完成高难度的形象造型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层开掘,并将这种开掘外化在摄影媒材上。我们知道,一幅成功的新闻人物肖像…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一些重要人物作摄影采访时,有的摄影者往往背着一个思想包袱:生怕被摄对象“千篇一律”,形象缺乏个性,影响照片质量。有了这个“包袱”,思想上就必然高度紧张,因此,一旦进入拍摄现场,就急于调焦(当然这是必要的),选取的角度,多是一些庄重的场面,活泼的气氛却不足。我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自然也谙熟了这套司空见惯的程序——会见、握手、面对面的交谈、会见后的合影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