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的风格堪称散文的精髓,如何能将散文的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完美再现一直是众多翻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以当代著名翻译学家周领顺所著的《散文自译与自评》一书中的散文英译为例探讨对应、重构和淡化三种风格再现翻译策略在散文英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散文英译的关键是以“形”传“神”。然而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需要译者发挥足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实现汉英语言之间的灵活转换,还要再现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文章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语法处理、句子转换、语义理解和风格再现四个角度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散文英译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深化译者主体性研究,使之落实到语言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许渊冲的再创作和翻译风格论,从语言的生动性、审美再现和修辞层面分析了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如何通过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实现了对原文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风格是作家表意时孕育的个人特点,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准确把握原作整体风格。译文在文章结构、话语表述上的忠实都为了与原作风格一致,是原文与译文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比分析A Little Great Man两个译本在风格上的再现情况,探讨英译中散文翻译的风格再现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5.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散文的风格体现在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原文语言形式中的独特的风格印记,以合乎译入语语义结构的句法尽可能将原文的风格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选材精当,译功扎实,译笔传神。该书52篇散文中几乎囊括了”五四”运动以来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译者从浅处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从深处具备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神韵的再创造,使原文信息与风格得到完美再现。文章试从译名、选词、句式、篇章四个方面总结张先生的译笔特点,分析译者是如何使原语信息、风格得到再现的。  相似文献   

7.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选材精当,译功扎实,译笔传神.该书52篇散文中几乎囊括了"五四"运动以来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译者从浅处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从深处具备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神韵的再创造,使原文信息与风格得到完美再现.文章试从译名、选词、句式、篇章四个方面总结张先生的译笔特点,分析译者是如何使原语信息、风格得到再现的.  相似文献   

8.
金晶 《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68-168
风格是散文艺术价值和精髓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完美移植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从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角度,准确把握原文语言中的风格印记,尽可能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9.
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其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再现原文的意境,“形”与“神”相融合。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将从语义选择和语篇风格这两个层面对这两个英译文本进行对比赏析,并提出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风格是散文的灵魂,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的关键。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引,探讨如何从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实现散文翻译的传神留韵。  相似文献   

11.
汉语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为特征,因此,在英译汉语散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英汉语言的差别,做到词、句的动态对等,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本文从词汇、句子结构和风格方面探讨了散文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6,(6):86-88
桐城派散文英译活动的研究与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契合。通过桐城派散文英译成果的梳理,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提高桐城派散文英译质量与海外传播效果,补充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的短板,深化典籍英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汉语散文集"形美、音美、义美"于一身,缺一不可,因此音韵节奏的再现对于译文之美至关重要。本文以刘士聪《我若为王》英译本为例,通过实例论证的方式具体探讨了汉语散文英译节奏美再现的三种主要手段:音步对比,交替重复;运用排比结构;押韵。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用另一种贴切、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使目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传世名作,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对其译文进行分析,以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古代散文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并曾有过几个奇峰突起、大放异彩的时代。先秦时期是散文创作的一个极其繁荣辉煌的时期:几部历史散文巨著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对于后世的叙事文学、传记文学有着深远影响;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对我国后代散文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散文是一种具有弹性力度的文体,散文翻译的难度众人皆知。从长句的翻译、转笔的处理和同级词汇的翻译三个角度针对译文的语体选择展开讨论,分析译者如何恰当定位母语语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文体风格的积极举措,以期对散文这一特定文体的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典汉语散文措词简练,寓意深刻,其译介工作备受关注。古典汉语散文译者应"吃透"原文,准确传递原文意义及风格,与此同时,译者还需"吃透"两头,领略作者的审美体验,兼顾读者的审美需求。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译本很好地体现了古典汉语散文英译之原则。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散文法译汉的难度问题,提出运用功能对等论的解决方法。从再现语言美、风格和艺术手法三方面运用功能对等论,其中,语言包括字词和句子结构,风格指整体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包括象征、借物喻人或借景抒情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译文与原作的形似、神似和意境一致,从而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构思是散文创作的重要阶段,想象又是构思的重要手段,也是散文意境产生的重要心理过程。想象包括再现想象和再造想象,再现想象多用于散文意象的再现,散文的结构模式则主要得益于再造想象,包括相关联的意象的连缀及相反相对的意象的对比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阐释学视角出发,借助海德格尔理解的"前结构"和迦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两大概念,探讨张培基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英译情况"。前结构"主要影响张培基对译介对象的选择;"视域融合"主要有词汇、句法和语体风格翻译三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