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人类理解的探究,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从未中断过。而随着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深入发展,该主题于20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表征观与实作观成为了分析学习活动中理解内涵的两种对峙思想。从学习科学的视野出发,将这两种思想整合起来,以实证方法探究学习活动中更加细微的理解特征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策略,成为了本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强调理解性学习的思潮。本文挖掘了这股思潮兴起背后的根源以及理解性学习的内涵,并通过对该思潮兴起过程的回顾,呈现了当前美国学界对理解性学习的主要观点,最后探讨了这股思潮对我国教育所蕴含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论视野中的学习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观是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特性的理解。把学习定位在一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传统学习观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学理论视野中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习应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建构性和交往性等多侧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理解性学习     
《宁夏教育》2008,(12):79-79
理解性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个体心智运作和社会文化中介的交互的意义建构,并不断获得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过程。学习科学对学习过程中的研究突出理解性学习,它在教学中的隐喻有两个方面:其一,学习过程的本质是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而不是事实内容的记忆和积累。这是认识论层面的学习理解观,反映了对学习的认识观念的转变,开拓了教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建构交往观从交往的视野对教学本质进行了阐述,突破了传统教学本质观的某些局限性,但其本身也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伽达默尔的理解观中有丰富的关于交往的见解,在这一视阈下,交往有着新的内涵,如交往的关系特征、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及双向融合性等,这些观点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建构交往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傅春菊 《教学随笔》2022,(2):114-116
在阅读理解的指导中大家都比较关注对技巧和方法的思考,特别是对答题点的深抠更是执迷.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渐渐感悟到阅读理解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解题的答题阶段和反思后观的学习阶段.教师要将注意力后移到反思后观的学习阶段,让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过程变成一次一次提升语文素养的学习之旅.  相似文献   

7.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过程观与结构观及其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社会认知的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观点,一种是过程观;另一种是结构观。而今天的社会认知研究应从过程观和结构观整合的视角全面理解社会认知发展的本质,并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师生舰,后现代主义师生观是对现代主义师生观的反思与超越,它倡导交往与对话。反思与理解。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都是对传统学习观的颠覆,二者对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内涵就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通过对它们理论产生的背景、哲学基础、学习观点的比较等归纳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李超老师一组关于熟能生巧的调查分析进行了再分析,重新肯定了数学教学中“理解是第一位”的观点,并对中国的练习观和西文的理解观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价值、内涵及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公认的教育命题,但在实践中往往因对这个命题本身认识的不深刻与不全面而造成实践走样与效果疏离。共同的困惑促成了全球教育界对该课题研究的逐步关注。借助学习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解的内涵被赋予了崭新的面貌。以学习为支点,研究者找到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真正用武之地。对理解的价值及内涵的探究与明晰,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乃至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极具启迪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从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等问题入手来系统地分析江泽民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Computer-based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vailable for students at all grade levels in schools, and its promise and power as a learning tool is being extolled by many. From a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if individuals actively construct meaning from their experiences, then simply having particular tools to work with via a computer doesn't ensure that desired learning will result.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how students construct meaning while using such tools. This study examined what fourth grade students learned from the use of two computer-based tools intended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sound and music: software that emulated an oscilloscope and allowed students to view sound waves from audio input; and software that turned the computer into an electronic keyboard, which provided students with standard pitches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Principles ofselective attention andpio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foundational ideas of a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were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learning outcomes from inquiry with these tools. Our findings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for future instruction with the goal of supporting learning about sound and music from such tools. They also indicate the need for more studies examining learning from computer-based tools in specific contexts,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eachers can mediate student activity with computer-based tool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4.
语言问题是英美语言哲学和解释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无疑是这两派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世界以及语言与理解等诸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都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在语言观方面的有关论述进行比较,也可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美语言哲学和解释学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科学是一种纯粹的理性事业,有着自己的内在发展逻辑和追求目的的理想主义科学观,和认为科学必然是要为人类的功利目的服务的功利主义科学观,是在对科学的价值认识上的两种似乎互相对立的形态,但这种对立是长期以来对科学的不恰当的认识所造成的。从梳理两种科学观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到它们的契合点,为合理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学习观是研究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对历史上四种基本课程知识观流派的分析表明:课程知识学习的重点、形式、过程、类型是不断转移的,这种转移预示着课程知识学习观的发展正走上人化、理解、批判和创新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语调既有一定规律 ,又灵活多样 ,它影响着人们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本文就在听的过程中如何从说话者不同的语调中理解其深层意思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教师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诸多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具体言之,在科学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从"再现原意"到"探究理解"的转向;在人文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意义复原"到"意义商谈"、从"强制灌输"到"反思理解"的嬗变;在实践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教师自我解释"到"教学实践智慧"、从"教材课程观"到"课程文本观"的跃升。  相似文献   

19.
从几种不同的课程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课程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主要受三种课程观的影响,即学科中心的课程观、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其中,后两者影响较大。分析和研究不同的课程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语习语的研究范围决定了英语习语的定义。依各自选取的语料范围进行定义带来两种观点的纷争,即合成性观点和非合成性观点的冲突,但是基于两种观点的理解模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弊端。因此Cronk和Schweigert在1992年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复合理解模式,但是它缺乏清晰度,而且有以语境为核心的嫌疑。拟以此为线索对复合理解模式进行新的探讨与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