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历史周期律"的认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规律的经验,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两个务必",密切党群关系,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两个务必"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成功实现新的历史转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柱石,是中国共产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是走向新世纪的党魂、民魂.弘扬"两个务必"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使命,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保持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惟有让"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才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西柏坡精神是在我党面临全国胜利和执政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永不变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中,"两个务必"是其灵魂和核心.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弘扬西柏坡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4.
“两个务必”凝结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责任感。“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利益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取得革命胜利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我们党,要继续保持"两个务必",即谦逊、谨慎、不骄不蹂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教诲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革命青春,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一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时刻,胡锦涛同志重提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全党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共产党人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58年前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提出的,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务必",因为它对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永葆党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两个务必”思想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毛泽东带头执行“两个务必”。坚持“两个务必”是我们党三代领导人一贯坚持的党建思想。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灵魂,是给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按"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党在思想政治建设上还存不少差距.按"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宣传教育必须务求实效,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占领思想高地;职能部门务必负起责任,坚持守土有责,改进作风,做到言行一致;"三个代表"要求务必落实到基层党组织;以党章治党和以德治党、依法治党务必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崔越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1):124-126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给全党提出了警示,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两个务必”仍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牢记和贯彻“两个务必”,对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20.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