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写“我”的经历,描画“我”的个性,抒发“我”的议论,倾诉“我”的感情,这是我们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可以这么说,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面对每个人都最为熟悉的“自我”,写来应该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但许多同学总是固守陈旧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挖掘具有鲜明性格和丰富生活的“我”所拥有的丰富矿藏,结果笔下的“我”仍是呆板、单调、毫无光彩的人物。其实,恰当地运用一些方法,可以使我们笔下的人物———“我”变得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叙写“我”的经历,描画“我”的个性,抒发“我”的议论,倾诉“我”的感情,这是我们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可以这么说,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面对每个人都最为熟悉的“自我”,写来应该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但许多同学总是固守陈旧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挖掘具有鲜明性格和丰富生活的“我”所拥有的丰富矿藏,结果笔下的“我”仍是呆板、单调、毫无  相似文献   

3.
叙写“我”的经历,描画“我”的个性,抒发“我”的议论,倾诉“我”的感情,这是我们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可以这么说,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面对每个人都最为熟悉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叙写“我”的经历,描画“我”的个性,阐发“我”的议论,倾诉“我”的情感,这是我们每个中学生在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可以这么说,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明显加强了叙写“自我”的比重。按理说,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怕作文的多,拿起笔来,不知写啥。其实,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每位中学生都是写作的天才。作文指导专家、《作文成功之路》杂志总编王浴海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雨打窗棂,八面来风,一叶,一瓣……一思忖,一闪念,都可入诗入画入文,关键在于有无自我的心意在里头,有无自我的个性在上面,有无自我活生生的思想在深层。”“自我的心意”、“自我的个性”、“自我活生生的思想,这是使生活活起来,使立意深起来,使文章能够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心灵感受”的“活的灵魂”。达到如此高妙的境界,诀窍是什么?多年来,我以《作文成功之路》为写作…  相似文献   

6.
要写好人物,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首先得细细地观察人物?可以说,学会观察人物是写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些同学一描写起自己的某个同学就是“一双大大的眼睛,笑起来脸上一对小酒涡”。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同学就会发现,笑起来脸上有“一对小酒涡”的同学实在是很少的。也有的同学喜欢照搬书上的一些人物描写,一写起老人就是“两鬓斑白,神采奕奕”,写起年轻人就是“漂亮潇洒,走起路来噔噔噔”。我读到一位同学是这样来描写一个姑娘的:“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以奇妙的  相似文献   

7.
翻阅近年来的高考满分和优秀作文,叙写历史人物的不在少数,但大多是抒写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心路历程,都脱不开就历史说历史的圈子,往往写起来毫无新意,读多了就令人生厌。其实,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确实是写作的“富矿”,可以结合自己对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8.
不少中学生朋友来信问我:“我写写人的记叙文,既考虑了选材的典型,又注意表现人物的个性,可作文写得并不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写写人的记叙文,不仅注意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而且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描写,但文章写得也不成功,这到底又是为什么?”“我写写人的记叙文,自己读起来感觉还可以,可就是感动  相似文献   

9.
学生笔下的人物大多一个样,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在观察人物时抓不住特点,所以写不出富有个性的人物。为此,我设计了一堂将作文训练穿插于游戏活动中的作文训练课,过程是这样的: 课伊始,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做一个“让我猜猜你是谁”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做到“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大胆发言,仔细倾听”。接着宣布游戏的规则:游戏需七个人,一个人被蒙上眼睛,其余六人牵着手围着他转圈。蒙着眼睛的同学伸手去抓这六位同学,抓到后要猜出被抓的同学是谁,还要说说这位同学的外貌特征。如果猜不出,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描述被抓…  相似文献   

10.
记叙文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人物。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同学的笔下,人物往往是静态的、呆板的。  相似文献   

11.
张帮群 《教育艺术》2002,(10):46-47
课堂上 ,学生大声诵读初中语文第六册《君子于役》这首诗。背诵后 ,我问 :“《君子于役》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同学们参考“阅读提示”大声说。“但我们仅仅看到这一点还不够 ,还要运用想象让女主人公有血有肉地‘活’起来 ,栩栩如生地‘动’起来。那么 ,怎样才能让人物‘动’起来 ,留给我们一个鲜活的形象呢?请每个同学不妨设计一两个问题 ,看谁设计的问题能够生动地再现人物的性格。问题设计可以是多元化的、开放式的。”我提示说。三分钟后 ,王姗同学举手并站起来说 :“为了让人物能够‘活’在我…  相似文献   

12.
写人物,就是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写出“立体”的人,写出独特的“这一个”。所谓“点面结合”,即是指写作时既要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面”上的叙写,又要抓住人物最具特色最富个性的东西进行“点”上的描绘。就像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点”的描绘是作品的浓墨重彩之处。具体说来,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3.
初中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在作文中为了应付而抄袭拼凑,那学生就看不到自我,认识不到世界,这样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同时也埋没了“创造”的个性。“怕作文”是流传在中学生中的一句话,虽然未必每位同学都这样,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害怕心理。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二月,《中国教育报》和《中学生》杂志联合举办“我的老师”、“我的学生”征文。我利用“中学生写作研究会”,和写作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参加这次征文活动。结果,得到不少收获。我和一位同学的习作被采用了,分别发在七月二十日的《中国教育报》和六月号的《中学生》上,对大家是一次不小的鼓舞。  相似文献   

15.
赵克明 《新读写》2014,(11):36-38
我们曾对中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存在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或更关注阅读,或更关注写作,或从不同的层面着力于阅读与写作,或将阅读与写作简单化地结合,阅读与写作还是“两张皮”,并没有有效地结合。 也许有同学会提出异议:强调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会不会弱化阅读的功能,导致阅读功利化?我却不以为然。阅读可以传承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滋养人生等等,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黄松海 《初中生》2015,(26):36-39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多重的,写人就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切入,立体展现人物鲜活的个性,使笔下的人物“立”起来.要想将一个人物形象全方位呈现在读者面前,就要从不同侧面精选素材,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可见,写人之文,只有素材给力,笔下人物才会形神毕肖,靓丽抢眼!更多人物素材,请登录酷咖网kuka.hnjy.com.cn.  相似文献   

17.
初中部分     
《中文自修》2023,(17):54-57
<正>(1)[题目]请以“你最珍贵”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思路导航]此作文题的对象“你”可以是“近距离”接触过的、具体的人,比如父母长辈、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或是陌生人等;也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书中人物、历史名人等;还可以是某一物件、某一次的体验。总之,对象的选择范围是很广的。“你”字也提示了文章要以第二人称叙写。“珍贵”有宝贵、价值大或意义深刻之意,在此之前又用“最”突出其程度之深。可见,“你”对“我”而言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文章需要在这一方面下足功夫,比如书中的某一人物对“我”成长的启迪;生活中的某位师长在“我”迷惘时给“我”引路,鼓励“我”前行;某一段人生经历给了“我”别样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教师命题,学生作文,历来是训练写作的方法。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少了,千人一面的作文多了。学生也越写越烦,都不知“我”跑到哪儿了,而教师以“真情实感”论文,只埋怨学生不肯下功夫。其实,学生笔下共性多、个性少的现象与被迫“硬写”有关。  相似文献   

19.
话题作文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可是有的同学面对话题却是绞尽脑汁无话可说。其实,文思如泉涌依靠的不光是灵感,通过有效的练习也是能够达到的。如何拓宽思路呢?首先,要广泛的搜集信息。我们面对“话题”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时,可以用材料中的“话题”作为中心词,来组成各种形式的短语,这些短语可以触发我们大脑中积存的许多信息。这些信息又可以激发写作灵感,打开写作的大门。例如下面这个作文题:“优美的服饰能使你产生魅力,高尚的行为能使你产生魅力……请以魅力为话题写作。…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倡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作文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贯穿了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新精神,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明确提出作文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写出个性,才能体现写作的魅力。一、体现写作客体的个性一部经典的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通常是因为它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作家笔下塑造的形象,都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形象的生命,是“这一个”区别于“别一个”的标志。人物的语言是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