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头云 《现代语文》2009,(5):103-104
巢宗祺先生在《谈谈“语文素养”》一文中,对语文素养的定义是:“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他的语文能力的强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搞好教师的语文教学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那些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修养等。《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认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4.
王萌 《教学随笔》2016,(8):23-23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5.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6.
陆义 《广西教育》2013,(26):32-3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中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素养”是一种平日的修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这门课程存在价值和作用的囊括。它包括通过语言积累后形成的语感,各种发展性思维,以及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内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也属于语文素养的范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谓的语文素养,就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可以说,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认知行为、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本文着重谈谈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素养提升策略和状况。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应该创造更多的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机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形成素养。因此,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品质,体现新课程实验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一切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语感是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越过语感去培养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即语言能力的实现必定以语感能力为主要方式,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讲授学生所需的全部语言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素养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文化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素养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文化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能力就包括写作的能力。语文素养就应该包括阅读积累、写作能力等方面,尤其是文化修养、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最好体现。在教学中提倡写生要写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包括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熟练使用程度、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和小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小学时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为小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应当具备的语文知识、语文基本素质和修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变革创新自己的语文教学,建构科学的教学理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9.
徐红 《教育导刊》2010,(5):75-76
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素养是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理念,具体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并注意引导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推行个性化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核心素养是当代世界教育的热点议题,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本文以《观潮》一课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实践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