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应依据“新的历史方位” 及时地做出调整,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以中华民族作为发展的定位、以民族认同作为发展的定向、以民族复兴作为发展的定性。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认同的引领作用:提炼中华民族的民族符号、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强化作用: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往、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流、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融。  相似文献   

2.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核心概念是“华夷”,以此为基础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实践中,有了“华夷共祖”“华夷一家”“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也还有“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虽然“华夷”具有二元含义,但仅仅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分类,“华夷”仍然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正是因为如此,到了近代,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才有可能从“华夷”二元民族思想向中华民族一元民族思想转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便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学生的使命担当,就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线,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讲准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文对“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进行梳理,思考如何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理解与认识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自觉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奋斗之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并从微观层面重点考察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对《中国体育报》六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中国体育报》对“民族认同”议题的报道较为重视。该报通过精选在奥运会中的体育事件,加以强调,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成为体育与民族认同之间的接点。  相似文献   

5.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本义的复归,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语)这就明确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是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大意义,肩负起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使命。面对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深入开展“五史”教育,多措并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先导性部分,是引领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示范性内容,也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围绕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历史成就与战略优化展开系统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竞技体育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国家政治需求导向功能的竞技体育在服务大国外交、展示国家实力、重塑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伟大成就。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竞技体育新的使命。竞技体育要紧密对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需要,优化战略路径,拓展功能价值,通过积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必须弘扬“民魂”精神,增强民族凝聚意识、民族使命感、责任感,“励精图治”勇于创新,才能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才能不断地推动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才能让中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进步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逸菲 《美育学刊》2020,11(1):I0004-I0004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在何处?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提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在支撑着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所有的民族都必然走向衰落、灭亡的命运面前,中华民族为什么成了一个例外,一直保持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翻开这本厚重的《中华美育精神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深切体味其中所揭示的中华民族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文化基因,答案便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0.
卫立煌记述滇西抗战史实的长诗《颂凯旋.悼国殇》,为腾冲抗日将领家人撰书的悼词,为《滇西抗战实录》提写的落款书名,为腾冲国殇墓园撰写追悼烈士的挽联,是他遗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抗日书法艺术作品。卫立煌主持、指挥修建了司令长官部建筑群,支持修建了腾冲、龙陵国殇墓园等纪念英烈建筑群,还在远征军隆阳驻地光尊寺建筑群开办了远征中学。这些建筑群,成为了滇西抗战和爱国主义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戴礼 《阅读》2023,(40):59-62
<正>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从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到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绘就传承发展工作蓝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脉传承弦歌不辍,进入了全面实施、推进阶段。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以其战略高度展望民族未来提出了"四个伟大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外延。育才先育人,从教育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角度出发,探索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斗志、拼搏有为。  相似文献   

13.
容国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体现,“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表达了其爱国、拼搏的精神内涵。容国团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其心系祖国荣誉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行不悖,其“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缩影。容国团精神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彰显其独特价值,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脉搏同步跳动,拼搏精神可化为“强国一代”拼搏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诸多像容国团精神这样的中国精神来汇聚成中国力量,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拼搏奋斗、实干有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的前景。21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它将成为影响世界发展走向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民族复兴积聚宏大的民众力量。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和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对民族团结工作做出了系列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生成是时代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的统一;其内涵上,对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的依据、目标、核心、举措、保障、关键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彰显了“人民立场”“辩证思维”“话语生动”“全球视野”的理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我国民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特征的审视,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京申奥成功是两岸三地和全世界华人团结奋斗的胜利。结合北京申奥历程回顾,分析和研究了北京申奥中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的当代民族精神。强调了众志成城所产生的当代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凝聚力,指出违背中华民族当代民族精神的“台独”分裂行径的必败下场。  相似文献   

17.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它不仅传达着一种文化,更传递着一种精神,而武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倡导武术精神。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科研方法,围绕着武化教育的实质,以及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其目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武术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探讨其在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其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当今社会。研究认为:武术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彰显国家意志的利器,而且对于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应该大力弘扬武术精神中所表达的“忠、义、信、勇”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提振民族精神,团结民众,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对于进一步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的过程中,高等学校也应该积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其途径体现在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上述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知,对中国精神的认同,进而凝聚力量,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悲剧艺术是从审美角度讲的,它是指美学范畴的悲剧,即黑格尔所说的“悲剧性的艺术”。其悲剧性可以渗透到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影视艺术等各种门类的艺术中。如戏剧《哈姆雷特》、小说《水浒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柯勒惠支的版画《俘虏》、古代乐舞《国殇》、电视剧《渴望》等都是悲剧艺术。悲剧艺术以戏剧类型的悲剧为主而兼及其他门类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闯关东时期朝鲜半岛移民的迁入史及其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变过程,并立足新时代审视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闯关东时期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革风易俗;发现“齐鲁文化”“闯关东精神”“家国归属感”是夯实朝鲜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同时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礼仪高于胜负”“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契合“新时代礼仪文化”“新型举国体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理念,以及能够加深各民族群众对生死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建构,为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推动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