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僧辩是梁末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智勇兼备,是平定侯景之乱的主要功臣。在萧绎夺取帝位过程中,他立下汗马功劳,推动了江陵政权的建立。他镇守建康,与陈霸先共同抵御北齐的南侵,保障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定。后因接纳萧渊明为帝,他被陈霸先所杀,引起世人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梁末,由于侯景之乱、西魏对益州的侵占以及江陵政权的灭亡,致使一大批南方士人被迫进入北方。生活在北方政权下的这些南方士人,在东魏(北齐)以颜之推为代表,在西魏(北周)以庾信等人为代表,不论是就他们所做的事情来说,还是就他们留下的作品而言,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自觉和不自觉地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史家意识。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萧绎其人 ,还是《金楼子》其书 ,其研究史都是寥落的 ,相对而言 ,关于萧绎的历史评价、萧绎焚毁文化典籍、萧绎文论及《金楼子》的创作时间诸问题 ,研究较多 ,而对《金楼子》中的志怪小说、萧绎人格、定都江陵及与此相关的侯景之乱都很少有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4.
<正> 梁元帝萧绎,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公元514年受封为湘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侯景之乱时,他正镇守荆州,在父亲武帝,兄简文帝相继被害后,派兵东下平定叛乱,而后于公元552年在江陵即位。公元554年,西魏攻陷江陵,他被擒见杀。 梁元帝博学多能。《梁书·元帝本纪》说他“聪悟俊朗,天才英拔”;“既长好学,博  相似文献   

5.
梁朝末年,侯景之乱和江陵政权的灭亡,导致了南方不少士人被迫进入北朝,从而在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之下各自有了一个梁末北迁士人群体。处在北朝政权下的这两个群体尽管分属不同政权,却都有着共同的难堪处境,因此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客观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和汉文化意识的认同,一方面则促进了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的杂家著作,作者为“侯景之乱”后继位江陵的梁元帝萧绎。萧绎一生博学多能,拿他自己的话说,是“文武二途,并得俦匹”(《金楼子·立言》)。他虽然盲一目,孱弱多病,但终身读书不断,聚书不断,著书不断。他的著述尤为丰厚,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他不仅在以文名史的萧氏兄弟父子中首屈一指,而且在南朝,甚至在历代喜好文章著述的君王中也属罕见。今天能够从著述目录上考定的萧绎的著作就不下四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部《金楼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梁、陈之际著名诗人阴铿的若干诗作与史籍中的零星记载参照对勘,推测出诗人于540-547年间或更早一点始仕于梁湘东王萧绎;侯景之乱时陷于乱军中,解脱后于552年或553年奔江陵,很可能未到江陵即转而南下,一度在欧阳手下任职,后为侯门的重要宾客;563-564年间在始兴王陈伯茂府任中录事参军,后因徐陵之荐回首都。侯安都、陈伯茂先后倒台,他未受到诛连  相似文献   

8.
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北朝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为湘东王(萧绎)参军,萧绎自立(梁元帝),为散骑侍郎。梁都江陵被北周攻陷,投奔北齐,为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据《北齐书·颜之推传》:其祖父、父亲“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聪颖机悟”,“早传家业”,“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兼善于文字”,“有文三十卷”,《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之推所著,早已或逸或不传,唯有《家训》至今犹传不衰。《颜氏家训》始作于北齐,成书于隋。它论述为学立身治家之法,辨正南北时俗之谬,兼及字画音训,考正典故,品第文艺,以训子孙,自成一家之言。历来为世人特别是封建士大夫所推崇,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部影响颇为普遍而深远的家庭教育重要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苟全性命于乱世的立身之道——简评《颜氏家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持续不断,直到隋的统一才算基本完结,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数人死于非命。而颇之推尽管多次经历过大的变乱,先是在梁时遭侯景之乱被俘,后又被西魏俘虏,后来逃到北齐,北齐被北周吞灭,北周又被隋所取代,可颜之推还是将身家性命保全了下来。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究其原因,可归纳为(1)不图虚名,多学本事;(2)知足去贪,洁身自爱;(3)省事省言,明哲保身;(4)安身儒流,不入行伍。  相似文献   

10.
萧绎的思想与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萧绎思想、人格、身后评价等问题作了探讨,认为萧绎的思想结构是儒、道、佛杂糅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人格兼政客、学者、艺术家于一身;萧绎败亡的直接原因并非定都江陵;萧绎是一个过渡历史时期的过渡人物,他留给历史的罪责主要的当然应由他来承担,但历史也应担负一份。  相似文献   

11.
<正>侯景之乱是南朝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外著名学者都曾指出其重要意义。陈寅恪先生认为:“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历史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见《金明馆丛稿初编》)日本川胜义雄指出,侯景之乱造成的南朝政治社会大变动,“不单超越了梁、陈王朝的嬗递,也可看成是涉及整个中世纪史的问题。”(见日本《东方学  相似文献   

12.
萧绎的《金楼子·立言》是梁代文论史的重要文献。其对“文”的描述:“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会,精灵摇荡”,常被今人作为萧绎推重性情、注重词藻、倡言新变的证据。这是未细审原作而致的极大误解。从《立言》全篇的立意、《金楼子》全书的旨趣、萧绎的创作风格来看,此说不能成立。实际上,萧绎对儒、学、笔、文的分析,明显寓有崇德抑文的高下之义,“惟须”并非褒扬之“必须”,实乃贬斥之“只须”。萧绎的文学观并非倡言新变,而是尊经尚古,注重文质彬彬,和萧统同调。  相似文献   

13.
梁末政治斗争及其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元552年萧绎即位江陵到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建立陈政权是南朝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变化和转折期。对这个转折期的政治斗争至今还缺乏细致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仅就此期发生的重大政治斗争及其分野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侯景之乱前的梁代文学主要是宫体文学。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前后的十年间,梁代作家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一扫乱前宫体之习,作家视野从宫廷、台阁转向江山社稷和军国时事,作品风格从香艳绮靡转向苍凉沉郁和雄健悲壮。这一转变,与宫体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讨论宫体文学的可贵素材。梁末文学的反思特征,可看成是梁末文化转型的表征,而梁末文化的转型则可看作是唐代文化到来前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论萧绎的文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统、萧纲、萧绎,都在中国诗学史上留下了非凡的业绩。以齐梁“三萧”比汉魏的“三曹”,不仅毫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处。从“三曹”到“三萧”一根中轴线,反映了诗学观念的演进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但是,对“三萧”,我们还有一些研究上的空白,特别对于“萧绎”和他的《金楼子》。目前研究界:基本肯定萧统,正面批评萧纲,几乎忽略萧绎。致使萧绎的杂著《金楼子》至今甚至没有人整理研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本文是系统研究萧绎和《金楼子》论文的一篇,旨在考察萧绎文学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了能清晰地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作者始终把对萧绎文学观的考察,放在与萧统、萧纲、刘勰和钟嵘这些时代和理论的坐标上比较进行。  相似文献   

16.
因侯景之乱 ,萧梁政坛的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皇室和高级世族在中央权力系统中的比例明显下降 ,地方势力及其代表人物成为朝廷所倚重的力量。本文通过侯景乱前、江陵之变和陈霸先建国这三大事件 ,展现这一变化的步骤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元帝萧绎现存诗歌123首,他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了新的阐释,丰富了“文”的内涵;审美上主张“中和之美”,继承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后梁立国与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有重大联系。如果说在梁武帝废嫡立庶事件中,萧詧对梁中央产生离心倾向是后梁建立的远因,那么,萧绎、萧詧叔侄内阋中,萧詧败北投附西魏则是后梁建立的近因。在梁末萧梁皇族争权夺位的内乱中,萧梁国力日下则是后梁建立的根本原因。另外,萧詧政治上的不成熟也与后梁附庸性质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后梁实是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悲剧的恶果。  相似文献   

19.
后梁立国与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有重大联系。如果说在梁武帝废嫡立庶事件中,萧詧对梁中央产生离心倾向是后梁建立的远因,那么,萧绎、萧詧叔侄内阋中,萧詧败北投附西魏则是后梁建立的近因。在梁末萧梁皇族争权夺位的内乱中,萧梁国力日下则是后梁建立的根本原因。另外,萧詧政治上的不成熟也与后梁附庸性质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后梁实是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悲剧的恶果。  相似文献   

20.
“四萧”文献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四萧”的文献学研究相对滞后,该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萧”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