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互动性研究目前多局限于探讨异国形象对建构者自身的反映,而忽略了建构者、被建构者、第三方、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拓展和深化该方面研究,即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这些形象怎样被曲解、夸饰和想象,进而探索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形象学也重视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异族想象的现实功用和影响。形象学萌生于法国,但它能焕发活力,是得益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等。塑造他者形象,是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千年中外文学表现的一个常数,这一研究领域极其广阔,极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起源于西方,被烙上了西方的社会特质与知识结构印记。人类学在对非西方社会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形成自身的学科命题与知识谱系。人类学以独到的方法留下了“他者”的资料,发挥了记忆性价值。其西方性特质,致使在探索“他者”时难免将西方的认知体系植入“他者”,所呈现的“他者”诚然带有想象性色彩。进入新时空,人类学力图重构“他者”。经由记忆、想象与重构的结合,人类学创造了“他者”的形象。人类学与非洲的遭遇,正彰显了此种逻辑。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6.
底层民众是杨逵小说叙述的重点,以1942年杨逵复出后发表小说为界,他小说中的底层民众形象出现了嬗变,1942年之前是被苦难残噬,被同情与待拯救的无知、无助者,此后则变为被仰赞的勤劳、勇毅者。1942年之前的底层民众形象是杨逵表达人道情感和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折射出他早期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精英意识;1942年以后理想化的底层民众形象则是他表达庶民价值认同的载体,体现了他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寄寓他的劳动美学想象。  相似文献   

7.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生态环境议题日渐成为世界大国之间利益博弈与权力争夺的新兴领域,因此探究美国媒体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建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如何被“他者”塑造?呈现何种话语特征与意义?通过将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评论类型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批判话语分析法,从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生态环境形象进行总结探索后可以发现,“他塑”视角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具有三重面向:负面的生态环境污染形象、积极的生态环境发展形象以及高度政治化的生态环境治理形象。美国主流媒体借助标题分类、互文引用、指称应用等一系列策略手法,制造冲突与对立,以此构建中国生态环境形象“他者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芳 《语文知识》2007,(2):87-89
老舍以其对英国文化的熟稔和英国生活的真切体验,在最早有关北京庶民的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把英国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记忆中的北京市民。并且,在《二马》中又把中国人放置西方的背景中,从他者形象的对照中来进一步映现出自身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指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的糟粕的双重批判指向以及对中国新人形象的理想性塑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19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所以,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是把华人做差异性描述和他者化后的,采用象征性套语定型化的产物,因而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出现主要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具有被注视性和提供主体反思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时代而异,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东方他者形象分别以理想化形象或负面形象出现,从整个东方他者形象体系来看,他者形象表现出概念化、极端化特点。其中晦暗的近现代东方他者服务于确证和陪衬着文明先进的欧洲(西方),受作家的身为欧洲人的优越感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潮所致。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推拿》展现了一个多元的残障人世界,其中有以沙复明为代表的理想“奋斗者”形象,也有诸如金嫣、都红、王泉、孔佳玉、邓晓梅的“反抗者”形象,亦有像老张、芒来、马跃这样的“改变者”形象.从人物功能与特质来看,这三种形象呈现出“拯救他者”、“拯救自我”与“被拯救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仅为残障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生活、精神世界建构了一个合理的荧屏想象,而且也向社会提供了反思残障群体、反思自身存在、反思人类共生未来的导向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形象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它以一个作家对他者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他者。在晚清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有一种忧虑、惶惑、迷惘的末世情绪。小说《花月痕》中柳秋痕所采取的对现实的抗拒性姿态,是动荡年代男性欲望对娼妓想象的变形。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胖者概念化的书写,潜藏着他在时代社会迷局中的反思、隐忧与困惑。鲁迅生命历程中的幼年遭遇、官场实践、都市体验,与胖者形象的生成互为镜像。油胖身体的形塑折射出他厌恶官场、警惕商业、关注子辈的多维眼光。与此同时,他在写作中通过对医疗与卫生话语的借用,实现了胖者隐喻与国民性批判的接合。由此可见,研究鲁迅的身体书写,不能只关注其最终的思想内涵,还应递进式地发掘其形塑路径,感知作家复杂的精神动向和写作内蕴。  相似文献   

16.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分别塑造了中国恭谦有礼的良民形象和圆熟诗意的哲人形象,这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品格、中国人的性格两方面来加以比较各自所塑造的总体中国形象,并从中看出作者的不同态度;可以说,自塑形象是“自我”与“他者”的有效对接,所以造成不同形象的深层原因既是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又是异国读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的不同,但对“自我”与“他者”的超越又使得这两个自塑形象具有共同点。  相似文献   

17.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与涓生的形象塑遣是题材与主旨的从属关系。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中孤独者形象比较,认为涓生是以切实的行动实现了对悔恨与悲哀的超越,从而向新生路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19.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主流媒体CGTN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形塑我们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能够树立更强的国际威望。跨文化视域下主流媒体CGTN建构国家形象面临创意不足导致传播形式内容过于单一、主流媒体CGTN传播的国内文化题材较少、形象建构未能融合“自塑”和“他塑”等现实问题,据此文章将注重以“数据可视化”及“沉浸式体验”为切入点探索全新叙事模式,具体而言包括精心设置媒介议题,建构良好国家形象;以“新世界主义”为核心,创新叙事内容和方式;建构国家正面形象,彰显和平形象本色;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开展多元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