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日益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抽象化、极端化的特点,学生爱国主义的新变化急需高校党政组织通过社会动员加以正确引导.社会动员具备思想统一、资源整合、行为激励的功能,这些功能使高校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传播、重大事件等手段进行社会动员,从而增强青年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其正确的爱国观,陶冶其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其理性爱国,达到有效而又正确的引导,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青年学生群体性行为倾向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年学生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不同,应属于常规群体的范畴,其群体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青年学生群体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意向性、社会性、偶发性、爱国性、涉外性群体性行为。青年学生群体行为的诱发因素较多,要注意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培养青年公正行为必须掌握青年公正行为发生的公正意识、公正情感、公正意志和行为能力与习惯等心理基础,同时,还要采用行为教育、行为引导、行为激励以及法律保障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主要作用机理是“乘虚”、“攻心”、“抢占”,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之影响机制主要是偏斜其接受方向、挤占其接受时空,或引发对接受行为的直接抗拒。对此,需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加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管控大众传媒与网络,以实现对社会思潮影响的弘利遏弊。  相似文献   

5.
学生小群体是学生开展同伴交往、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形式,也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媒介。从布迪厄提出的区隔视角来看,学生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在充满各种文化规则的学校场域中,为更好地满足自身积累资本的需要,受惯习影响而进行彼此选择的结果,位置相近、惯习相似的学生更容易结成小群体,并与异质群体区隔开来,这一过程中隐含着学业区隔、权力区隔、性别区隔和阶层区隔的德育风险。基于此,应通过设立合理场域规则、平衡个体资本差异、塑造平等交往惯习,使得学生小群体不仅成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亦能成为学生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的交往情境。  相似文献   

6.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高职学生在30天的微博使用行为进行追踪记录,通过对13362条微博记录数据的整理,结合ROSTcm6.0和Python的社会网络、语义网络和情感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微博互动表现出:个体情感能量强大且积极向上;关注焦点层次分明;群体团结感符合主流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符号资本缺乏、圈层过于局限,情感连带不活跃、情感体验不充分、群体符号分散、缺乏集体团结力等问题。建议通过鼓励高职学生增强符号资本,扩大关注范围;调动情感投入,提高情感动力;凝聚群体共识,强化集体意识等策略,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观念与行为。  相似文献   

7.
探究在线教学视频中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弹幕视频网站优化相关功能促进用户交互行为提供参考,从而改善用户在线学习体验.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归纳在线教学视频中用户弹幕评论行为双重路径的影响因素,并抓取B站的980条英语教学视频数据,提出假设并结合数据进行验证.层次回归结果表明,在中心路径下,视频的传播效果对用户的弹幕评论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边缘路径中的信源吸引力和视频作者贡献度对弹幕评论行为分别产生显著正向和负向影响.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为弹幕视频网站运营商理解用户交互行为、改善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应是人类必然的要求。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年学生成长的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心理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为了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于海燕 《成才之路》2009,(11):72-72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已经进入了干家万户和校园,给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乐趣,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那些伪科学、反人类、不健康的有害信息垃圾,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11.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传播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传播内容的海量化与碎片化共存;二是传播形式的交互化与个性化共存;三是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与裂变式共存。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渗透从不同的角度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高校应从青年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了解、把握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注重意识形态的显性引导和隐形渗透相结合、注重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教育、注重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青年学生群体是美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反映出美国青年学生的生活,以至于美国群体的社会形态和流变过程。校园影视史学视角的切入,有助于揭示影视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历史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生态面貌。本文拟就世纪之交的美国影视作品中演绎的青年学生形象形成的形态,展现其时美国青年学生群体精神面貌的状况、勾勒其社会生活形态,力求解构美国青年学生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变迁,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社会角色会导致人们从众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儿童情境视角下从众行为的情境效应、角色效应和众人行为一致性程度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行为的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验。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可以激活课堂,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缺失、理想淡化、价值偏差、生存迷茫等"去圣化"倾向。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教育失真、学校道德教育的去实践化、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是青年学生"去圣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力度以及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能有效扭转青年学生的去圣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建议采取多种教育措施,促进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下研究多关注于学生欺凌的事后干预,少有研究把重点放在欺凌者的行为矫正上,本文立足社会工作专业视角,运用SPSS对在山东省某高中收集的学生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暗黑人格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相关性,从而提出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暗黑人格对青少年攻击倾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扶贫解困的专业,亦可以作为专业力量为陷入学生欺凌的青少年提供基础性、支持性、专业性的服务,以期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当前青年学生骨干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被动式学习、缺乏系统培养、忽视前瞻性学习等问题。U型理论作为新的学习型理论,在国际及国内社会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本文正是将U型理论与传统的青年学生骨干培养相结合,进行了新的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但作为“数媒土著”的他们正在遭受网络上众多不良社会思潮“碎片化”观点的侵袭,使得青年学生群体在整体思想积极向上的态势下,也出现了诸如主流价值观逐渐消解、精神状态日益空虚、积极理性心态逐步弱化等思想偏差。为应对不良社会思潮侵袭,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指导下,从夯实价值信仰、熔铸崇高精神和涵育积极心理态势等方面入手,构筑青年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坚固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