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育后代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充满压力的任务,部分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会出现倦怠。养育倦怠是指由于父母角色压力和长期育儿压力所引发的一种情感耗竭状态,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抚养畏缩、不负责任,以及父母自身情感和身体的耗竭等负面影响。养育倦怠普遍存在,如何使父母们走出倦怠状态,正视育儿问题,减轻育儿压力,需要学校、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及父母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养育倦怠是父母长期置身于养育压力下所形成的由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极度耗竭感、与子女的情感疏远感、父母角色的无效能感等组成的三维独特综合征.与普通儿童父母相比,特殊儿童父母养育倦怠水平较高,养育倦怠降低了特殊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养育质量.针对特殊儿童父母的养育倦怠,文章从社会支持、心理咨询、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在三个时间点对364名初中生及其主要养育者进行数据收集。结果发现:(1)养育倦怠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养育倦怠通过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预测青少年的内外化问题行为;(3)共同养育能够调节养育倦怠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即高共同养育能够缓冲养育倦怠对于家庭功能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养育倦怠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预防父母养育倦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父母倦怠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情感冷漠,成就感降低等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的人格特征、养育压力、亲子关系和生活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对父母自身和孩子均会产生消极的不良后果。缓解、减少和消除父母倦怠现象,是维持和促进父母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本期访谈中,俞国良教授将为读者分享有关父母倦怠的特点、成因、后果,以及干预与应对策略,并呼吁“国家和政府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正视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工作家庭冲突对家长养育倦怠的影响以及婚姻质量的中介效应和家庭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婚姻质量问卷、养育倦怠评估量表、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对广西中小学的321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婚姻质量在工作家庭冲突对养育倦怠的影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中介模型的婚姻质量—养育倦怠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在中介模型的工作家庭冲突—婚姻质量路径、工作家庭冲突—养育倦怠路径中都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父母为主的养护者的敏感性养育行为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及其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更是进一步揭示了敏感性养育对儿童脑发育的积极影响和麻木不仁、虐待、干涉性等不敏感性养育对儿童脑发育的消极影响。以父母为主的养护者自身具有的情绪加工与调节系统、奖赏与动机系统、共情与心智化系统是促使其表现出敏感性养育行为的神经机制。养护者的身份、养护者是否患有精神障碍及其育儿效能感、育儿倦怠、育儿专注度都对养护者养育行为的敏感性有重要影响。基于神经科学的相关发现,父母应尽力发挥双亲共同育儿的敏感性养育优势,应在推进父亲参与养育的同时重视母亲的身心健康,应发动家庭其他成员建立共同敏感型育儿的家庭人际网络,以实现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保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失调综合征,母亲养育倦怠可能会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636名幼儿母亲为研究对象,考察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养育倦怠显著负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感知协同支持是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中介变量;母亲的正念养育调节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应构建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遵循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规律,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发挥正念养育的积极作用来缓冲其养育倦怠水平,为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聚焦研究留守家庭手机养育这种新型养育方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从父母卷入、亲子依恋两个亲子关系理论出发,发现父母借助手机进行的养育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重情感、轻物质的高情感性卷入转换为重物质、轻情感的高物质性卷入方式,体现了补偿心理作用下的行为调适;基于手机产生的新型养育方式依然无法有效解决“亲子关系淡漠”问题,而是导致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偏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子依恋由矛盾型逐渐向回避型转移,还可能产生破裂型依恋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重要他人"。父母在养育儿童问题上心浮气躁、极度焦虑,家庭养育内容窄化,家庭养育环境硬化,家庭养育方式简单粗暴、不科学、不积极等,都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激父母。 知识能力:学会理解和关心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谢父母。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关于幼儿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幸福感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立足新时代背景,探讨幼儿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问题很有必要。研究发现,养育压力导致幼儿父母养育幸福感缺失,生育年龄偏差造成幼儿父母幸福感较低,缺少陪伴造成幼儿父母养育幸福感不足,父亲参与度低导致幼儿父母幸福感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完善落实养育政策、科学指导生育观念、大力强化亲职教育、父亲角色回归家庭。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父母长辈养育自己很辛苦,要尊敬父母长辈。2.情感目标:能感受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幸福与欢乐,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幸福;喜欢自己的家庭,尊敬父母。3.行为目标: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长辈的爱,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教学重点:喜欢自己的家庭,尊敬父母。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长辈的爱。  相似文献   

13.
父母关系不和,常常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五年级学生受到父母分离影响,产生了对立违抗、自暴自弃、自虐等一系列不良行为。心理教师运用系统式家庭辅导,帮助他改善家庭微生态系统环境,同时联合学校教师团队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从而较好地帮他调整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理环境较为偏僻封闭,毕节市七星关区汉族的丧葬仪式保存得相对完整。仪式中的唱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其中“拜忏”环节的唱本,主要以死者媳妇为主要训诫对象,颂扬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倡导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因果报应为保障,期望实现家庭和谐、老有所养等愿望诉求。唱本语言俚俗,使用较多修辞手法,情感抒发较为直白。  相似文献   

15.
正《家庭育儿百科》涉及孩子从出生至6岁的五大成长期,蕴含七大养育板块,有65个常见问题供父母速查,是一本全年龄段的中国式家庭养育宝典,也是一部新育儿时代父母的"闯关"秘籍。本书致力于以专业系统、人性化、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育儿理念,帮助新一代年轻中国父母掌握科学实用的养育知识,是送给中国父母的一套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养育宝典。  相似文献   

16.
离婚家庭的父母对子女采用漠不关心的养育态度,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不合理信念以及愤怒行为的爆发,因此要加强对离婚家庭父母和青少年的教育,使父母意识到父母养育的重要性,让青少年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个案法,通过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探讨农村二胎家庭对大孩的教养期待与教育实践。研究发现:父母对大孩学业上有高期待,教育资源向其倾斜,但难以提供有效的实际支持,生活中对其严格要求但并没有给予其良好习惯养成训练;情感上偏向二孩,同胞关系协调差,导致大孩无所适从;家庭矛盾重重,养育者很少关注大孩的内心情感需求。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复杂家庭结构、养育者们(祖辈和父辈)有限的文化水平、相对局限的视野,以及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等共同构成了有缺憾的养育环境,这些使得对大孩“望子成龙”的期待仅止步为美好愿景,难以在现实中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8.
适用年级三年级第一学期。设计理念家是我们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如果孩子是这个港湾的一叶扁舟,父母就是风雨无阻的舵手。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正因为这样,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爱的奉献是天经地义的。在家中,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不懂得尊敬和关爱父母。希望这次活动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更好地体谅父母,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活动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2.情感目标:感受家庭的幸福,感受父母的爱。培养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培养家庭责任感。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让…  相似文献   

19.
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婴幼儿家庭养育不仅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民生话题。目前,我国关于早期儿童家庭养育的研究主要关注贫困家庭养育与早期儿童发展、父母角色建构与育儿焦虑、家庭养育支持与政策体系建构等问题。未来应丰富贫困家庭养育干预研究、社区养育服务研究等内容;强化研究学理性,构建高质量多主体的合作共研团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的养育方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不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在各相应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2)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人际信任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负面的养育方式与子女人际信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3)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干涉、过保护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影响高中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变量。结论:父母的养育方式特别是正面教育方式是子女产生人际信任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