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活态性和地域性特点,并被赋予了深深的文化历史烙印。因此,非遗的翻译应置于文化翻译的大语境下进行理解和表达。本文基于跨文化视角,提炼出等效翻译、文化培土、文化过滤和文化嫁接的非遗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非遗文本进行了翻译尝试。实践证明该非遗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传达非遗文化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非遗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视角,运用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价值与意义,并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实现路径:注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保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生态平衡”;挖掘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意义空间”;拓展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时空范围”。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以其为体裁及题材的作品很多。学人多从孟姜女故事源流、发展、定型的角度考证研究,缺少具体文本分析。本文拟从人物塑造,情节建构、创作方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清光绪《长城宝卷》刊本,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人重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文本分析,同时关注俗文学中宝卷类作品。  相似文献   

4.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化普查、抢救濒危、重点保护、机制建设4个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政策和实施方案推动之下,研究成果体现出研究定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研究技术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文献整理向田野实证,研究思维从国家逻辑向历史逻辑,研究视角从项目中心向生态中心,研究内容从外造秩序向内生秩序等转变。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文化生态建构和发展理念重塑。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面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拆分和重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在多重张力下确立基本方向和路径,使其能够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冲击下依然焕发生机、持续稳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保护的动员和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传承保护正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进阶和程式,也是繁荣民俗民间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路径。不断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肩负着繁荣我国末端体育载体,健全全民健身内容体系及健康中国战略多方位实施的责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动因主要包括现代社会的冲击、传承方式的式微、传承规制的薄弱等3个方面,并认为“原生态”的回归和主线作用是保护的基本准则,“遵从发展”是路径选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外宣传翻译是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且实现文化重建的重要条件。本文立足于生态翻译视角,从译者中心、生态环境及生态翻译原则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技巧,指出恰当的外宣翻译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非遗文化动态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河南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参与性、功能性,但一部分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紧迫性,正确认识与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间艺术的民间认识;发挥民间力量,创新体制,多渠道多措施开发、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民间武术文化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视角下,分析了我国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的合理性、重要性、必要性,同时提出了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对策:1)构建分级保护体系;2)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3)培植民间武术传人;4)开发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活动;5)开展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受自身传承方式的影响、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针对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保护传承策略: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其非物质性,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护好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地方馆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范畴,加强法律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学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热点之一。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界定为基础,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的关系,进而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不仅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民族间的认同感,而且对于增进文化交流与互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译介学视角出发,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四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最佳译介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发展趋势上有着不同的情境,尤其是创新发展模式尤为重要。混合现实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实用技术与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各方面的契合,在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传播,同时促进商业化平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几年来有关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原则、保护现状、相关法律法规、传承与传播、开发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化的视角下,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直接引起的从舞蹈的社会文化载体到舞蹈本体的一系列变化。所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价值,与舞蹈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特点的准确度相关。研究将抽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项目:昌黎地秧歌和井陉拉花作为例证,利用田野调查方式分析其变化状态,探索其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认识到变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常态,重要的是在变化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唤醒了人们对其的热爱和追寻。"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民间花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拯救"白纸坊太狮"这一优秀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对其文化特色、发展渊源、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白纸坊太狮"目前发展存在着人才断层危机、培养、管理、资金等问题,从而文章提出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管理、与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保护对策。旨在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对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后申遗时期的到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请"转向"重保护"。地方政府要还文化于民间,做好顶层设计,发挥组织服务职能;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民俗活动,吸收现代元素,创造性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层社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在地化保护,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空间感,地方高校发挥自身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摘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在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设计法,对正式录入我国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所在行政区项目数量分布现状,项目类别、申报途径等申报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从PC端网站及移动端的项目类型、功能、展现方式、互动以及更新频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创建;最后,以“群体智慧”“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出发点,对数据库的后期管理从管理模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进行了构思,旨在为我国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展示提供一个健康持久的线上平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物质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刻不容缓。鲁西南鼓吹乐是流行于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鼓吹乐种。二胡曲《一枝花》的创作流传过程中,无论音乐素材、音乐结构、演奏技法、音乐语汇等方面都显示了对鲁西南鼓吹乐的传播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我国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挠羊赛”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理论研究,为“挠羊赛”的抢救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