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后服务具有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功能。课后服务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可为空间,可从全面化调研、针对性服务、科学化设计、系统化实施等方面着手促进;但同时也存在惯性角色思维掣肘、课后服务主体动力不足、课后服务资源有限、课后服务内容序列化不足的难为困境。从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课后服务应为之策包括:开放课后服务思维,突破角色思维惯性;加强课后服务主体教育,增强服务动力;加强课后服务主体联合,拓展服务资源;建设课后服务课程群,促进服务内容体系化。  相似文献   

2.
“双减”后小学课后服务从发展走向繁荣,但至今为止课后服务仍面临着课程设置困境、教师工作边界与学科学习边界模糊化等问题;教育部“新课标”的发出及全面实施指明跨学科式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下所需,而课后服务作为学校的延伸课程与自愿选修课程有更强的时空自主性,跨学科教学的引入在解决课后服务现存困境的同时,能有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本文从探究课后服务如何实现跨学科出发,提出小学跨学科课后服务的教育生态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3.
聚焦美国服务性学习开展的相关经验,可为我国中小学校优化相关主题课程、完善课后服务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视角。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课程统整机制包括促成学习和服务的有机衔接、从社区获取更为丰富的资源、注重反思评价;其外部支持系统包括多方协作机制、教育能力建设机制、社会治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课后服务,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当下,如何促使中小学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发展,并切实做到提质增效,成为课后服务发展的关键所在。大数据行为分析可以精准定位学生的需求,帮助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自下而上地完善并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基于协同过滤算法构建的推荐系统可辅助课后服务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探索转变,从人力密集向科技集约转变、从千篇一律向精准发力转变,以期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赋能课后服务可以让中小学课后服务创造更多价值,促成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赋能除了要从硬件方面来改善,更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组织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完善制度规范,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问题;发挥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软实力;融入先进技术,全面升级中小学课后服务关联要素;改进组织要素,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6.
课后服务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路径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课后服务作为支点,对校外课后营利机构正本清源需要课后服务担当教育责任,家校责权不清需要课后服务弥补教育空档。作为新生事物,课后服务带来新的问题:配套政策、教师工作量核定、学校责任边界及社会治理等。有效提高课后服务效果,需要相关各方协同联动,及时开展课后服务的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发展;加快实现对学校的分层、分类、评级,推进学校质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课后服务的支持体系;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步伐,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要求课后服务实施要转变育人观念、学校提质和教师增能、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扭转教育功利化趋势。当前,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着教师时间有限性与工作负担无限性的矛盾、课后服务多样性需求与服务课程结构单一性的矛盾、课后服务效果追求与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矛盾、学生发展为先理念与供给保障不足的矛盾等难点。“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大中小学校联动机制、突出学校课后服务主阵地地位、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一体化系统工程等。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预定意图的关键,而教师作为课后服务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其服务素养结构水平对推进课后服务至关重要。在梳理学术领域关于对课后服务研究聚焦点的基础上,发现缺乏对教师在多重社会背景下服务素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后服务实施主体对职业分工重构和角色转变的逻辑转换。鉴于此,立足于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优化教育流程的时代境遇下,从资源配置、学习空间、师资梯队三维度澄明教师服务素养发展的内生机理,并着眼于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性双向融合的教育理念探究优化教师课后服务素养的实践向路,以推进课后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作为转变学校育人方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其质量提升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在目标追求、内容形式等方面相契合,将课后服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优化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拓宽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基于此,通过改进课后服务目标及评价标准、挖掘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统整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转变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等实践策略使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成为现实,从而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实践体系,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燕芬 《江苏教育》2022,(10):37-39
落实“双减”工作,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关键是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功能。要深思“一校一策”,从简单的课后服务时间与内容安排,走向深度的课后服务内涵设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政策效果的达成。而家长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参与方,其满意度直接影响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因此,开展课后服务满意度调查能准确把握家长的真实需求,有利于找出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完善课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T市C小学254名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后服务投入、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效果三个维度。研究发现,家长对课后服务投入和内容较为满意,但在服务效果方面满意度较低。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后服务师资力量较弱、服务内容缺乏特色、服务效果与家长期待有差距等。为此,文章提出引入多元化课后服务师资、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等对策,以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负增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实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课后服务正面临服务资源匮乏且服务形式单一、区域推进差异化严重,城乡水平差距较大、评价机制和体系都有待完善等问题。该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现实难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在线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的实然可能,利用案例法探究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与转型发展的可为路径,提出高效利用平台资源开发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构建基于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后服务样态和形成在线平台支持下的智能化课后服务评价机制等对策,以期为“双减”政策中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突破以往层次教育的局限性,在努力形成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找准自身发展的现实基点。文章从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两个层面切入,论述了服务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点,并在最后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是当前教育改革亟须关切的现实问题。已有研究对学校课后服务与家长教育焦虑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并未打开“黑箱”对学校课后服务影响家长教育焦虑的传导调节机制进行实证探索分析。本研究以全国152个地级市10947份中小学生家长问卷为依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探究学校课后服务对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效应及调节机制。结果显示,学校课后服务对家长教育焦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校课后服务越是能满足需求,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越是能得到缓解;家校沟通频率和校外教育规范程度在学校课后服务与家长教育焦虑之间起调节机制作用。未来应在拓展学校课后服务功能、加强家校沟通、持续治理校外教育以及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等方面着力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云南省H市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H市课后服务已覆盖全市小学,教师群体普遍知晓相关政策;课后服务教育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异质需求;课后服务校内组织完善,参与成员的来源广泛且多元;课后服务教育成效显著,“双减”政策正向效应凸显。调查结果也呈现出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即课后服务意识不充分、课后服务机会不均等、课后服务支持力度弱、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待优化、服务主体权责难落实等。基于此,课后服务多方主体应从增进家长群体认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常态督导机制来破除课后服务推进的观念障碍、扩大课后服务有效的覆盖范围、凝聚课后服务运作的多方合力、增强课后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面对双职工家庭数量增加、“少子化”现象加剧、儿童放学后安全保障不足以及国际学业测评结果不理想等问题,日本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逐步推进课后服务。日本小学课后服务历经三个阶段:法制化阶段,将课后服务纳入基本法律体系,并逐渐形成课后服务福利事业;普及化阶段,一体化推进课后服务面向所有适龄儿童;“五年计划”阶段,将小学课后服务建设成为与正式教育平行共生的普及化教育事业,实现常态化。通过对日本“放学后儿童俱乐部”和“放学后儿童教室”两大类项目课后服务模式的分析,发现日本课后服务趋于稳定和完备,在多元化和一体化之间实现稳态发展,体现出支援制度依法健全化、联合“家校社”一体化、双重评价机制走向可持续化、师资专业且多样的课后服务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课后服务发展经历萌芽期、发展期和规范期三个阶段,其价值定位也从最初的看护转为兼具看护、育人、减负等多重目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国家和人民对课后服务的实施与开展有了更高的期待,在达成看护、育人、减负等多重价值目标的前提下,课后服务最终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应促使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也能达成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同时,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正规课程结束后的教育服务,是一块亟待开垦的“试验田”,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实践场,两者融通发展将利于优化整体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内容,它能很好地帮助到学生进行课堂上的知识的查缺补漏,也能兼顾到家长繁忙而腾不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情况.学校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课后服务不仅只是单单地进行数学学科知识的补充,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双减”政策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从课后服务的深远意义和应对当前背景的措施的开展对此给出一些可供参考学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学生课后管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为了有效保证学生课后管理效果以及学生的安全,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进一步落实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够缓解家长的压力。如今课后服务成为小学的特色化教育项目,小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后服务工作,通过平等的课后服务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需要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活动建设工作,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使课后服务朝着常态化和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