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吟 《保定学院学报》2010,23(2):113-115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玉珍  聂晓玲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10-112,136
20世纪以来对"气韵"的研究,以8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对气韵内涵的研究;对气韵产生基础的研究;从中西方对比角度对气韵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叶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热势头异常强劲,显示出群体审美生命汇聚成的大格局,大气象,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缺憾:鉴赏阵容宏观上的波澜壮阔,挟裹着鉴赏个体微观上的勉强平庸;趋于成熟的老辣硬朗的鉴赏风格,也若淡若浓地染了些秋老叶黄的暮气;似乎造得圆熟精美、辞采翩翩的鉴赏文本,总是激荡不起强悍的审美冲击力。面对烟花爆竹一般骤然响彻又归于沉寂的鉴赏热,值得追问的是:如何才能造出无愧于中国诗词鉴赏史的名赏和大赏?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从秋天的衰颓、零落、凄冷中看到季节更替、时光易逝,体会到时不我待的悲剧性人生,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文人的"悲秋"情结随着中华两千年文明的发展得以延续,这种"悲秋"文化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文化情结。诗言志,词传情。"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即人学,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出了人的许多烦恼——疑问、幽怨、遗恨、愁绪、眼泪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和无奈。本文以古典诗词为载体,反映了古人勇敢地与烦恼进行抗争,积极地寻求解脱之路,最终得以解脱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自得”说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高度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论对审美接受主体性的认知,昭示了诗之接受的审美特征,即读者依据自身业已形成的“审美期待视野”对不定性诗作进行完形填空,通过极富创意的阐释,从而使诗作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意义,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这一文学阐释的重要思想后,即成为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知人论世"方法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方法,影响深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国古典文论研究中的运用一直延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1434”高校经典诗词心理育人模式,依托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种渠道,采取心理课堂赏诗说诗、诗歌疗法心理咨询、课外诗词心理知识宣传、诗词心理竞赛活动四类方法,培养大学生坚忍乐观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实现文化与心理协同育人,培育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是外国学习者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学习者的文化习得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由于其表达方式和行文手法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文化教学的难度,不但要进行语言教学,同时也要注重文学欣赏。本文将针对对外汉语课堂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的"动态美"是一个多重组合的审美范畴,动态、情感、精神气韵的妙然结合,才是"动态美"的审美境界."动态美"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以静写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和以动写静等.  相似文献   

11.
“误读”接受,就是读者根据自身先在的审美期待视野,对不定性诗作进行填充完形,从而作出有别于诗作本文本事本义的一种悖离性理解。通过这种极富创意的读解,不仅使诗作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意蕴,而且还使作品获得了流布于世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特征,探究、考察这些特征及表现形式,对于鉴赏古典诗词,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同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终极意境,它在这块壶中天地中获得了更加多元的意义与更加宽广的表现空间。它强调天人相通、天人相融、天人相齐,使园林从物质空间上升为精神空间,成为万千欲求独善其身的文人墨客精神和情思的栖息之所,使得他们的精神生命在这块纳天地于一壶的灵境中得以自由地呼吸。此外,其中蕴涵的"纯任自然"的价值观及其天才般的环保思想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架起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在世界文化新格局形势下,优秀的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中国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大部分译者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充分,不能较好地完成较高要求的翻译工作。对于人才培养输出的高校而言,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更多的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的专业化翻译人才。高校应认真分析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论、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专业化翻译人才,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法审美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是华夏美学的核心构成部分.古代书法审美范畴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书法审美学科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为美学欣赏与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指导.中国书法是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审美观念与艺术修养的重要呈现方式,“古”范畴具有朴素的自然主义思维的特征.中国书法审美范畴在线条、...  相似文献   

16.
"六艺"和"七艺"是中西方古典课程的典型代表,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课程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课程依据具体学科知识设置;但在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存在差异。"六艺"和"七艺"对新时代高校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落实"四史"教育要求,高校要充分依托现行教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纲",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为"要",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明确课程要求,挖掘教育资源,贯通教学过程,使大学生经由"纲要"之门,步入"四史"殿堂,厚植史学底蕴,引导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猿声”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学意象。猿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猿声”意象的出现可追溯到《楚辞》,而大量用例则是南北朝时期。从文学地理学视阈看,长江上游到中游地区构成了“猿声”的主要地理空间。作为长江流域特别是巴东三峡自然景观之一的“猿”,以其独特的高亢悲鸣及其所生活的特殊地域空间,引起羁旅、流寓、被贬等过往文人的情感共鸣。在“猿声”意象的漫长发展定型中,地理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来,"中国威胁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公共外交作为一种独特重要的外交形式,可以通过向外国公众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而减弱、消除"中国威胁论"造成的不良影响,以达到化解"中国威胁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的梦想,"中国梦"和"美国梦"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中国梦"旨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国梦"重在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平等发展。两者一方面在对个人、家庭、理想方面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在内涵、历史起源、目标和实现途径三方面也有不同。文章论述了两者的内涵、异同点,并根据"美国梦"的特点提出了三点借鉴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