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龙江著名作家李琦的《李琦近作选》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李琦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深受多重文化质素濡染,使她的诗作兼有灵性美与理趣美.李琦的诗歌蕴含了多重黑龙江地域文化元素,包括具备明显黑龙江特色的地理表征、节候表征和审美表征.黑龙江地域文化表征在诗人适度的隐显意象、营造意境中得到全息化的呈现,映现出诗歌文本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2.
当代诗人李琦的诗歌也许不是一些评论家热衷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诗已成为当代诗坛不可多得的重要诗歌力量。文章从探究李琦诗歌作品景物的自然意象选择出发,深入剖析了诗歌作品营造的温暖、自然、深厚的艺术特色及其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琦的诗歌,隐显适度,在艺术表现上或者采用"思想知觉化"方式,实现心灵与外物的全息共振,强化了意象的鲜活性、整合美与知性化;或者注意寻找意象与象征的联系,创造了雪、远方、灯、茶等高度私人化的"主题语象",或者向叙事性文学扩张、借鉴,巧施事态艺术技巧,使诗歌的抒情本质融入了新机。  相似文献   

4.
李琦的诗歌创作离不开真情。她写的许多诗歌选择从她身边人身上取材。她所写的《姑母》让人看了非常感动,其中表达了她与姑母之间的感情,诗中描写了姑母一生的生活和遭遇,体现出了她对姑母的心疼,同时也表达出了她对姑母的崇拜与敬佩。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乡村社会的题材特征.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视或关注表面上看是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或不同的表现艺术的体现,但是,决定这些不同表达方式或表现艺术的根本原因则是一种带有政治倾向性的价值立场.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在针对乡村社会的书写方面基本上经历了从"中心"到"边地"这样一个过...  相似文献   

6.
开元、天宝年间,大量诗歌谱入边地大曲传唱。边地大曲的传辞受乐曲特质影响和制约,多选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这些诗作择韵响亮,选题刚健壮阔,情调苍凉悲慨,均体现出鲜明的边地大曲特色。边地大曲的诸多音乐要素共同作用,对盛唐诗风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傅天虹由于充满创伤的个人经历而让其诗歌成为一种创伤书写。他在诗歌中不仅自我疗伤,而且以诗歌超越个人的伤痕,从个人经验出发见证历史、见证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以个人的方式介入与治疗文化创伤,具有不一般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芳的诗歌有明显的女性书写的特征,这种女性书写在其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角色中突出家庭角色,在情感表达中突出女性气质,在写作技巧中突出女性的言说方式。可以说,女性书写是理解黄芳诗歌写作的一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论民国时期的云南边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清末民初,云南边疆与内地还存在极大的差异,土司及边民尚缺乏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观念,既不利于政府边地行政,也不利于边疆危机的应对,所以边疆开发和边地国防建设尤为迫切,云南边地教育亦因此在民国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云南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全新的发展。云南边地教育培养了大批边疆人才,促进了边疆开发,凝聚了一个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内核的民族共同体,为抵制英法的侵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云南边地教育不仅是影响政府边地行政的关键因素,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国防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7-60
李贺的诗歌以描神画鬼的奇诡特色享誉诗坛,其诗歌关于鬼神的内容可以分为鬼怪内容和神仙内容,分别表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反抗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诗人对于这两类内容的书写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后,对于生命进行的赞美并进而执着探索、寻求生命归宿的表现。李贺鬼神书写的形成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南禅宗教义精神与道教的思想、审美趣味有着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琦,1990年出生,江苏徐州人。201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系,2013年参加“中国好声音”,凭借出色的表现夺冠。  相似文献   

12.
在多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由于远离汉儒文化的中心地带,加上自然地理状貌的独特与闭塞,形成了另类的边地文化,同时在接受了其他文化例如汉民族文化的一定影响后,造就了边缘地区特有的文化与风俗,建构了一个拥有独特异域文化色彩的生存空间,如湘西、边藏等。当一些作家对这种边缘文化进行描述和创造时,就孕育出了一种特别的文学与文化空间。仔细分析阿来的《尘埃落定》,能看出其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譬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宗教文化氛围与悠久的民间色彩等等。本文从边地特征入手,探讨《尘埃落定》中的奇异色彩与神秘叙事。  相似文献   

13.
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促使边地空间的多维发现,这其中的西南边地因其特殊的空间地位而成为战时“活力中心”,涵括其中的文学、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实际发展态势亦随之生成了多元化的边地效应。如此,外来的知识分子所信奉的抗战文化理念与本土文化人存在的分歧应时而出,本土作家对外来经济大规模入驻边地经济带来的生态文化改变的担忧,外国传教士在边地区域内的传教活动对边民群体的影响,而这些面向对思考战时边地文学书写中“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建构问题具有言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走"和"边地"是有关张承志创作的两个关键词:前者是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行为,隐含着从背负家国天下的政治共同体到真我的追寻和皈依的心理转变;后者是他心理转变的空间场域,即实体空间,其如镜像般隐喻着他的精神空间,并在此发生了现实意义与心理意义的交织。由此介入张承志研究,可发现其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与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存在着共生关系,对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的深入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各级政府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发展云南的边地教育。云南边地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以扫盲教育为主,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子弟少,强迫教育现象突出,女子教育落后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出生于云南苍洱之间的晓雪是一位优秀的白族诗人,他以诗评崭露头角,又以诗歌创作驰骋文坛。在他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苍山洱海始终是他笔下的着力点,浓郁的乡恋贯穿于其诗歌之中。他一方面尽情书写富有边地风情的白乡故土,捕捉着奇异的民族风,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关注、思考民族和故乡的历史命运,并以神话叙事诗的形式来展开书写。  相似文献   

17.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本文以30年代和40年代临沧边地文化活动等大量资料,反映临沧边地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爱国精神与贡献。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文化教育工作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落后的临沧边地各族人民筑起的新的长城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艳是一位不拘格套、富于创新的东北边地作家。早年经验与精神成长塑就了作者游牧型的生命人格,她的散文是个人缺失经验的一种艺术生成。在散文意境与意象的营构方面,高艳以“回忆”与“联想”作为建构手段,依托寻常物象建立起了文本的游牧空间与表意体系。同时,她还把笔触伸向东北边地历史,为烈女英魂树碑立传。高艳凭借创作的清新与丰盈在当代散文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高建群的小说大多描写的是西域风光,“边地”不仅仅是文本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对边民、边景的书写,反思转型期主流文化。因此,对高建群而言,边地叙事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作家对人性和生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