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军 《文教资料》2006,(11):221-222
老子的兵事思想包含在他的哲学思想之中,作为修道和无为的例证。主要可拈出如下观点:反对战争;以奇用兵;后发制人;善胜者不与;哀兵可胜。他的兵事思想与其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倡导无为,力主柔弱胜刚强,将致胜之道归之于“天救”与“慈卫”,柔弱有余,刚猛不足,以此来观照当今之世,还是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西汉开创了屯垦戍边的千古之策,这种亦兵亦农、兵农结合的屯垦戍边形式,不但成为西汉政府应对边疆游牧民族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奠基大国威仪的战略选择。西汉首开西域屯田之功.大开移民戍边之风,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和地区稳定及以后历代中央王朝进行西域屯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战略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3.
被古代兵学家们称为"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的"奇正"理论,其思想渊源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思想;春秋时期"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的战争实践,是孙武"奇正"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一线部队与预备队的编组配置,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古典兵学"组合求胜"战略思维模式的思维范式;"奇正互变、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造成的"以碫投卵"的战略态势,才是"以正合,以奇胜"的"奇正"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4.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5.
近读《老子》,发现书中有“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两句,很受启发。首先,它道出了治国与用兵的不同:一个用“正”,即正常的方式方法,另一个用“奇”,即特殊的方法手段。为什么?因为所面对的形势不同,对象也不同。用兵所面对的是武装的敌人,处于你死我活之势,形势严峻紧迫,瞬息万变,所以“兵者,诡道也”,只能“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只能“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而治国,所面对的主要是人民,是老百姓,必须讲道理、讲诚信,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用《孙子》的话说,就是“令民与上同意也”。简单地说,用兵要讲机变、讲谋略、用强制;而治国则必须…  相似文献   

6.
刘基是元末明初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其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书主要通过寓言的方式反映民本、德刑并举互济、量才而用尽其职的为政思想,遵循经济规律、诚信为本、重视货币管理的经济思想,以农为本、天地之盗、固守职业、听民自为、宏观调控的农业思想,重视用兵之道、兵农合一、以德治军、好战必亡的军事思想,是刘伯温为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  相似文献   

7.
唐代军事制度是在隋代府兵制的基础上承袭而来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变化。大体上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后期,伴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唐中央有禁军,地方上则有藩镇军。一、唐前期军事制度唐朝前期军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其中府兵和兵募都具有兵农合一的性质,同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所不同的是,府兵是封建国家的一种正式的兵役,而兵募则属非正式性,募兵与否一般因事而定。府兵完成任务后还是府兵,兵募遣散后即是一般农民百姓。  相似文献   

8.
古人用兵,常用“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谋。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极为艰辛的文字上的排兵布阵,同样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谋略。你如不信,请看习作——  相似文献   

9.
谪戍是从秦时开始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戍边政策。马端临是以“兵不足用”来解释的,他在评论秦始皇用兵时说:“秦始皇既并天下,……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秦始皇时役重兵繁,确实是事实。但秦始皇时用兵还没有达到马端临所说的“兵不足用”的程度。马端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代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技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力争于天下,敌兵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通过战争也可以达到降服敌人的目的;用不着攻取敌国的城池,也能穿…  相似文献   

11.
阿勒坦汗军事辩证法是蒙古民族军事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族军事辩证法虽然没有象其他民族那样系统于文字书本之中,但却活灵活现地系统于其军事伟业之中。阿勒坦汗军事辩证法主要表现在:避免内讧,联合用兵的战略:伐交与伐兵相结合的战略;以聚攻散的战略;以及化敌为我、假道策略、用间之道、利用矛盾、揳楔子、以奇为正、攻心术等军事谋略之中。最终实现了与明朝的隆庆和议。  相似文献   

12.
歌谣是一定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 ,也是人们所追求理想的一种反映。有关阎锡山的歌谣 ,就真实地反映了阎锡山的“新政、村仁化、整理村范、军训、兵农合一”等政策和主张。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军事史上,文人将兵是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兵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大批儒将做出了卓越贡献,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把儒家思想奉为圭臬,但其用兵实践中又屡以兵家思想胜敌。他很好地把握了兵儒冲突的核心:"诈"与"仁"的关系问题,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仁"的精华,从兵家理论中领会"诈"的实在,区分二者的适用范围,以"仁"为体,以"诈"为用,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使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得以融合和体现。  相似文献   

14.
《信陵君窃符救赵》收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传统篇目,其注释多处于义未安。兹提出意见,就教于广大同仁。一、不敢加兵谋魏课本(以下此二字省)注:“不敢用兵侵犯魏国。谋,作侵犯的打算。”究竟是“侵犯”还是“作侵犯的打算”?前后不一致,让人无所适从。且以“用兵”释“加兵”也似欠妥:“用兵”,既可指指挥部队打仗,又可指部置兵力。如果这里的“用兵侵犯”是用来解释“加兵”的话,那末,“谋”字就没有落实。此注之罅漏显而易见。今试解: “加”是侵凌的意思。《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正义引马注:“加,陵也。”陵、凌通。《左传·隐公三年》:“少陵长,小加大。”“陵、加”互见。孔颖达疏:“加亦加陵。”字又作“驾陵”。《左传·襄公十三  相似文献   

15.
1.(全国文综卷Ⅰ)八旗制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解析: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斗争中,将女真人按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编制,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的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正确答案D。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用兵之上策计谋,其次靠外交,再次是使用武力,实在没办法才攻城。后来引申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笔者认为,可借兵家之圭臬,思当下语文教育教学之事。自《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柢:农耕文化与军事文化合一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方式,农业文化为主的多种经济文化并存方式是其产生的客观土壤;原始的战争预测术衍生的军事谋略思想,《易经》中的军事哲理思想,春秋中叶以前论兵专著中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的论兵之理是其产生与成熟的文化之源。孙子正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千百年积累的战争经验、军事原则而创作出兵学经典《孙子兵法》的。  相似文献   

18.
“兵者,诡道也。”自古以来,用兵打仗少不了诡诈之术。即使是在今天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隐真示假、迷惑敌人,仍不失为重要的取胜之道。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特别是在近期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现代“伪装术”屡建殊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用兵之上策计谋,其次靠外交,再次是使用武力,实在没办法才攻城。后来引申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笔者认为,可借兵家之圭臬,思当下语文教育教学之事。  相似文献   

20.
清朝的八旗     
八旗是清朝的重要军事支柱,是满洲早期兵民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其编制大致是这样的: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统于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统于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统于固山额真。一个固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