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考察中学生暴力遭遇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暴力行为量表(MSSVBS)的暴力遭遇分量表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山东省和山西省5所学校共800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遭遇心理暴力和躯体暴力上均显著多于女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高二年级学生暴力遭遇频率最高,问题行为得分也最高.实验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在中学生暴力遭遇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职生共情、特质愤怒与宽恕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问卷、特质愤怒量表与宽恕量表对两所高职院校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情、观点采择与宽恕他人、宽恕均呈正相关,与特质愤怒呈负相关;共情关注与自我宽恕呈负相关,与宽恕他人呈正相关;自我宽恕、宽恕他人与特质愤怒呈负相关;共情对于宽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特质愤怒对宽恕的自我宽恕、宽恕他人的调节作用大小不同,对于宽恕他人的调节作用更大,而对自我宽恕调节作用较小.结论:共情与特质愤怒对宽恕有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72名青少年为被试,探讨了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具有正向累积影响,即攻击行为随媒介不良接触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2)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在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道德推脱又在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父母粗暴养育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取46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粗暴养育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及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父母粗暴养育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攻击行为;(2)反刍思维在父母粗暴养育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正念正向调节中介路径的前半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认识非伦理行为“近墨者黑”效应的发生机制,分别检验了该效应形成的中介过程与个体特质(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的调节作用。来自30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他人实施非伦理行为时,焦点个体会产生较强的道德推脱,进而导致其实施类似的行为。个体的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会负向调节他人非伦理行为与焦点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具体而言,当焦点个体的道德认同较高,或内部控制点较强时,他人非伦理行为对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会减弱。  相似文献   

6.
以网络中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为研究材料,考察了面对群体负面信息,群体认同与社会评价对群体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社会评价只影响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强度。具体而言,正性能力评价和负性道德评价对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具有促进作用;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愤怒始终高于低群体认同个体。结果表明,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不易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低群体认同个体在受到负性道德评价和正性能力评价时,群体内疚体验更强烈;群体愤怒只受群体认同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尊量表(SES)、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EM)、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800名寄宿高中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探讨寄宿高中生亲社会行为、自尊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会影响寄宿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自尊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以及愤怒反刍和网络去抑制在这一影响中的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愤怒反刍量表、网络欺凌行为问卷和网络去抑制量表对61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一,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负性生活事件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其二,愤怒反刍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三,网络去抑制在愤怒反刍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青少年的网络去抑制水平越高,愤怒反刍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强。这一研究结果对减少网络欺凌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采用状态—特质怒表达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和宽恕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愤怒情绪存在性别差异;低宽恕水平组较高宽恕水平组易愤怒、心理健康水平低;愤怒情绪和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敬畏情绪对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以89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特质性敬畏量表、自然联结量表、环境价值观量表及亲环境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敬畏情绪、自然联结及亲环境行为彼此之间均呈正相关;自然联结在敬畏情绪与大学生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大学生环境价值观可以调节敬畏情绪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结论:自然联结和环境价值观在敬畏情绪与大学生亲环境行为之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存在影响.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检出率较低但频次较高,在女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频次较低,高二学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学生.值得关注的是,心理暴力在高中生中发生的频次高于身体暴力.另外,消极同伴压力越大,校园暴力发生频次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自我控制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年长处和困难量表以及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对448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之间相关显著,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发现,自我控制在社会支持与高中生的问题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地影响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道德自我认同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感知匿名性问卷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道德自我认同能够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匿名性能够调节道德自我认同经由自尊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直接路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高中生希望、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对853名在校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的社会支持存在年级、性别和城乡差异,希望特质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社会支持对希望水平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高中生具有更高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与高中生媒介接触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初中和高中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分析发现,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媒介接触行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程度和特点上的差异。初中生对媒介的接触比高中生更多样和频繁,但对自身相关能力的评价有高估的倾向。高中生对媒介的接触比初中生更加自主和合理,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在学习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媒介。对中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资源环境,另一方面要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6.
董颖红 《中学教育》2020,17(1):19-25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线下受欺负与线上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沉思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版)、愤怒沉思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性别、学历和独生子女对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和愤怒沉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与愤怒沉思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线下受欺负对线上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β=0. 29,95%CI=[0. 20,0. 38]),线下受欺负通过愤怒沉思中的报复想法维度间接影响线上欺负行为(β=0. 67,95%CI=[0. 45,0. 89])。结论那些在线下受到欺负的中学生更容易进行愤怒沉思,产生报复想法,而在线上对他人进行欺负。  相似文献   

17.
采用道德启动材料、特质移情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道德启动条件下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并在性别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2)道德启动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3)道德启动在特质移情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山东省初中和高中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分析发现,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媒介接触行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程度和特点上的差异。初中生对媒介的接触比高中生更多样和频繁,但对自身相关能力的评价有高估的倾向,高中生对媒介的接触比初中生更加自主和合理,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在学习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媒介。对中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资源环境,另一方面要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9.
针对湖北省一所中学67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同一性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中生有较少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同一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道德同一性的外显维度得分可以调节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高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低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不能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高职生上网现象普遍,网络文化影响着高职生的网络诚信、网络文明、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意志、网络攻击行为、网络道德行为等,应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