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在偏远地区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践的探讨发现,构建普职融通、上下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框架,将职业教育发展嵌入当地技能生态系统中,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及系统性地改善方案是提升TAFE学院在偏远地区办学成效的重要原因。借鉴其经验,我国应切实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构建普职融通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为农村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多元上升通道;开发权威统一的行业培训内容体系,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及产业的互动式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作为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应从技能型人才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不同阶段帮助其数字化转型。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视角来看,形成期对应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前培养,维护期对应入职培训,消耗期对应职后培训,报废期对应老年教育。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各阶段数字化转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境。职前培养与数字技术未有效融合、入职培训数字化流于形式、职后培训缺乏规范性以及老年群体对数字化学习存在偏见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落地和成效发挥。因此,需完善职前教育数字化体系、搭建入职培训数字化平台、更新职后培训平台功能、多元并举承办数字老年教育,以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王为民  张雪彦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12-19
从连通器原理的视角出发,德国教育体系中的职普关系具有四个基本属性:一是底部连通,存在职普分流的多个通道;二是上下贯通,具有各级各类人才的学习或发展路径;三是顶部加压,通过调控毕业率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四是左右协调,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职普比例.借鉴德国教育体系建设经验,我国应建设公平合理的人才福利制度,厚植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推进基础教育"小班额"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严控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率,倒逼职普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健全"类型属性"的职教体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全球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欧洲一体化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2014年,丹麦政府启动职业教育改革,先后颁布《更好、更具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政策文件,目标愿景为提升丹麦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丹麦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政策采取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全方位的质量改进、专业化的生涯指导等策略。通过开发职普融通项目、职业教育10年级等横向职普融通项目,提升职业教育的融通性;改革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启动高中补充课程等纵向中高贯通项目,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性;实施职业启蒙与桥梁课程等职业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项目,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切性;开展预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辅助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沟通项目,提高职业教育的可及性。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丹麦职业教育吸引力,彰显其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5.
王敬杰 《职教论坛》2023,(10):31-41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对教育强国与现代职业教育关系的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七维内涵和五大特征的理解,构建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从测算结果来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是0.81,蕴含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但在平衡充分优质发展、纵向学段衔接和横向职普融通、数字化转型升阶、经费结构优化、社会培训功能发挥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结合教育强国建设指向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应以“扩大省级统筹权,补长短板弱项,促进平衡充分优质发展”“增强学段衔接,深化职普融通,释放适应性发展更大活力”“注重专业引领,提升价值效益,推动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调整优化结构,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经费盘活力影响力效用力”“落实育训并举,发挥职校优势,建设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和“坚持应用为王,突显公共服务,建立中国职业教育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以解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正确处理职普关系,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正确处理产教关系,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正确处理校企关系,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正确处理教学关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正确处理内外关系,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普职融通成为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普职融通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因素,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有力抓手。在地位相同、类型不同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的联系与贯通,有利于促进社会人才流动、供给有效人力资本、促进教育创新。但地位认可偏差较大、类型特色应实分离、体系建设厚此薄彼等掣肘因素影响普职教育相互融通,需要提升办学质量、凸显职教特色、加快体系建设,以促进普职教育同生共长、共通共融。  相似文献   

8.
如何构建培养高质量、多层次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一直是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在社会经济变化的新形势下,德国政府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改革职业教育创新体系,为推进民众职前和职后的教育与培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双元制”教育,采取了多措并举的发展策略。学习与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将其融入我国的职业教育,为发展我国技能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提升全球数字竞争力和构建数字经济能力支撑的驱动下,澳大利亚政府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重塑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生态的关键策略。明晰现状是高质量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澳大利亚相关组织基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视角,从战略规划、教学与学习、教育管理、技术环境、保障机制、效果满意度六个方面分析职业教育与培训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问题。同时,为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数字化转型,澳大利亚政府采取重识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的诉求、研制数字素养技能框架、革新数字技能培养模式、助力教师能力素质升级、构建深度协同的政产教发展共同体等多重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下,数字胜任力正逐渐成为教师有效发挥其专业能力的“触媒”。面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不足、数字化教育技能的匮乏、数字化教育评价的缺失等困境,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是破除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瓶颈,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及对国内外职业院校数字胜任力理论框架的分析,并结合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要素和10个二级要素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内涵要素通用框架。基于该理论框架的方向指引性,提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策略:构建数字化培训体系,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数字化学习机会,鼓励数字协作和创新,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就是从过去作为层次的职业教育,向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转变,也就是职业教育从原有的教育大体系分离出来,成为与整个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独立体系。但从长远来看,构建作为类型的、与普通教育完全分离的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并不是一种适当的选择。要从深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真正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路才是一种重要选择。因此,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是“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一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重要一环;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从深层次破解和纠正歧视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建立“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本科教育,构建与普通教育既相对分离,但并行不悖、相互融通,又层类交错、有机统一的现代职业高等教育体系框架是建设高质量职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1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主题如何发展职前职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国外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政策层面的制度、理念等的条分缕析、钩玄提要,认为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理论基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围绕提升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质量观、增强经济实力的人力资本观、实现个人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观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和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重视职业教育学术研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资格体系全球一体化进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注绿色经济中的技能需求和关怀老龄人口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职普融通、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近年来,职普融通逐渐成为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各地陆续开展实践探索,部分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但总体来说成效欠佳,未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职普教育应加强协同,统筹协调、转换衔接、开放互认、合作共赢,破除职普壁垒、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面对“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建设要求,首先,要厘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基于素质教育导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就业岗位导向,培育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基于职业生涯导向,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要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突出能力本位、强化精神培育、注重终身学习、坚持面向人人。最后,要确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即大力落实1+X证书制度,坚持育训并举;强化校企协同,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文化育人,构建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环境;深入推进普职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服务好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引。职普融通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是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工具。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要求职普融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政策的科学设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普惠公平;坚持协调发展,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然而,当前职普融通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配套政策亟须完善、运行机制不协调和就业渠道不畅通等现实困境。以职普融通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树立职普融通管理体系的坚强核心;优化顶层设计,提升政策制度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教育普惠公平的内生动力;夯实协同基础,完善职普融通保障机制建设,为职普融通持续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后盾。  相似文献   

16.
职后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是职业学校提升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学校规模的稳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将职后教育纳入规划、专设岗位,鼓励教师向职后培训岗位转移;要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注重培训质量的提高。要形成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教育并举,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2021年,英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就业技能白皮书》及《技能和16岁后教育法案(2021)》等政策文件,启动了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提出了将雇主置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核心、启动地方技能提升计划、推进高级和高等技术技能教育、改革问责治理体制等举措,制定了改革的法律框架,致力于为每个人提供终身技能保障,满足雇主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促进英国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对我国的启示是:优先布局高层次人才战略,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突出企业主导地位,对接地方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推进职教数字化升级,提升学习者数字技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经历人口发展拐点,质量型人口红利对技能红利产生明显需求。当前,职业教育需要兼顾人口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动态变迁的互动关系,围绕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受教育年限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等关键维度,持续完善终身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机制,加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促进向制造强国转变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支撑,聚焦技术技能人才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存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结构性约束、生态系统断层性割裂、技能开发体系性残缺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打造融合命运共同体、协同构建核心主体,优化融合教育生态链、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个体技能富裕,推进职普融通、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就在于其变革性和创新性“,塑造未来:卓越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计划”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该计划包括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质量和同等性,从传统工艺到未来技术,适应工业4.0时代,在合作网络中取得更多成就,增强创新思维,让实践能力与理论学习内容理想互补等六个方面,具有创新性、行业性、灵活性和数字化等特征。德国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通过开发课程等提升职业教育的同等性,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开发创新服务,塑造数字化变革并挖掘其潜力,建设新型培训学院等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综合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以及探索混合教育模式等策略,打造德国面向未来发展、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