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法典》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权益层级问题与个人信息权的民法属性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权利人”理论所奉行的自主性内在理由,以及民事权利在制度层面上的“权利独立性”检验标准,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权利,在实质上、形式上都能够得到证成。人格权理论有利于个人信息保护目标的实现,也可以解决个人信息财产利益保护的问题,将个人信息权认定为一项具体人格权最为合适。司法解释与实践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向精细化迈进,构建具体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宜采取类型化的思考方式把握二者之关系定位。针对侵犯个体私益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除倚靠侵权法救济外,还可以适用包括人格权请求权、禁令请求权等在内的人格权编规范。然大规模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已损害社会公益,这使个人信息保护突破其私权属性,呈现出社会和公共属性。保护模式也从“人格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的私益保护演变为“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私益诉讼”协同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宜以“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取代“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并提升检察机关的起诉资格顺位,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通畅性。通过扩大适格被告范围,落实举证责任倒置、惩罚性赔偿等具体配套制度,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实名制后,一些久存不决的行业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但是,实名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信息的安全。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散见于部门法中,且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衔接、加强行业自律对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实名制后,一些久存不决的行业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但是,实名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信息的安全。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散见于部门法中,且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衔接、加强行业自律对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成为有经济价值的资源,但现行的法律并未明确存在个人信息财产性利益的保护路径。学界尝试从人格权的商品化、财产权等途径保护此财产性利益,但这些方式都不可克服的缺陷且饱受争议。保护路径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个人信息财产权益法律属性的不确定性。《个人信息保护法》虽未完全明确个人信息财产权益的法律属性,但赋予了个人信息财产权益一定的排他效力与处分效力,初具财产权雏形,只是此权益包含在“框架性”的个人信息权益之中。基于个人信息与知识产权客体的相似性,以及为了更有利保护个人权益并满足信息产业的现实需求,应在此基础上独立确立财产权保护路径,同时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建设个人信息流转与保护机构,以此促进个人信息财产权益转化为经济收入,使法律权益在公众生活中落实。  相似文献   

6.
对个人信息权进行公法保护是保护个人隐私、保障基本人权的需要,是政府实行公共管理和信息公开的需要。法律体系缺失、法律内容不明确、行政领域的立法比较滞后,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要从制定,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宪法》中明确个人信息权入手切实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我国现阶段对于个人信息权的立法保护尚有待完善。为了更有效保护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首先应当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予以界定,对其新型人格权的法律特征予以明确,从而以此为基础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湘南学院学报》2021,(6):40-45
个人信息权是一项兼具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的新型民事权利。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通过,但现行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仍存在不足,难以保护个人信息权,需从立法模式上进行革新。放眼世界,个人信息权的立法模式可分为欧盟统一模式、美国分散模式、日本统分模式三种。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趋势与现实条件,我国宜借鉴统分结合的立法模式,即制定通行于全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并在部分行业实行行业自律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侵犯个人信息的案件也与日俱增,这些案件不仅侵犯了个人的信息权,而且会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中,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需要引起关注。老年人在应对信息化社会时存在明显的“数字困境”,一方面老年人无法快速适应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老年人在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方面防范意识不足。为了助力“智慧养老”,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必要通过完善法律规定、建立多元援助制度、强化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等方式对老年人个人信息进行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成熟使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使用的行为更具隐蔽性.我国现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存在碎片化、利益界定不清晰等不足,与侵犯个人信息最相关的侵权责任法对认定侵犯个人信息的责任适用一般侵权责任规则,难以全面规制网络环境下新出现的侵害行为,难以厘清多个行为人场合下的复杂因果关系.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责任构成要件要依据侵犯个...  相似文献   

11.
《民法典》在其独立的人格权编中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内容。个人信息权益兼有公法与私法的属性,只有上升到宪法保护的层面才能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义务。核心问题在于个人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立法目的在于在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实现宪法保障的目的——即维护人格尊严,在这其中国家负有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依据宪法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构建公私法结合、跨部门法领域的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结果正义”与“过程正义”。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息在目前现有的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其保护存在立法空白,越来越多的侵权案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个人信息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做出概念性的解释有利于它的法律定位;论述个人信息专门立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他的立法意义;探讨如何使个人信息在民法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如何突破人格权立法所固有的一些缺陷,而使得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够成为在民法典中与物权法相对应的一部单纯保护个体权利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个人信息上承载着人格利益,同时也具有信息流通的功能,因此,《民法典》将个人信息作为一项人格法益进行保护,未对其进行赋权。过于绝对化个人信息权益会使其丧失信息流通属性,个人信息不同于隐私与数据,个人信息兼具公法和私法属性,将其置于公法还是私法之下保护一直存在争议,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最为关键。从属性上看,个人信息兼具人格利益与信息流通功能,是带有公法性质的一种新型的民事权益。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以私法保护为主、公法保护作为兜底方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保持人格利益保护与信息流通功能之间的平衡,在保护重要民事权益优先的同时,采取去标识化处理和合理使用的方式防止权利滥用;置于《民法典》中“人格权禁令”则架起了公法与私法保护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Cookie跟踪收集用户信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已是不争的事实。在Cookie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侵权责任成立的背后,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让渡于因特网行业发展的侵权法理念和利益衡量。但在《民法总则》颁布的今天,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已经得到明确,这是新时代背景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重视和互联网技术规范发展的二次利益衡量,是强调对于公民个人私法利益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明确网络服务商对用户个人信息收集的审慎义务,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的框架下重新解释隐私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信息的保护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呼声十分高涨.在利益的驱动下,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规制,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的个人信息会出现误用、滥用的情况,给人们的心理、生活、财产和生命等造成一定的损害和危险.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规.但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以“个人信息保护”冠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云计算时代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个人信息资料的商品化问题不可避免。传统隐私权在保护个人信息资料问题上存在不足,我国应借鉴德国、香港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构建规制个人信息资料商品化的法律制度时,除了在立法上应确立“个人信息资料权”这一新的权利,充分尊重并保护个人对自己信息资料权利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还要在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互联网行业自律、技术发展、个人保护意识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活跃参与者,其个人信息因蕴含极大的商机而成为利益攫取者的目标.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代表,美国相关K-12学生个人信息的立法采取区分主义的保护模式,并诉诸更新立法和推行法律改革应对数字技术的挑战.美国中小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政策呈现出新的趋向:一是保护范围从限缩主义趋向扩张;二是重视法律义务机制的构建;三是力图在中小学生信息保护及其冲突性利益之间达成平衡.新的法律政策对破解数字技术背景下中小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困局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动产档案查询具有重要的法律功能,其不仅是不动产物权公示效力的实现路径,而且也实现了对个人信息权的直接与间接保护.但在不动产档案查询实践中,仍可能存在登记资料查询错误与个人信息侵权等潜在法律风险.为此,应通过不动产档案管理的精细化和相关法规规章规定的修订与限缩性解释,防范相应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因其受众广泛、规模庞大、发展迅速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金融各类机构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在提高社会资金运用效率的同时,也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资金被盗、交易欺诈、账号被窃取、隐私泄露等风险。风险均指向个人信息权缺乏相应法律保护这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个人信息权的现实风险和理论风险,并提出对互联网金融中个人信息权进行法律规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判决隐私权侵权方式规制人肉搜索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人肉搜索行为的本质是侵害个人信息权行为,而非隐私权侵权行为.人肉搜索不属于网民合理行使言论自由权的范畴,应当受到规制.我国相关民事立法存在不足.立法应当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的含义及内容,同时规定个人信息权侵权的抗辩事由,在网络侵权责任的制度设计中应合理规定网络服务商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