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到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学存在着复杂性,主要体现为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学、史学与经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明朝以来,文学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复古之风,以文学历史研究而展开,并将史学作为文学复古的理论支撑点,逐渐诉诸于实践。在史学研究的作用下,文学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充,使得文学突破了传统的理学局限,不但被道统所制衡,而是走向文学独立性,并超越了史学思想而带动史学文学化方向发展,由此而突出了文学独立性。本论文针对明代文学复古和史学复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传记史学观念的基本点是将事与人、文与史在历史观念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表现了司马迁发达的史传真实观念;而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则徘徊于人与事、历史与文学之间,表现出将事与人、历史与文学相对立的趋向.对两者传记史学真实观念的比较研究表明,司马迁在历史的基础上将历史与文学加以统一的真实观对于现代的历史研究和传记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分析在近年的文学研究界是颇为风行的方法,但较为系统、较有份量的批评专著尚不多见。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李继凯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颇值一读。该书分“综论篇”、“比较篇”、“透视篇”,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创作、从作家到读者,以心理分析为角度对新文学作了全面的把握,得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结论。在对“五四”文学进行考察时,作者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认为这才是“五四”文学的“超时代”的价值所在。就是说,“五四”文学给渐将衰颓下去的国人生命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人们开始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而这正是社会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从生命活力的演化来考察社会的进展,的确能够简洁而富有想象力地抓住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主要特征,并折射出这种社会历史的演进趋向。  相似文献   

4.
一、史学概论组合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掌握史学基本知识,如历史史料、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过程等。它有广度与深度之分,广度指要以历史知识为主干,对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有所了解;深度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史料等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二、掌握史学发展水平(史著现状、史学动态以及前辈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等),从中可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材料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把握教学材料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入点,还要注意语文教学材料的文学性和文化性。沈复《浮生六记》有许多可以发掘的价值亮点。文中既有普通人的恩爱之情、生活之趣,更是通俗史学范畴下的文学创作者个人的空间的体现。从沈复和《浮生六记》的文学、文献价值出发,可以为教师们打开一个解读教材文本文学性和文化性的“历史空间”,而这种“小历史书写”的叙事方式,对当代社会的敏感问题,也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卡勒德·胡赛尼的最新作品《群山回唱》用细腻的文笔再一次体现了爱的永恒主题.作者审视了一次绝望之举给两个幼小生命留下的创痛,时间跨越六十载.创伤理论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意义由医学逐渐延伸至心理、种族、历史、文化等领域,跨越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本文尝试运用创伤理论对作品中的兄妹俩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这次离别对二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它像一把双刃剑拥有“为人”和“反人”的两个维度。面对数字技术给当代大学生们带来的人文精神缺失、审美趣味庸俗化与心理疾患蔓延等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精神陶冶和人格重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都较重视对历史系学生史学理论与方法素养的培养,他们设立了一系列课程,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波兰,这一点尤其突出。我在华沙大学和波兹南大学讲学期间了解到,他们一年级设有“历史研究入门”课,二年级有“史学辅助学”课,三年级学“史学方法论”课,四年级在波兹南大学历史系,著名的史学理论家托波尔斯基院士亲自讲授“史学理论”课。此外,他们还设有本国史学史与外国史学史、史学论著写作以及史学名著选读等课程。这一系列课程构成了历史系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历史诠释学认为,历史的意义完全靠史家“赋予”。此论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历史具有“本义”,它由历史的缔造者赋予,而与史家无关。后现代主义历史诠释学的真正和典型的代表是海登·怀特的《元史学》,该书不仅把有关历史意义的“生成系统”即史家赋予历史以“意义”的论述,完全置于“与解释问题有关的历史书写”框架中展开,还提出了一种专门的“历史诗学”作为其理论支撑。“历史诗学”的核心虽然叫“转义理论”,但“转义行为”最终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这就暴露了其历史诠释学乃至整个“历史诗学”的先验唯心论倾向。因为根据F.R.安克施密特的专门研究,“先验论哲学内在地是隐喻的,而隐喻内在地是先验的”,二者在性质上原本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批判资产阶级史学中形成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而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是把批判的武器变为武器的批判。列宁指出: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批判的观念是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一个统一的、重大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包括历史理论和历史编纂学)也是这样。它一开始就以批判地战胜资产阶级史学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条件下,我们对先秦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应该有历史的观念,必须对先秦时代的文学与文化各方面有一个科学、明晰的认识,应该消除种种盲目信古的谬说,克服一味疑古的心理与思想,对一些问题应结合考古研究成果、打破旧有的藩篱、溯源辨流,更准确地恢复历史真相;同时要消除经学、旧史学的束缚,打通学科界线,对先秦时代的一些文学、文化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应力求以一种新的观念来解读先秦文学、文献,发现、解决以往不曾注意到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推出的《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即为了承担这个使命。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到考古、历史、文学等学科领域,尤其在史学方面更为突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状况,以"人民本位"思想为重要出发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三国志》为研究历史人物形象姜维的出发点,借助《三国演义》等来研究姜维形象的文学特质,旨在完整地展现姜维形象的史学与文学转型,彰显文史转型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4.
在程光炜所发起的“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中,“八十年代文学”既是一种文学史观,又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他针对当代文学学科“批评化”的弊端,提出了学科的“历史化”和研究主体的“历史化”。“八十年代文学”不是物理时间性的“断代”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文学时间性质的“整体性”概念。“个案研究”正是“历史化”和“整体性”理念的具体体现,并且为反思文学史叙事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一、从心理史学到历史认识中的情感心理 1、心态史学、心理史学及历史心理学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日益进步,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认识论由不自觉的自然存在阶段发展到了自身觉醒的阶段,认识论由附属于其它学科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在17世纪的笛卡尔和洛克手中已初具规模,在18世纪末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问世后,就蔚为大观了。历史认识论的自我觉醒和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形式的革命,更在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倡文学内容的革命,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他创建新文学的努力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85年11月,陕西省历史学会在陕西师大召开了史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现将讨论中涉及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一、史学方法论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史学界对方法论有所重视,但对其作用和地位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这次会上有的同志提出,方法论是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史学的发展最终表现为方法的发展,方法的变化是史学走向更高层的标志。对方法论的地位,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方法论是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与历史观、史学原理位置同等。二、方法论渗透于史学而不能独立分出,它含方法论和方法两个层次,方法论是历史哲  相似文献   

18.
对孔范今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创辟性建构的原创性理论-“悖论结构”学说和新文学史重构中提出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核心史学理念-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及他在新学术视野中积极倡导的极具前瞻性的学术理论-“祛魅”与“返魅”问题的解读,全面系统的梳理其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探讨其研究方法,以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的独特意义,对于当前调整学术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科学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一方面借鉴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问题,阐发章学诚的历史理论;另一方面,力图从章学诚的内在思想脉络出发,把握其一以贯之之“道”,进而具体展开对其“六经皆史”与“史学经世”论以及“史义”与“史德”论问题的探讨,最后,立足于理解之同情,着眼于历史的继承,对其理论作出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许多电子媒介社区、论坛、BBS等上都开辟了发帖子的栏目,而这些栏目则发展了网络帖子文学。网络帖子文学由于电子第二媒介的独特性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声像化、互动化、链接化、民主化、复调性、原生态和娱乐化等。网络帖子文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心理宣泄、促进民主和视听娱乐等功能。随着超媒体的发展,网络帖子文学将成为文化球域化的重镇,从而走向真正的"全球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