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评论被认为是新闻采写中最具难度的体裁之一。和其他类型的传播方式相比,新闻评论更追求表达和传播的效率。然而,往往很多评论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忽略了新闻的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2.
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感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怀艳 《视听界》2005,(4):i005-i006
新闻的真实有表象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之分,但即使是两者都达到了,观众看起来也未必就有真实感。这是因为真实不等于真实感。真实感,简单一点说就是你做的新闻让新闻看起来是真实的。打个比方,“白菜”在你的新闻里看起来是不是“白菜”?有的记者能把“白菜”报道得像“萝卜”。电视是形声兼备的传播媒体,电视新闻的真实感的营造也有它的独特性。这主要取决于电视新闻的独特性和它的表现方式。首先,从画面上来看。1.细节电视用画面说话,真实感首先来自画面的真实和可信。画面的真实源于细节的真实“。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3.
正"距离产生美"这一美学命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审美论断。神奇的是,在纪录片领域,距离不但产生美,还产生真实感。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贴近"才是"真实"的同胞兄弟,所以讲究真实的纪录片,往往强调零距离的观照,要求题材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时空真实和体验真实。但是,当原生态的素材近距离地堆砌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迷失在真实的谎言中。现实的紊乱,时空的单一,片段的局限,事件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党报的人物通讯也是这样。但许多人物通讯,尤其是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明明是对真实人物真实事迹的真实反映,我们阅读起来,却常常没有真实感,甚至觉得虚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诗歌好坏有一个重要的标准,他说陶渊明、苏东坡的诗好,一个最重要标准就是不隔。这里的不隔,其实也就是真实感和贴近性,好的诗句令人如临其境。好的人物通讯也一样,不会令读者有隔膜感和虚假感。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写中、记者可能都有一种同感:往往不是亲眼目睹一些新闻事实发生去立即进行现场采访,而是在事情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目睹者、知情者采访而完成的。特别是一些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报道,涉及的事实比较多,又比较复杂,采写的难度相当之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一些新闻行业的老记者,在新闻界业务尚未得到改进的时候,就有了新闻采写的散文化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延续到了今天。我们都知道,散文的写作原则,内容是散的,但是文章中心是统一的,新闻采写的散文化也要遵从这一理论,将新闻素材整合起来,使文字内容表述优美,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8.
戴欣 《军事记者》2006,(2):20-20
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传媒应该加强典型报道,但更应注重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什么是宣传绩效?宣传绩效就是典型人物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宣传效果和成绩的综合评测。当今,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往往是衡量一次典型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如何让受众知晓典型人物,关注典型人物,理解典型人物,喜爱典型人物,使典型报道更能吸引人、更具生命力、更有时代意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如果留心就可以发现,让典型人物报道充满“诗情画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诗情画意”写典型真实情…  相似文献   

9.
在平常的新闻语境中.新闻话语总是一副客观、简洁、平实的硬性形象,它总是在有意地躲避叙述中情感的渗透与评判,新闻事实过滤掉了生活与情感的气息,新闻人物成了记者笔下的道具与材料.你听不到他内心悸动的真正颤音,对新闻真实感的追求遮掩了生活的灵性.新闻变得冷硬。《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生活中的情感事件构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为冷硬的新闻话语灌注了生命灼热的气息,使新闻话语由“事件的真实”升华为“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①。在笔者看来,它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拓宽挖掘了新闻话语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老一代的新闻家将过去传统新闻采写手法以及新闻文本的形式一起统称为新闻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比如,用事实说话这一新闻采写手法以及逆向思维这一新闻采写思维等等,这两种新闻采写手法,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境界,这些采写手法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是这些新闻采写手法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就要不但加强手法的强度,尤其是要强化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对逆向思维的运用能力。本文中,笔者就对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效果与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有必要了解何为新闻真实,何为法律真实。当二者发生碰撞时,如何尽量避免侵权事件发生。每个新闻工作者所学的第一课都是新闻必须真实,新闻真实首先要求事实真实,采访中要得到真实的信息,从而产生新闻的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法律真实是在法庭调查时,法官根据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出具的证据查明本案事实,这种查明的事实即法律真实。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证据方面存在的问题,法律真实与事实真相是相悖的,分裂的。因此在新闻侵权官司中,在法庭上通常会出现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激烈碰撞,被告可能面临着证据不足甚至拿不出  相似文献   

12.
赵挺 《视听纵横》2002,(4):49-50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感则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一种判断,直接影响其对新闻报道主体的接受程度。真实性是真实感的基础,真实感则反映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且让受众有强烈真实感的新闻报道,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但新闻报道具备了一定的真实性却不一定就有真实感。  相似文献   

13.
我的全国新闻奖得的是社会新闻奖,是很简单的一篇消息,就是1984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600多字的一篇消息。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你真想闹一个什么奖,就像现在中国作家想闹诺贝尔奖老闹不上似的。我们有好多人当时也在苦苦追求,我也不是不在追求,但是真的无意之中才出好活,所以新闻某种程度上是在轻松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不要高度紧张,一紧张你的脑子就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相反放松的时候,可能是思路最活跃的时候。有时候很有意思,你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别硬写,鲁迅说的一点不错,你非为了写一个东西,非要想这有…  相似文献   

14.
赵磊 《新闻爱好者》2008,(12):85-85
电视新闻现场感 现场,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也就是某一时空范屡内,人物、事件、环境、声音、细节等诸多信息元素的组合。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对受众的冲击力与传播者、受众贴近信息源的程度有关,这种冲击力的强弱与信息的真实感成正比。因此,新闻记者总是把现场感与真实感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摄影是个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行当,每一种艺术追求最终都要落实到技术把握中来。纪录片之所以有一种真实感,是因为它只是客观纪录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与真实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活动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明明是真实的,读来却让人感到虚假;有些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却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这说明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真实性与真实感相背离的情况,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并不总是统一的。要弄清二者的关系,还需从明确概念入手,对真实感与真实性做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7.
影视剧可以掺入戏说的元素,而在视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中,却不能为追求阅读率而加入未经核实的情节。笔者以一篇“失败”的报道为例,说说新闻采写中的“臆想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新闻反转现象频发使得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与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诚然,当网络新闻反转成为一种常态时,确实会造成诸多隐患,但"危机"总是蕴含着"危"与"机"正反两个层面的含义。网络新闻反转并不必然象征着新闻真实的崩塌,相反反转的过程恰是一种对新闻真实的多元参与式追求。换言之,网络新闻反转作为一种新闻真实的动态呈现形式,在新闻事业发展的长河中,并不是片段式的停滞或倒退,相反是一种全貌式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娱乐新闻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读者们的关注。但当今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追求一时的刺激,一味迎合市场,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一些虚假、庸俗化以及不负责任的报道堂而皇之地登上娱乐版面,不仅大大降低了娱乐新闻以及媒体的信用度,而且造成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在采写娱乐新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客观、全面、真实地进行新闻报道,进而利用娱乐新闻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大众文化时代赋予其的重要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存新闻报道中.一个事件如果写得不具体,笼而言之,统而言之,只说大概.就不会有征服人心的真实感,甚至会导致读者怀疑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由此可见,体现具体性的具体描写是显示真实的一种手段,越具体就越有真实感,它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感形事物来强化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