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晓萍  陶魏青 《考试周刊》2011,(78):100-101
1.引言 在日语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近义词。这些近义词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意义、用法上都有很多的相似点或共同点。“残为”和“余&”就是这样一对近义动词。它们都可以以“动作主体舻残弓/余&”的形式出现,表示“多余,剩下”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举出大量语言实例基础上,考察了"没A没B"和"无A无B"两种语型,分别在结构、语义、声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以便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两种语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皆可转换成"没AB""无AB"的形式,且都具开放性和能产性。"没A没B"偏向口语化,多含贬义色彩,"无A无B"偏向书面语,可表示贬义也可以含褒义色彩。"没A没B"表示斥责或抱怨时,最后一个字常为三声(上声),调值为214的较多。包含褒义或中性义时,"无A无B"中最后一个字,常为四声(去声),调值为51的较多。AB的声调大多都遵循"阴阳上去"的顺序。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中的“平衡”是抬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有三种表现形式:(1)静止;(2)匀速直线运动;(3)匀速转动.平衡力是指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的力,平衡力可以是两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现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比较如下:一、力的作用对象不同两个彼此平衡的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两个相互作用力则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一例1如图l物体A静止在水平面B上,物体A受到水平面B的支持力人和重力G。两个力的作用,地面B受到物体A的压力F。F支和民同时作用在物体A上…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V住"是广义上的动结式。其中的"住"有两个:一个表示停止或使停止(住1),一个表示牢固或稳定(住2),后者是由前者虚化来的。"住"对中心动词有选择性,"住1"选择"停止""阻拦"和"叫喊"类动词,"住2"多选择可产生"稳定"意义的自主动词。"V住"有多种扩展形式,表明"V住"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动词结构。  相似文献   

5.
司红 《辅导员》2010,(13):21-21
在《醉翁亭记》中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中有"隔座送钩春暖酒,分曹射覆蜡灯红"。这两句中都有"射"字,大家也知道"射"字表现了酒桌上的一种酒令游戏。无非是劝人喝酒、增加酒席间的娱乐。本来认为,"射"为动词,行酒令时的一种动作,例如"划酒拳"的"划"的动作,其实不是这个意思。究竟表示怎样的一种游戏?  相似文献   

6.
曾健 《生物学教学》2008,33(9):51-52
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安排了一个关于“晚育的意义”的探究活动,教材拟定了两种探究思路: (1)假设A、B两对夫妇,A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0岁生孩子;B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5岁生孩子。100年以后,A和B的后代各有几代?  相似文献   

7.
"越A越B"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有特点的格式,从量及变量的角度看,该格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倚变关系,B表示或承载的量值变化以A表示或承载的量值变化为条件,量B随着量A的变化而变化。但从量类来看,A和B表示的量具有不对称性;从量值看,不管A和B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两个量的变化方向都是大量化。  相似文献   

8.
1.注意动词-ing形式的否定形式。动词-ing形式的否定形式是由not加-ing形式构成。例如:N ot knowing his address,I could donothing but stay at hom e and wait.因为不知道他的地址我什么也干不成,只好呆在家里等着。H is not com ing m ade all of us angry.他没来使我们大家都很生气。2.注意动词-ing形式的一般式和完成式。-ing形式的一般式表示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进行;完成式表示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的动作。例如:B eing a student,he was interested inbooks.作为一个学生,他对书本很感兴趣。N ot having studie…  相似文献   

9.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0.
黄丽 《广东教育》2014,(1):38-39
一、考点归纳语气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它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虚拟语气表示动作或状态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假设或推测等。1.if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虚拟条件句从句和主句的动词形式(以do为例)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考查“A+谓语动词+as+形容词或副词+as+B”在这一结构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形容词或副词要用原级;(2)其为否定形式时,前面的as也可用so;(3)谓语动词为系动词时,用形容词原级;谓语动词是行为动词时,用副词原级。  相似文献   

12.
高三学生在进行总复习时往往套觉得虚拟语气与情态动词“推测”性甩法容易混淆,这是因为虚拟语气在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时,它的主句谓语动词的构成是would(could,should,might) have done;而情态动词“推洲”性用法在表示与过去事实进行相反的假设时很多形式都是情态动词 have done。这样.两在形式上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那么.在做这一类选择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击区别。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没VP之前"中VP所属的不同动词事件类型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没VP之前"和"VP之前"能否互换的条件和限制。指出当VP由动作动词充当时,可换用为肯定式,当VP由状态动词和表结果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时,不宜换为肯定式,两种格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语用义。同时指出,在"没VP之前"中,"没"不仅不是多余成分,而且是语用焦点,"之前"所表示的"时间顺序义"的语义特征虚化,"条件情况"义凸显,"之前"的语义正在发生语法化。  相似文献   

14.
"A为N所V"式被动结构中的"所"字,从其演化轨迹看,它由本初的处所义经由"指代义"、"所"字结构,而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虚化成语气助词,用以强调谓核动词;当春秋时期介词"为"演化出被动结构后,这一语气助词"所"自然而然地用在被动句的谓核动前,生成了"A为N所V"式被动结构,成为一种焦点标记,用以凸显谓核动词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连动式结构是句子谓语的常见形式。连动式谓语是指句子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使用所构成的语法结构,连接使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都与句中的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彼此之间表示动作的接续或语义上相互关联的动作(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第111页)。在语法形式上,连动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ids短语之间处于并列的关系,但在语义功能上,有些连动式表示并列的语义关系,有些连动式却表示偏正的语义关系。因此,在语义功能上,汉语连动式又可分为并列语义结构和偏正语义结构两种。由于…  相似文献   

16.
谢晓芳 《考试周刊》2010,(3):116-117
"~きる"与"~ぬく"两词在作为补助动词使用时都表示动作完了或程度达到极限。它们意义相近.用法不同.很容易混淆。本文对动词的连用形分别和"~きる""~ぬく"构成的复合动词进行考察,分析其意义及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请同学们先看2006年漳州市的一道中考试题:—I’m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you are there,can you buy me some stamps?A.As B.While C.Because D.If根据本题语境,选项C、D显然不合题意,故答案应在A、B之间选择。为什么正确答案为B而不是A呢?这就涉及到when,as和while在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时的不同用法:when表示“当……的时候”,从句中既可用延续性动词,又可用非延续性动词;这些动词既可以表示动作,又可表示状态;从句中的动作既可和主句的动作同时发生,又可在主句的动作之前或之后发生。例如:When I came into the room,I found …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第九册基础训练5的第三题是有关“连动式”的训练,这种句式的特点是:(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动作都说明一个主语;(2)所表示的动作有先后之分,动词之间的关系是动作连续的关系,不是修辞和被修饰的关系;(3)几个动作结构紧密,中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关联词语等。训练中许多人往往忽略其特点,不能区别于其他动词连用。下面分别列举,以予区别。一、连动式与连贯句的区别①战士们摸进山坳潜伏下来。②战士们首先摸进山坳,然后潜伏下来。这两例虽然都说出了连续动作,并都说明一个主语,但例①是连动式,例②是连贯句。其区…  相似文献   

19.
"不X白不X,X了(也)白X,白X谁不X"是一个表示施事者获益的构式,X主要是动作动词。由于预设—陈说的组配方式不同,"X了(也)白X"单独使用时一般表示"有所损失"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哥德巴赫猜想”问题1742年,德国数学家切爱斯坦·哥德巴赫(ChristianG0chach1690-1764)在和好友、瑞士大数学家莱郎哈德·欧拉(Euir1707-1783)的通信中,提出两个关于整数和素数之间关系的推测:(A)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亲数之和;(B)每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通常我们把猜想(A)称为“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把猜想(B)称为“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虽然没有能够证明这两个猜想,但对它们的正确性是深信不疑的,他在1742年6月对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