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加林 《考试周刊》2012,(47):185-185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拉起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大旗,而这也成为学生逃避惩罚的"官方"保护。体罚和惩罚并不是同一概念,但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实际中学生和老师都模糊了两者的界限,学生因此要挟了教育,老师也因此束缚了手脚,教育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惩罚,教育因此失去了威信。教育过程中缺乏了惩罚,学生也就缺少了责任意识和敬畏心理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相似文献   

2.
史峰 《班主任》2008,(8):72-72
本文作者从学生的视角,指出老师在教育学生、惩罚其过错行为的同时,侵犯了学生的诸多权利,这对广大一线班主任是善意的提醒。然而,也有老师认为,教育是使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要让学生知道该遵守哪些社会规范,并自觉去遵守;当学生违背时就需要教育,严重的要予以惩罚,因为惩罚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作者列举了老师的多种过失,这些处理都“过分”吗?如果这样做就是侵犯了学生的权利,那么,老师还有“法儿”工作吗?对此,您是怎么看的?欢迎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13,(12):25-25
近期,老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频发,恶劣的体罚手段令人震惊,为此不少教育同仁呼吁:要"赏识",不要"惩罚",要多鼓励,少批评。但也有不少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大吐苦水,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娇惯,难管理,连批评两句都不行,教师"动不动就丢饭碗",以至于老师不敢管。《珠海特区报》联合珠海新闻网调查发现,完全支持"教师不准体罚学生"的网友比例仅为18%,其余82%的网友认为是否该体罚,要"根据情况,视情况和处罚程度而定"。支持对学生体罚的网友们还给出理由:"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太溺爱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惩罚教育"呢?请关注本期微博看台。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从事高职班主任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充实和更新班主任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加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服务心承担好家长、老师、管理者三个角色,而且要努力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导师"。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于离心的学生要个别教育、必要时进行艺术性惩罚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5.
马芯兰老师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现代教学是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用手"创造"探究的成果一、生动活泼的探究素材生动鲜活的探究素材是组织好探究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提供学生探究素材时需要考虑这些素材是否生动?能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同样,教育也是如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生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怎样教好数学课程,让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是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高中数学概念零散、原理繁多,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老师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佚名 《小读者》2012,(5):45-47
每一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绕不开"惩罚"这个词儿。成长滋味酸甜苦辣,若说赏识教育带给我们的是心头蜜糖,惩罚教育带给我们的,便是苦口黄连了。我们今天的话题也围绕惩罚而展开:罚还是不罚?是老师凶猛还是学生凶猛?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有幸和学校的同事一起去如皋学习,仅仅两天的时间,让我收获颇丰。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真真实实的让我感受到教育的差异,作为全国的教育强市,成绩的取得是多方面的因素。这不由得引起我的思考:同样的教育,我们的差距在哪里?细想起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的一点是抓住了一个中心--学生,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活动开展、课堂教学都以学生作为中心,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主去学。从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来看,也有些老师想将课堂放给学生,但是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没事做,学生也没事做,另一种是老师没事做,学生做不了。最后都带来一种结果,就是回到原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正说明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问题。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学,更不是自由学习,要改变我们这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需要我们做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沈兴波 《学子》2012,(7):28-29
一、学会赏识学生,做"博爱型"班主任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在教育过程中,爱可以使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的心靠得更近,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爱可以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胆识。因此,在赏识教育理念下,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地关爱学生的成长,精雕细琢地去...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对学生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只能"夸"不能"骂",但我认为惩罚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甚至在目前的这种教育情况下应大力提倡。本文从学生心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等方面具体分析,从而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惩罚教育对于教学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然而,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2.
朱海英 《成才之路》2013,(22):16-1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要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正确运用惩罚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由教育环境决定。课堂教学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育是基础型教育,小学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方式,运用合理可以成为推动小学生成长的动力,然而,小学老师在展开教育惩罚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从老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足、变相体罚严重、超负荷心理惩罚这三点说明我国小学教育教育惩罚中现存问题,然后提出以老师、学校、政府为合力的教育惩罚实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朱明灿 《学子》2012,(5):30-30
一、批评要尊重事实 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事实,才能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不尊重事实,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如,我班的张闯同学,  相似文献   

16.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直面教育惩罚,努力寻求使教育惩罚带来最大化正面效果的方法,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小童考试作弊被发现,老师心知肚明却没有当场“拆穿”,而是事后在黑板上出了小童抄袭的那道题,让他上台去做。小童经过认真思考,终于做对了,老师当场表扬:“你现在真正会做了!”小童的脸一下就红了,下课后主动在试卷上的这道题旁打了个“×”。这位老师的惩罚点到即止,既含蓄地批评了小童,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用自尊的力量促其改错。相信这位老师“润物细无声”似的惩罚远比那种当场捉住、公之于众、将学生钉在耻辱柱…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学生忠实的听众,适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从而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8.
彭艳 《考试周刊》2011,(82):97-98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好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其要求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杨秋玲 《海南教育》2014,(12):67-68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言云:好的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好学生之所以是好学生,也许是因为他天资聪颖,也许是父母对他的教育很有效,也许是他找到了学习的途径。而所谓的后进生才让老师头疼。而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  相似文献   

20.
一、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体罚是对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伦理道德。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使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的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