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人有送礼的习惯,送礼是一种普遍的交际行为。送礼集中在中元与岁暮这两个特定的节日,日本人普遍会向帮助过自己的人或亲密的友人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与敬意。赠礼时根据不同的对象,讲究相应礼仪。与中国送礼文化不同,其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点。了解这些送礼方式的特点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大环境下,进一步了解各国礼仪差异,适时适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赠送礼物——这一人类共有的表达情感和维系关系的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文化差异,各国之间送礼的习惯和习俗也各有不同。本文旨在初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送礼是日本重要的社会风俗习惯之一。对日本民族送礼的原因和目的、送礼的节日和礼品特点以及送礼的方式和禁忌等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出日本民族在送礼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浓重的义理观、强烈的面子观和追求形式美的特点,并总结出中日两国送礼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变、经济的迅速腾飞,以"礼"为中心的文化模式再度呈现在人们面前,送礼之风越刮越烈,给公民带来了难以言说的苦衷。文章主要采用以调查问卷为主、结构式访谈为辅的方式,对陕西省汉中市Z县居民的送礼行为进行了定量及定性方面的研究,通过对送礼行为多功能的分析来探究支配人们实施送礼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送礼”行为,这一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貌原则,面子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送礼”方式,找出面子观差异的根源,得出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成功地理解其本质特征并习得相应的言语策略,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相似文献   

6.
本来“礼多人不怪”,如今却是“送礼难,送礼滥,送礼送到了马腿上”的事件频频发生。职场礼品该怎么送?选择礼品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诀窍和忌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送礼多少一般与关系的亲疏远近相关,关系越好。礼就送得越重。而西方人却不以礼物的轻重来衡量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美国人也遵循送礼的习惯,但他们非常忌讳送过重的礼物。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人不看中礼品本身的价值,而且法律禁止送礼过重。除了节假日外,到美国人家里做客一般不需带任何礼物。但如果真要带的话,美国人最喜欢的礼物莫过于客人从家乡带去的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和名酒等,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8,(1):42-50
农村婚庆送礼行为涉及送礼原则和礼金大小,取决于礼文化的内外深浅度特质和人们送礼主观意愿的共同作用。送礼是建构礼文化的过程,体现了婚庆送礼的经济行为嵌入在文化环境之中。个体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文化背景形塑着人们的行动,将文化特性与经济行为的维度相结合可能开启一个文化解释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浅议中日礼仪文化——送礼文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礼仪文化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之间的语言不同,文化就难免有所差异,送礼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大体介绍一下中日送礼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当下社会中,教师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设立的初衷,变为家长的“送礼节”。本文通过案例剖析幼儿园家长送礼的主要原因:对教师群体产生信任危机;陷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通过送礼“买”特殊待遇。面对此现象,本文建议家长们帮助孩子适应教育的起点;教给孩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和交往技能;积极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孩子;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小寿司!”大家乱编一气,唱了一首“寿司歌”。看见这样的场景,你也许会问:“这难道是在追星不成?”“NO!”“是追某种游戏?”“非也非也。”我们班呀,下节课做……嗯——保密!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收礼、送礼、回礼都是习惯性的礼节。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了这个礼节性的活动,习焉不察。而莫斯独辟蹊径,对这些习以为常的礼节性活动进行了诠释,使我们认识到收礼、送礼、回礼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一种义务。  相似文献   

13.
张娟 《小读者》2011,(2):47-47
德国送礼讲究包装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阿拉伯初次见面不送礼在阿拉伯.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阿拉伯习俗,  相似文献   

14.
邻邦中国素以礼仪著称,礼物在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官场中礼物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这种现象自古有之,并在中国古代的著作中有所反映。本文以《东周列国志》为文本,研究官场送礼的时机、送礼的心理机制、礼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送礼”广告借助于传统中送礼的文化资源,在传媒这种权力话语的推动下,通过预设强势话语结构,利用其中蕴含的礼仪、情感和互动的人际关系等文化意义,对大众进行推销、诱惑甚至进行逻辑、情感挤压,从而达到其商业目的。而对文化资源的借用及其影响和具有影响和塑造大众文化身份的传媒的社会责任,都值得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公历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节礼物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今在有些家长和师生眼里,写满祝词的贺卡已经显得太土了,鲜花也拿不出手了,一些家长送礼还要费心思,购物卡、请洗脚等等花样翻新,导致个别地方教师节期间的送礼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对此,老师和家长们也颇有微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送礼"广告呈泛滥之势。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送礼"广告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阐释社会文化与"送礼"广告模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送礼"广告模因反映了社会文化,并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武 《初中生》2008,(5):30
西方人请客、送礼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当你受到盛情邀请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应当欣然接受,并口头表示感谢:“Thank you,it's very kind of you to invite me.I’d like to come.”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列举中日两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人情往来和逢年过节时的送礼习惯,说明了送礼时的一些适宜和禁忌,并对两国间的相同点和差异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些事例的对比体现了两国风俗文化上的不同,也对日本的国民性进行了一些分析。以期通过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而达到更融洽的相处。  相似文献   

20.
马保国 《中国教师》2011,(18):14-15
<正>教师应不应该收礼,学生应不应该送礼,在教师节来临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成了"大是大非,非黑即白"的问题了。按照这个思路来看,教师收礼、学生送礼的问题就要一刀切,因为这里面的确可能存在金钱交易、行贿受贿的个例。但是我想,大家能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