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20世纪西方学理论和化语境中,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本”这一词成了一个非常玄奥的概念,本,作为学之具体表现的实体,成为批评家和学理论家批评活动和心智活动的场所,对它的理解和阐释方法,构成了西方学理论嬗变和转型的晴雨表,本以历史线性的方式,参照当代学批评理论,围绕“所指”,“能指”,“化本”等概念,演绎了学客体在批评主体那里的增生和变化,即学由作品到本到学化的转变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出现的远离生活与平面、消极反映生活的学创作,严重背弃了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根本原则。这样的作家在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丧失了作家的资格。要建设“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的中国学,必须首先解决好如何深入“四化”建设,扎根人民群众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后学,不同于后新时期学,不是新时期学的不同阶段,而是一个新的学时期,它诞生于新时期学的终结之处。当社会化语境由政治化向商业化转型时,学必然有所反映。中国新学自“五四”到新时期虽经多次转型,可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学的意识形态性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后学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变化。作家使命意识的缺乏,无害学的提出与合法化,学意识形态性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作家主体地位的失落构成了新时期后学重要的美学前提。这种意识形态市场化的最具意义特征的是在学艺术领域实施“五个一工程”。由意识形态部门出巨资悬奖符合要求与规范的作品,而对于一般作品的最低限定是它的“无害化”。让其在市场中爬摸滚打,脱颖而出也好,自生自灭也好,让消费决定其“生存,还是毁灭”。新时期后学正是存在于这样一种化语境中,并以其商业性、民间性、无害性、多元性和非意识形态强制性为特点而确立与新时期学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学作品的化视角将学置于整个社会化大背景下。或在学与其他社会化现象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中。透析学现象呈现的丰富的化色彩;或立足于特定学本化符号的破译解析。透过学的表面层次。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观照中。深入发掘作品所包蕴的深层化心理内涵和化内核。在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观照中。把握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文本生成的方式及过程上来看,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在这一时期,作家从对创作素材的加工,到对作品的修改以及作家的写作活动本身,都被纳入到一种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系统之中,从而使得作品的意义走向得到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创作,虽然呈现出繁盛的局面,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性作品并不很多。本文着重从古代文化的侵染、社会教化、作家个体内化及作家内部的复杂关系四个方面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探究了十七年时期作家创作钝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时代共名下的“十七年学”、“个人化的隐性创作”,从拷问历史到肩负社会责任的“新时期学”和“体现个人话语和心灵告白”的九十年代学,比较明确地在学本中显露出了在时代共名状态下和个人化的作家创作中体现出的作家心路历程-从忘却自我到心灵告白。  相似文献   

8.
他剖学,自剖学与民族自剖学分别从内倾,外向与寓言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学的形态群落,他剖学关注国民性的改造,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对于国民生存状态的焦虑主要体现为“哀”与“责”的情感定位,中国封建化为其制度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的精神控制体系,并且不断得以强化,以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多少让他剖学的作家体味到某种无奈与苦涩,而“奴隶”与“奴才”的人物类别则是此类学的特有景观,体现出中国化潜在的精神;他视角的学算什么叙事特点,表征了作家的离与非离的游子状态。由于他剖学作家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认识的先在性,这类学作品在主题的表面等方面就带有一种预设性,或主题先行性,这虽是历史要求与作家命使然,但也常常为唯美的学批评家所诟病。  相似文献   

9.
本认为,单一的社会政治层次构成十七年学的基本形态,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即“时代颂歌”,对新生的祖国和使祖国得以新生的党和领袖的热情歌颂;“英雄传奇”,以历史创造和胜利自居的一代人对自己历史现实的复述;“现代神话”,在创造“神话”的时代出现的以虚拟、夸饰为特征的学创作;“枯萎之花”,时称“干预生活”的学,突破禁区、揭露矛盾、描写人情、表现人性的创作。中国当代学带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意识、带着为新时代呐喊助威的使命感、带着对伟大革命胜利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对未来前途的狂热幻想而步入十七年。以《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阐述的理论原理为依据,十七年学运动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学的鲜明时代精神和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发展方向。毋庸讳言,随着政治越来越明显地指导和干预,加之创作主体受传统化意识和既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学在过多的批判运动中不断失落着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在强调反映新时代精神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贬低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对社会生活反映得直接、浅薄,甚至失真、矫饰,使创作中的理性因质逐渐排斥了创作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失却了对人的本体真实的追求和对生活复杂性、丰富性的审美愿望。当然,在十七年中的某些时候,由于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作家艺术良知的发现和对现实主义的执,学创作曾出现了百花斗妍、丰富多彩局面,留下了一些名篇佳佳,但可惜稍纵即逝、昙花一现。纵观十七年学的发展,单一的社会政治层次构成其基本形态,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又有着不同的表现,下面具体对这一态势做些观照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王鼎钧的《碎琉璃》是“观剑画兰”精美之作,那么,由三十多篇散文合成的《左心房漩涡》就是一曲雄壮的交响乐。作家透过种种触目惊心的表象,在哲学与神学的维度叩问民族精神,寻求在战争废墟上修补破碎心灵、重建道德王国的可能。而真正的战争史诗,则是1992年以来陆续出版的三部回忆录。正是《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和《关山夺路》这三部摄取了战争灵魂的大品,使王鼎钧步入了世界文学大家的行列。从此,王鼎钧的战争文学有了一个精神转向;由表现战争场面满足读者的猎奇欲,到表现战争灵魂,以引发读者对战争的形而上思考;由渲染战争残酷、一厢情愿地反战到尝试引领人们走出战争阴影,在心灵的废墟上重建价值体系;由表现指挥者赢得战争胜利的智慧到表现金字塔下的小人物在战争中保持做人尊严的智慧。战争文学的这一精神转向,开始了作家以新的支点诠释战争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的处女作《命命鸟》从小说创作来看,颇具小说艺术的实验性。小说本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小说本文之外的潜在文本,以独特的角度将佛教与文学在一个叙事文本中加以融合,并在小说叙事行进中,呈现出两种独立存在而又相互对话的不同声音在叙述。这是作者最具有小说叙述探索性的作品,在当时作家群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2.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阐释的模式和方法陈旧单调,往往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其思想意义,造成了对作品理解的片面性和肤浅的毛病,一般文学创作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文化视角来理解和分析作品,是克服上述弊端的途径之一。在阐释课文时,通常可采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5.
文学自身从作品到文本的历程,是文学研究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移的历程,是由所指性的“谜义”、“奥义”、“本原”、“心灵映射”向“不确定性”、“边缘性”、“意义多元共生和相互依赖性”转移的历程,是主体(部分精英主体)支配下的文本阐释“一言堂”向注重对文本个体感受中的群言、杂语、平民化转移的历程,是由游离出系统之外、独占奥堂的经典作品向注重文本问性、文本文化研究转移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我国现存隋以前经、史、子之外散文文献的总集。但今天看来 ,问题很多 ,而先秦一段问题最为突出。本文是正在编辑中的《全先秦文》的编辑体例。该书对严书除补阙、删伪、正误之外 ,无论在收录时间上限、收录范围、编排顺序还是校勘、作者小传等方面 ,都有大的改进 ,使之更加科学 ,能更好地反映先秦史、先秦文献、先秦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该书将完全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编排 ,一般以最早记载文本为底本 ,加以校勘 ,并对真伪、作者、时代等加以考订和说明。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以读者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源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强调读者在阅读之前的先在理解,"第二文本"理论更加关注文本的多义性,两个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能动的参与阅读,并且,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9.
当历史出现转型时,人类都会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阶级立场上去思索本体命运。作家则把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在其文学文本中具现,从中建构自己的大同世界。通过研究对比这些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相异、相似时代之间的差异,并以“对话”的方式,从中寻求和认识各自不足。本文试从《镜花缘》与《格列夫游记》的分析中,探求中西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会运用多种社科专业词语进行文学写作。如果仅从文学角度对这些词语进行考证,只会让人迷惑不解。文章采用训诂学的方式,考证古人文学作品中的注解,依此来探索运用多种社科知识考证古代文学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