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波动现象。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中定性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说明】本课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3-4教材,对第十二章第五节"多普勒效应"进行了如下设计,学生尽管学习了机械波的产生、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关于多普勒效应学生尚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而且这部分知识是比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稍深一层的具有综合性的波的现象,学生学习中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学中没有必要给出多普勒效应中接收者接收到的频率公式,以免增加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和理解难度。笔者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力求落实新课标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效应     
新版《全日制普高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机械波》中以声波为例对多普勒效应做了定性的说明,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现在以机械波为例,波源与观察者的连线上运动的情况来介绍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多普勒效应》一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记住了“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这个结论。大多数学生对此感到空洞,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章“机械波”中,新增加了“多普勒效应”这一节内容.现就本节内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笔者与同仁提出讨论,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现象.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为了降低难度,对多普勒效应现象只作了定性的论述,然而,学生还是迫切地想知道:"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究竟变为多少?".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刻理解.本文就如何运用图示手段定量研究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42面在讲到多普勒效应时只是定性说明了“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并没有定量推导出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但在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以及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题中均涉及该关系的定量计算,大多数学生都很难理解.不会计算.下面笔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定量分析该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道关于多普勒效应问题的分析@汪顺安$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物理组!山东肥城271600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效应是当波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的现象.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多普勒效应的关键:下面谈谈多普勒效应的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问题的提出在一次期末考试中 ,有这样一道题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叫做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 ;观察者与波源间的波长   了 .试题给出的答案是 :变大、变小 .“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是正确的 ,但“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与波源间的波长变小”一定正确吗 ?问题讨论设波的传播速度为 V,波长为λ,周期为 T,频率为ν.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在声、光学研究中的一大发现.然而,它体现的主客体相关连的基本格局及其相互作用的具体展开,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本文就效应所引发的认识主体的感性心理动势,由该动势推向的理性逻辑建构,以及两种认知形式作为历史过程的展开,作了由“内”至“外”、由“微观’”到“宏观”的阐释,并从中对惯常理解的所谓“现象”和“本质”给予新的界说.本文最后以主客体“相互作用”这一逻辑的始终点,从总体上对认识主体反映过程的基本逻辑机制加以剖析,指明主体所把握的“客观实在”的相对性质.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效应是指因波源与观测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从而使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对于机械波,当波源和观测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时,观测者接收到。  相似文献   

13.
多普勒效应问题最近几年来高考中物理新增内容,并且多普勒效应也是波的特性之一,但平时谈及的较少,故出现时觉得较陌生。为加强理解,应着眼于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物理第二册(理科)教案》(2001年6月第1版)有关《多普勒效应》一节(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郎荣福、王维群)教案中介绍多普勒效应成因中有一处错误: 在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相对介质运动时,是这样介绍的: 设观察者不动,波源以V源=10 m/s的波速向观察者运动,此时相对观察者的波速为:V+V源=110 m/s(原文中波速V=100 m/s,波源频率,f=100 Hz),因此观察者在t=1 s里感受  相似文献   

15.
程如林 《物理教师》2008,29(11):10-11
1 问题的提出 在新旧课标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都有“多普勒效应”这一内容,在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课本和许多资料中都说,当火车向我们驶来时,喇叭的音调会变高,而课本对此问题没有深入讨论.一位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贵刊2004年第12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如何理解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频率变化”的文章,该文从一个典型习题人手,分三种情况详细地分析了频率的变化,对理解诸如此类的问题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笔者认为此法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虽然有益,可是“多普勒效应”内容在高中属一般性了解,书中没有介绍相关的频率变化公式,授课时老师(至少绝大多数老师,除了竞赛班)也不会补充介绍.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或高三总复习阶段为应付高考,要学生强行记忆,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其实在高考中出现此类问题时,也不一定必须用频率公式去求解,借助于运动学知识也能轻松解决此类问题(如2004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第16题).  相似文献   

17.
秦洪柱 《物理教师》2002,23(10):6-7
“多普勒效应”原是普通物理学的内容,现第一次下放到高中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中。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是目前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之一。下面结合本人讲授该节课的教学体会,谈谈化解难点应做到的“五个到位”。  相似文献   

18.
岳燕宁 《物理教师》2005,26(2):62-62
2004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第6题是一个考察能力的好题,该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物理图景,推导出多普勒效应的定量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贵刊2004年第3期上登载的“多普勒效应在光学中的应用”一文,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教材中的“根据光的多普勒效应,由地球上接受到的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还进一步引申,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了“宇宙膨胀说”的主要证据“天体光谱‘红移’”,使学生能接触一些现代宇宙学的观点,应该说是很好的.但该文中有一些说法笔者却觉得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20.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声音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在1842年首先发现的.多曾勒效应的本质是,在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声源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而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发生了变化,那么怎样计算在简单情况下,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