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唯物辩证法是德育工作的有力武器 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导,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坚持联系的观点.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德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要协调运作;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可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简单的、粗暴的批评难以奏效,应追根溯源、标本兼治.第二,坚持发展的观点.形势发展迅猛,当前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机遇、挑战,故德育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要认识到学生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必然的过程,差生的微小进步尤为珍贵,优秀生的不良苗头足以警惕,德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摘掉思维定势的有色眼镜,科学地促成良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赵凯  于永琴 《职教论坛》2004,(6S):59-59,62
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导,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竖持联系的观点,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德育的内容、办法、手段要协调运作。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可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对犯了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寻求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要确立高校德育的人本理念,坚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总结并探索高校德育规律;要关注并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特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引导德育内容;要创新高校德育方式方法;要重视高校德育干部的学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要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还必须在德育观念、内容、方法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德育理解模糊化、德育主体失落化、德育途径简单化、德育研究和政策导向滞后等问题.切实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德育基础研究,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作为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饺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抓好德育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德育常规,本文从坚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坚持不断完善德育制度、坚持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坚持认真落实课程育德、坚持搞好德育阵地建设、坚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强化少先队组织建设、坚持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八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白宏艳  殷岩 《辽宁教育》2013,(7X):17-20
<正>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优先。"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合适的德育、合适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带来才幸福的人生。因此,只有根据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创新德育方式,才能获取最大的德育实效。一、以"习惯养成"为基础,创新德育内容创新要有基点,德育也是如此。德育的基点在哪里?乌申斯基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德育资本"。可以说,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作为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  相似文献   

8.
高校要对现行德育模式进行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着重从历史传统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伦理教育方面完善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工作方法要做到启发式和互动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行为训练和情感体验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德育工作,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高校改革德育工作仍然要面对大学生、社会、高校和家庭带来的阻滞。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完善德育评价,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坚持以生为本,提升德育浸润质量;延伸德育空间,拓宽德育工作途径,消解阻滞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校和谐德育,既是德育工作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和谐德育需要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有平等的观念,持平和的心态,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与氛围,坚持以谈心、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双向沟通和互动的科学过程、形式和艺术方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要求从普遍联系出发,既看到事物的区别,又看到事物的联系,从区别中把握联系发展,在联系中看到区别阶段。运用这一基本理论,观察、研究、指导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看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德育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层次之分又有上下衔接,既是系统的发展,又有阶段的特点。探索德育的相互衔接就是从研究幼、小、中、大学四个教育阶段德育的相互关联入手,寻求德育现象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两年多来,  相似文献   

12.
学校的办学理念、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学生评价是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坚持德育整体建构的工作思路,着力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育优先的原则 ;第二 ,高扬理想主义 ,坚守底线伦理 ,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第三 ,坚持个性化原则 ,让德育面向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一、创新德育工作,构建活力型校园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坚持“抓常规促规范,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推进学校德育精细化管理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坚持正确的德育理念,坚持学生参与德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过程中学生…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切实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下面就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浅谈些看法。一、认识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把握办学大方向。中小学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根据我们的办学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逐渐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 ;品德教育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道德观 ,使其行为规范 ,并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的地位一直认识不一。明确德育为先的基本内涵以及对德育地位的不同观点,回顾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坚持德育为先的一贯主张,从全面贯彻党的德育工作方针、提高德育管理有效性、提高学校整体素质等多角度论述了坚持德育为先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德育工作实际提出了践行德育为先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实践证明,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科、每一项活动中,构建以常规化、系列化、活动化、生活化、环境化为内容的"五化"德育模式,构筑道德堡垒,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感恩  相似文献   

18.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毋须质疑,育人是学校办学最根本的目标。多年来,汉川市实验小学积极践行汉川市教育局提出的小事德育工程等发展规划,始终坚持将育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向世人传达着这样一个观念: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要让德育工作充满魅力,就必须——  相似文献   

19.
郑斌 《辽宁教育》2009,(3):18-19
德育工作的持久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求解生命最大值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质量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德育工作中认真贯彻一个理念(以德育人,人以德立;以德治校,业以德兴),确定两个目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及学生品行习惯养成目标),明确“三全”思想(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努力探索和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要纠正高校德育功二重结构下的本位失衡,做到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辩证统一;二是要明确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二重身份,实现其从德育客体到实践主体地位的跃升;三是要深刻把握“知”“性”“行”三纬,明确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