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种女性化倾向。这不仅表现在其外在形体动作上的女性化特征,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及其心理意识之中:胆小怕事、懦弱自私、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无主见、无责任心。他们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女性们的真挚爱情和切身命运。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以文人书生为代表的男性的弱化昭示了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日益腐化和没落,也从反面证明了女性的觉醒、进步和解放。  相似文献   

2.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从而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明清时期人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 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3.
元代婚恋剧中,女性形象大多性格鲜明,在爱情上积极主动,在婚姻上有自己的主见,敢于选择自己理想的配偶,而这一理想的配偶标准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书生。书生成为女性择嫁的主要对象折射出女性择偶标准的一大变化,显示了当时女性较强的自主意识,也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元代文人希望通过得到女子青睐的情节来求得心理补偿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4.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时期,其政局之动荡,风气之独特,个性之解放,纵观上下五千年基本没有哪个朝代可以与之相比。这个时代孕育出了最为特立独行的文人,他们展现着与众不同的风貌,尤其是身为男子却涂脂抹粉、顾影自怜的行为,更是表现了他们对女性纤柔美的追求。但这种女性化人格的表现绝不仅止于对容貌的注重和修饰上,更体现在与其他朝代文人的积极入仕所不同,他们以种种方式逃避历代士人热衷的仕途。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女性气质,在文本的叙事方式、情节模式和思维特征等方面都有鲜明表现。这种女性气质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价值观的女性特征,另一方面来自当时现实语境的软性风潮。这种女性特征彰显了被“国家/民族”男性叙事系统遮蔽的女性叙事.体现了现代市民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其深邃的艺术,优美的意境,清新、细腻、传神的语言。复杂多变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阴柔美。 有史以来,月亮出现在文这作品中,无不是阴柔的特征,且无不跟女性有关。古人对月亮的诸多称呼,也大都打上女性的烙印。不管是外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都离不开女性,离不开女性阴柔的特征。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其所写景物(或者说其所创设意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来看,都跟月色紧紧相连,离开了月色,荷塘就索然无味。也可以说,没有月色的主体地位,荷塘的一切便失去了意义,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全文内容来看,这样说也并不为过。因此,我觉得《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从美学欣赏角度看,用阴柔美  相似文献   

7.
丁玲具有双重的人格意识,一方面她是女人,当然具有女性人格特质。以及女性所固有的阴柔特征;另一方面。在她身上又存在着强烈的男性阳刚性特征,拥有男性人格特质。这二者有机地交融在丁玲的人格个性中,并贯穿了丁玲的一生。不过,丁玲的人格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其表现形态因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时而女性人格特质占主流,时而男性人格特质占主流,多半时候是相互交错。这种独特的动态化的人格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丁玲的人生道路,并通过作家的审美体验而影响其文本创作。  相似文献   

8.
铁肩林则徐     
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太平盛世里,文人骚客们舞文弄墨挥洒着他们不着边际的理想。而当烽火连天时,他们一个个放下了手中的笔,龟缩在黄粱美梦之中。可是,有一个书生,在狼烟四起之际,用铮铮铁骨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从追求形似到注重神似,从注重外貌到内在心灵、精神渐变的过程,其间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及趣味的变化。女性外貌描写特征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变化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趣味,追求女性外貌之美的存在的被遮落蔽,导致理想中的女性外貌描写多于现实,但是,这也使得女性外貌描写具有超越性。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体现出的审美意蕴是以阴柔之美为主,同时,兼有阳刚之美,阴柔美与阳刚美的结合使其审美意蕴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 ,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 ,从而促成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 ,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贾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 ,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造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11.
我们需要站在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女性问题。男女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持久的矛盾。男女两性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也是文明的基本动力之一。过去把封建社会的政治压迫简单地归结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是错误的,把妇女的身心解放简单地等同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是不全面的,片面地把妇女获得解放的水平等同于就业水平的认识和政策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端正对女性的看法,尊重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从认识上、道德上、制度上、法律上、社会保障上为建立真正保护女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下,打工妹这一新兴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笔者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阐述了资方如何运用女性气质驯服、控制女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打工妹对于自身女性气质的矛盾与挣扎,从而得出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性化改良;消解男女两性气质、建构"社会人气质"、瓦解父权制以及逐步废除户籍制度的方法来解救中国女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国外有关中国宝卷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接触宝卷文献,早期的研究比较关注宝卷与佛教、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几位学者指出其在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探讨宝卷来源及其与其他讲唱体裁的互动关系问题。一开始,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明末清初的宝卷(所谓早期宝卷),后逐渐扩大到清末民初的叙述性宝卷文本以及民间表演。国外收藏了一些明末清初的中国宝卷珍本。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下半叶,国外学者主要是收集分析宝卷文本;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有些学者开始关注民间宝卷讲唱以及宝卷在民间仪式中的功能,近年甚至有学者到中国乡村观察宝卷的讲唱。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西欧、北美国家的用英语编写的宝卷研究文本,但也讨论日本、俄罗斯二十世纪形成的独特的宝卷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14.
《玫瑰门》、《大浴女》体现了铁凝的长篇小说在叙事时空、情节叙述、人物关系、人物心理等方面独特的结构艺术。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 ,既凸现出极具鲜明个性的女性作家的特点 ,又进一步开拓出作品的多重寓意空间 ,形成多声部的交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婚姻问题历来为宋学研究者所关注,妇女的再嫁成为宋代妇女地位问题讨论的重中之重.在对史料的归纳总结中得出:宋代妇女的改嫁现象与唐代相比更为普遍,这不仅是由于宋代的守节观念较为淡薄,政策法规允许妇女再嫁,更是由于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商品经济得以不断发展,使得社会上贞节观念淡薄,世人渐渐认可妇女的再嫁并且不再对再嫁妇女们进行舆论的谴责.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ways a diverse group of university women in the USA utilised racialised and classed discourses of femininity in the creation of subjectivities.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data were collected over a two‐year time period and focused on how women navigated the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 Two forms of femininity, ‘Hill girl’ and ‘City style’, were salient. Hill girl femininity was based on markers such as white skin that had been tanned, and consumption practices. City style femininity was also defined through consumption practices and identification as a woman of colour. Material markers like race and class both limited and expanded the discourses available to women. New subjectivities were created with particular rights, while simultaneously making them subject to policing. The women in this study used contrasting and, at times, contradictory discourses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femininity that were connected to institutional power and privilege.  相似文献   

17.
Gender inequality in academia might be understood as an effect of the belief of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man and science, which make it difficult for women to appropriate the right to author and authorise acts of knowing and thinking in science. In relation to this concern,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how a group of successful women researchers do science and uphold their position as researchers. It is based on evidence from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of femininity and cloning culture are used to analyse how the women united as a group that displays a subordinate, heterosexual femininity. Their strategies might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cultural cloning. By expressing a collective emphasised femininity grounded in white, heterosexual, middle-class norms, the women experienced a sameness that rendered them strong as a group and well adapted in academia.  相似文献   

18.
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气质的形成和本质,使人们认识到女性气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社会或社会制度或社会习俗让女性后天形成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当今社会仍是一个男权社会。所以,女性要真正解放,首先要认清女性气质的虚假本质,去除社会给予女人的女性气质里不好的因素,使自己成为在平等、独立基础上比较完美的女性。  相似文献   

19.
It is a generally accepted finding in the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as well as in public discourse that adolescent mothers are less likely than their non-parenting counterparts to graduate high school and to attend college. For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researche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lied causal process from teen motherhood to academic failure has been largely unsupported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fact, scholars have recently argued that motherhood may actually serve as a positive turning point in the lives of young women. Using a sample of you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degree to which teen motherhood not only affects college aspirations but also expectations. Further, it tests the ability of these effects to explain the well-know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gap between teen mothers and their non-childbearing peers.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general, young mothers’ college aspira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non-mothers, but that their generally high aspirations for academic success appear to be effectively countered by their decrease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漫长的革命.其中,对于女性气质的争议一直很激烈.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莉丽·布里斯科对女性气质从抛却到认可再到超越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艰难和困惑,以及女性主义的真谛.指出只有培养双性头脑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