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志卓同志的看法,恐怕是很多新闻写作者所关心的。不过,我们以为,首先需要搞清楚,所谓“一稿不能两投”的“稿”,如果仅仅指“新闻报道”而言,那么,“两投”或“多投”,都有利于新闻传播;如果是指一般文章,就仍以遵守“一稿不能两投”的原则为好。实际上,周文所举的实例,也都是宜于迅速广泛传播的新闻报道稿件。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两投”或“多投”好?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宣传落实“三贴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具体到党报的新闻宣传,核心就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为达到这一要求,党报在办报理念、采编运作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牢固树立读者观念现在有些报纸上关于领导的报道多,贴近基层、群众的报道少;怎样让领导满意考虑多,怎样让群众满意考虑少。冷落了基层读者,新闻宣传的实效怎样体现?党报的核心读者是谁?笼统地说是各级干部。但我们在具体办报时,常常还是偏重于领导干部,忽略了普通干部和群众。以《浙江日报》为例,近年实行私订公助办法后,一些地…  相似文献   

3.
黄祖松 《新闻三昧》2001,(10):46-47
何谓“反面文章正面做?”即基本事实是负面的该用批评报道的方式去反映事实而采用了表扬报道的方式。例如,某地社会治安不好,民怨很大。“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报道策略常常是选取个别社会治安好的例子进行报道,企图用好的例子把这一地方的治安导向好的方面,或以此证明该地区社会冶安是好的。“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背后往往有个“负而背景”。如一则报道说:某地某领导调动工作时不带走公物。其背景是什么呢?原来这个地方许多领导调动工作时都带走公物!于是,只要  相似文献   

4.
新闻魅力是指新闻本身所生发的吸引力、凝聚力。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有魅力呢?不是的。有的新闻让人看了感到平淡乏味,有的感到好像在接受训教,还有的让人感到像听“王婆卖瓜”。类似这样一些新闻作品,就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对新闻魅力作一研究,对指导新闻实践,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事实的魅力是第一位的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事实在前,报道在后,这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消息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何事”往往是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何事”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没有“何事”也就无法写成消息。即使是简讯或快讯等,常常没有“何时”、“何人”或“何地”,却不能没有“何事”。由此可见,消息写作正确掌握和处理“何事”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消息中写出的“何事”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写作的实践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事实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学术界几乎公认这样一个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究竟是先有事实还是先有新闻 ?先有事实产品还是先有传播 ?西方学术界认为 ,事实是记者在传播实践中生成的产品。记者罕有机会深入信源的内部信息世界独立地确定事实。本文从事实的图解、事实的叙述框架、事实与信源及“新闻事实”的全球化等视角为我们理解新闻事实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说“味”     
味,是人的味觉与嗅觉对物质所具有的某种特性的判断或选择。可以说,人与味有不解之缘。物质具有的味,是物质的特性;那么,精神产品是否也具有“味”的特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当人们观赏一部好影片时,会情不自禁地说:“有味道!”在人们读过一篇好作品后,会赞不绝口地说:“真够味!”  相似文献   

8.
说起新闻宣传的社会信誉总有点令人担忧,说到底还是真实性问题,因为真实性与可信性成正比。如果说受众对新闻宣传的可信性存在疑虑,可谁也说不清我们的新闻为什么不大可信,谁也指不出哪个地方失实,能被指控为“客里空”的报道为数极少。可是,为什么新闻界的状况会那么令人不满呢?本文想对传统的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做些探讨。平面化的报道模式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缺陷。首先是一边倒的绝对好、绝对坏的的报道比比皆是,要么好话说  相似文献   

9.
休刊莫随意     
“五一”期间,几位热心的读者和通讯员给我打电话,说怎么又没有看到某报。我说可能是节假日休刊了吧。读者不解,说我们花钱订了报,报社怎么可以短“斤”少“两”、随便休刊呢?  相似文献   

10.
朽木 《传媒》2002,(6):21
据说如今传媒——我这里主要指地方传媒,刊发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东西正在多起来。好得很。一个证据便是批评报道、“问题新闻”的增多。看看现在的一些地方传媒,隔三差五便有“抨击性”、“揭露性”的报道出现,热闹得很嘛。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读出笔者的不恭乃至不以为然之味。说实在话,对以上这类现象作出不加分析的乐观的估计,我还真的不尽苟同。批评报道多不多,我说不少;批评报道多了好不好,我说太好了。问题是真的多吗,真的好吗?甭说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物质成果多了,精神成果少了;产量、收入高了,人的觉悟低了。事实究竟如何?西丰县房木公社党委书记朱连吉作了很好的回答。今年,房木公社的149个生产队中,有134个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据初步估算,这些生产队粮食可比去年增产277万斤,增收20%。朱连吉说:“物质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可精神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人的变化,怎能有物的变化?责任制不仅治穷,还育人哪!”他一项一项地历数了人的变化: 一是干部的作风改变了。主要表现为:打骂社员的少了,瞎指挥、强迫命令的少了,到下面乱拉乱拽、侵占集体财物、搞特殊化的少了,“四个胳膊”(披着衣服游逛、不参加劳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新闻事实发生,才会有报道出现,这是一般的新闻常识。那么,何来带有先入为主色彩的报道策划呢? 策划,说得通俗点,就是有计划、讲谋略。报道策划,也就是有计划地组织报道和经营版面,即由“来料加工”那种无计划、被动型的编辑方式改进到“点料制作”的主动型的编辑方式上来。 分析一下新闻的定义就可看到,内中其实包含了策划的现实要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句话中,“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对事实所作的报道则表明采编者的主观参与及其结果,是第二性的,但无须讳言,采编者在新闻报道形成过程中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就同一事件的报道而言,可以因出手各异或褒或贬、或深或浅、或生动或枯燥,均可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身边某些大家公认的模范人物,写成人物报道登报后,读起来好像并不感人,某些“好人好事”甚至于很难让人读下去。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大概原因有三个:一是作者对模范人物缺乏深层了解,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二是人物报道没有很好地构思,没有找准“切入点”。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文章中的套话、空话、废话太多。 根据十几年的写作经验,我认为写好人物报道《通讯或特写》,除了精心构思,找准“切入点”和写出特点以外,最重要的,是遵守11个字的原则:少说套话,少说废话,少说话。 有人说,第一个把少女…  相似文献   

14.
一本杂志.是应该办出点风格即特色的。《环球军事》自新世纪第一年初创刊至今.4年多出版100期.是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话也不要说得太满。或叫初步形成风格?或叫朝着形成成熟、稳定风格的方向努力?究竟怎么说,读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5.
“中性”报道的提出这几年,新闻界关于“中性”报道的说法很热门,有的甚至把“中性”上面的引号也去掉了。那末,中性报道的提法(即使是加了引号的)究竟是否正确、有没有科学性呢?能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学名词而长留于世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或者干脆地说,持否定态度。“中性”报道的提出,大概是1987年第7期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宣传艺术”这一短语中,包括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各自不同的内涵。所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宣传,是指灌输或扩散一定观念,以劝服接受者的合目的性的社会行为。所谓艺术,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实际上,这里指的是艺术性,即新闻作品对人们究竟能产生多大审美感染力的程度。 我们现在的新闻宣传艺术水  相似文献   

17.
正确引导舆论,是党报的功能之一。但对这一功能的理解,有些地方却走了点调儿。某家日报因为近段时间接连发表了几篇揭露问题的报道,惹得一些人不自在,虽然所揭露的都是事实。上级因此枇评报社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干嘛要写那些不好的东西呢?党报要正确引导舆论嘛!”言外之意,批评报道不能算  相似文献   

18.
目前,报纸上使用的省略语(即事物名称的简称或缩写)有的省略不当。下面举两个例子: “彩电”,载于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八日人民日报第一版《陕西彩色显象管厂动工兴建》的一篇报道,末尾说:“……按期拿下彩电工程,为四化作出贡献”。“彩电”这个省略语,究竟是“彩色显象管”,还是“彩色电视”的省略呢?实在很费解。因为,该文谈的明明是  相似文献   

19.
据《陕西日报》8月29日报道,陕西省4位市委书记不约而同要求,五种 新闻不报道。这就是:“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会上研讨的。面上汇报的,干扰中心的新闻不报道。”为什么不报道呢?榆林市委书记马铁山说:“地方领导的天职是为人民干事,所以我们做事,不是新闻。如果我们不干事,那才是新闻。”这几句话,道出了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值得搞新闻宣传的同志们深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正想的事没有事实,干的事没有结果,事干成了是好是坏让人民评说。人民说好就报道,人民说坏就批评,就追查,这样的新闻受…  相似文献   

20.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