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书趣     
抄书 北宋人朱载拜见大文豪苏东坡时,发现他在专心致志地抄《汉书》,就惊讶地问:“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着抄吗?”苏东坡摇了摇头:“不!我学识还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相似文献   

2.
名人书趣     
苏轼“抄书”有一个叫朱载的人一次去拜访大文学家苏轼,他在客厅里等了好久才见到主人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苏轼回答说正在抄《汉书》。朱载十分惊讶:“以您的才学还用抄书吗?”苏轼谦虚地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正是凭着这股“抄”劲儿,使得他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  相似文献   

3.
学会抄读     
北宋文人朱载去拜访大文豪苏东坡,很久未见主人出来。原来苏东坡正在抄《汉书》。朱载不解:“以先生之学识,还用得着抄《汉书》吗?”苏东坡答道:“我的学识还很肤浅,不读书不行呀!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像苏东坡这样的抄录读书法就是抄读,即以写代读,以写促读,二者有机结合。抄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与默读、朗读、诵读等读书方法相比,抄读并未引起同学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朋友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且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6,(9):34-35
<正>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由于他勤奋好学,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了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侯宝林为了买到一本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侯宝林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天天跑到图书馆去抄  相似文献   

6.
谈抄书     
抄书,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呆笨的方法。耗时间,费神力,甚为麻烦。可是它能起到别的方法所不能起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抄了一遍,印象就深刻得多,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能熟悉每个字和词。抄书是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以至一节一段去理解全篇作品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掌握字词的用法和写法,又能进一步深入体会课文精神实质。它是一种切实的基本训练。抄的多了,知识积累也就会多起来。过去许多有成就的学者,都是在抄书方面下过一番苦工夫的。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朗读和背诵外,有时让学生抄点书,也是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徐特立同志有条读书的经验,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中也包括抄书在内。通过教学实践,抄书的好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抄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训练。适当地抄书,不但能促使学生把握作者的语言,而且还有朗读和背诵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对此,我曾以多抄和少量  相似文献   

8.
读书三题     
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总抄得起。我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典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实在爱得狠了,竟一口气抄了两份。人们但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相似文献   

9.
李霞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应注重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人周密所著《齐东野语》卷二十载,从前有一名书生带着自己写的诗去拜见极负盛名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在朗读了诗作后,便请苏东坡予以指教,并问:“这首诗有没有分数呢?”苏东坡回答说:“有十分。”这书生听罢分外高兴。东坡先生随后徐徐地说:“此三分诗七分读而已。”此虽一时戏语,却说出了善于朗读的积极效用。《齐东野语》同卷又载,王楚望素日善于朗读,纵然是篇文采一般的文章,他都能够抑扬顿挫地顺其辞句而读来,使听者陶然其中。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的一天,他所敬重的司农朱载上前来拜访,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东坡出来。苏东坡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是正在做功课,不能马上出来,很对不起,朱载上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象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说:“那可不行!我读《汉书》,这已经手抄第三遍了。第一遍,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  相似文献   

12.
有句话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是“好书非抄不能读也”。前人言,不动笔墨不看书,说的大约也是看书时要时抄录时批读的意思吧。文人爱抄书,似乎是积习了。明人俞弁的《遗老堂诗话》里写道:宋杨学士应之题所居壁云:“有竹百竿,有香一炉,有书千卷,有酒一壶,如是足矣。”读书是乐事,抄自己喜爱的书也自是乐事。在我看来,把心当作光盘,抄写,就是把这些奇文佳句刻录下来,然后在心灵的小憩中静静回放,该是多么美的享受!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抄书是读初中时。那时罕有书读,有一年放寒假期间,不知怎么鼓了勇气借了语文老师的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奉…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注意了朗读和背诵,这确实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我觉得,还有一种方法似乎也值得提倡一下,这就是抄书。提起抄书,教师和学生中可能都有一些人会表示异议,认为抄书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作业,中学生还抄什么书。我说不然,抄书是  相似文献   

14.
“抄书”是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鲁迅先生继承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开始抄读了。最初抄的是古文奇字,即把一本小小的《康熙字典》上边的所谓古文,一个一个都抄下来,订成一册。后来借抄了《唐代丛书》中的《茶经》《五木经》,以及《野菜谱》《释草小记》《释虫小记》、  相似文献   

15.
东坡日课     
司农公去拜访苏东坡,过了许久.苏东坡才出迎。不是的。我读《汉书》,已抄了三遍。开始时,每段文章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时用两个字,现在只用一个字做题目,便可背出这段文章。吻东坡日课@孙垚  相似文献   

16.
<正>苏东坡是一代文豪、书法家、画家,是美食家、佛教徒,是一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可苏东坡却有着众多的当代"粉丝",而且还都是著名的"粉丝"。林语堂是苏东坡的头号"粉丝"。他于1948年以英文书写的《苏东坡传》,成为当时西方唯一介绍苏东坡的书。林语堂不只是从一位学者的角度,同时也是从"人"的本身着眼:苏东坡是个出色的文人、生活家,一个非常丰富且精彩的人。纵使有人认为林语堂的  相似文献   

17.
一《廊下日记抄》是李广田的一篇不曾收集的文章,原载一九三六年五月一日北平出版的《绿洲》月刊一卷二期。这是作者头年初冬时节的一束日记(十一月一日至二十七日),并有小序和跋。篇末注明了成文的时间和地点:“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三日,于济南”。当时他在省立济南初中(俗称济南一中)任国文教师,校址在杆石桥外,即现在  相似文献   

18.
抄书的故事     
说起抄书,可能有同学觉得可笑.其实,抄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深入理解消化的过程.古今许多有名的人物就是靠着"烂笔头"去把整部书抄录下来,从而在某个领域成为佼佼者的.  相似文献   

19.
S.2702《净名经集解》抄卷是一个典型的讲经和俗讲活动所用的"底本",卷中有些内容看似偶然抄在一起,但从俗讲特点以及讲经与俗讲的关系等视角来看,它们之间都存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相互关联,整个写卷大致可以再现当时的讲唱过程。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颇多见识的政论家.他一生几度沉浮,屡遭坎坷,对民间疾苦深有了解,所以许多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和要求,人口论就是其中之一. 苏轼的人口思想,主要见于《苏东坡集》卷三《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