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的诗     
我父亲退休那天,是一个无风无雨的春日。他夹着教案离开了学校,蹒跚在城市宽阔的街道上。他的脊背比过去弯曲了,但脸上却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平和。 36年前,他风华正茂,大学一毕业就来到北疆的一座小城教书。曾一度陶醉于普希金、裴多菲的激情之中的父亲,梦想着自己也成为一个诗人,永远在美好的情感海洋中畅游。但当他第一次走上课堂,面对学生们纯净如潭的眼睛,他蓦地发现,其中也有诗意,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项事业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曲折婉转、浸透情感的诗。无限的诗意,等待着他去捕捉,去挖掘。  相似文献   

2.
他不是演员,却以独具的风姿吸引着师生们渴盼的目光;他不是歌唱家,却能让学校工作奏出迷人的乐章;他不是雕刻家,却在塑造着一所学校的光辉形象。他就是清丰县城关镇中学校长——冯春献。敢问路在何方?1990年,冯春献就任城关镇中学校长,开始了学校的筹建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钦佩的大众诗人。他一生爱诗,浪漫诗意,才华横溢,他将诗的情绪、诗的浪漫、诗的意境带到教育中去,教化以诗,寓诗于教,试图构建兼具真善美的诗的学校,诗化民众,使民众将精神层面的追求视为人生更高的追求,"都过着诗的生活"。陶行知的诗教思想简单朴实、意蕴悠长,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他风尘仆仆地走过来,在诗的征途上,已经走了将近半个世纪,他奉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二十本诗集,就如同一束束他所喜爱的紫丁香,自有它的色泽芬芳。 这就是我们的诗人邹荻帆和他的诗。 在中国新诗六十余年的发展史上,邹荻帆只能视为第二代诗人,因为走在他前面的,还有《尝试集》、《女神》以下的众多先行者。他的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过是跟他“家乡的布谷鸟一样,那么不断地叫着”,“那不是怎么婉转的歌声,也不是高亢的音节”;然而,数十年来,他的诗却分明唱出了他的激愤、沉思和欢欣,分明搏动着时代的节奏。  相似文献   

6.
李勋有许多好的诗,对于他的诗,已有人作过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认为他的诗是富有真情与爱心的,他把对诗的态度与对生活的态度融在一起,形成诗风上“质朴浑厚,冷峻温馨”的特色。李勋的诗可以经历时段来分类,比如早期多为农家诗(我以为这是他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诗种):离乡入伍之后,便开始了军旅生活诗的创作;之后,他诗歌表达的内容在扩大,他几乎整体性地向情感诗方向转折,这是他重返世俗后诗向成熟面发展的显示,尽管视野在开阔,诗之氛围却在收缩,诗风诗意内在情绪都有别于以往那种激情冲击。有人把他的“爱情诗”作为最好的诗,也许是从这方面而论。我却更喜欢他的那些用泥土包裹着富有思想力的“农家诗”,这种不仅有农家生活又有农人新思想的诗作才是他的诗的美之所在、韵之所在,也是他独特诗风的基础。《庄稼汉》(1988年)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的诗人归庄虽才华横溢却一生落寞,面对绝望的现实他选择逃遁,于禅逃其身,于酒逃其心,于花逃其情。归庄的“逃”与他的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记录下了他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他的“逃”,同时诗也受到“禅”、“酒”、“花”的影响于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请不要践踏花草!”可他却在草坪上拍照。问他为什么?他满不在乎:“别人也这样做。”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不准超载!”可他的中巴却塞进了19个小学生。问他为什么?他十分惊讶:“交警没看见。”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不准随地吐痰!”可他却把痰吐在花坛里。点评小诗虽然读来诗味不算浓,但作者对践踏规则的行为深恶痛绝,还是不难察觉的。违规行为与规则的对比,有助于主题表达。结尾对于遵守规则的呼唤,其实也是对文明社会的呼唤。问他为什么?他瞪起眼睛:“关你什么事。”谁说没有规则?规则就在我们…  相似文献   

9.
刘章,是建国后崛起的老一代诗人中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饱含乡土气息和浓烈的乡情而独领风标。他从农村颖出,历经生活磨炼,却坚毅不拔地用他的诗歌编织着对生活的美好幢憬,强烈地体现着辛勤、挚爱和奉献的主题。他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诗歌在无忧的调子后面隐含着他的苦闷彷徨,其后的诗歌则是欢乐与忧忿,平和和激砺同行,显得比较开放成熟。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农村题材的根据地,但却与时俱进地扩张到了旅游题材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题材,有很多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思想性,使诗人完成了由农民诗人到人民诗人的升华。在诗歌形式上,刘章由单一自由诗转向多种形式的探索,尤其在吸收古典诗词传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他的诗中显现的是一个虔诚的诗路跋涉者的刘章。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作为一位大半生都过着隐逸的山水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诗却并没有隐没在深山之中。到现在,我们对他的诗也是耳熟能详。文章旨在孟浩然的人际关系方面探讨其诗歌的传播途径,也揭示了人际传播对增加文学作品影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其《八愚诗》所作的序,通篇贯以"愚"字,让人感染着他那淤积于心中的浓浓的愤懑不平。但是,《愚溪诗序》的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淡淡的美意,细心品读,那美之意  相似文献   

12.
我与大庆诗人王勇男仅见过两次面,所以当面交流得不多,而更多的交流是通过读他的诗。在大庆诗群中,在整个石油系统中,他都很有名气,当然这源于他诗作的优秀。他的诗与他的人一样,一直保持着一种学院派的理想主义姿态,儒雅沉稳却又不乏激情,用"静水流深"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写雪十分见长,他那本获得了首届铁人文  相似文献   

13.
冰客一个从农村走出的追梦少年,生活的艰辛却在他心中播下诗歌的种子。一个谈诗几乎似谈奢侈品的时代他像圣徒般坚守着这块圣地,从农村到城市他用诗留下了他生活的足迹,从城市到农村他又以诗记录了自己灵魂的还乡之路,乡村是他一生的情结,在城市与乡村的界碑下,他走向回归。  相似文献   

14.
正谈骁的诗里有一股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称,却令我这样人过中年者熟悉的味道,那就是另一位80后作家林东林在书写中表达的:"身体的乡愁",腿和脚的乡愁。使谈骁显得老成持重的另一面,是他的诗具有粗犷大地般朴实的美,像他诗中还沾着泥土和草屑的土豆。年轻的谈骁用"恩施时间"置换"北京时间",这只能是诗人所为。他诗中用得最多的词,  相似文献   

15.
素材库     
《新作文》2007,(11)
寒冷的冬天,纽约的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牌子上写着"自幼失明",可是他却得不到多少施舍。有一次,他向一位诗人乞讨,诗人诗的妙用  相似文献   

16.
刘章,是建国后崛起的老一代诗人中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饱含乡土气息和浓烈的乡情而独领风标,他从农村颖出,历经生活磨炼,却坚毅不拔地用他的诗歌编织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强烈地体现着辛勤,挚爱和奉献的主题,他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诗歌在无忧的调子后面隐含着他的苦闷仿徨,其后的诗歌则是欢乐与忧忿,平和和激砺同行,显得比较开放成熟。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农村题材的根据地,但却与时俱进的扩张到了旅游题材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题材,有很多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思想性,使诗人完成了由农民诗人到人民诗人的升华,在诗歌形式上,刘章由单一自由诗转向多种形式的探索,尤其在吸收古典诗词传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他的诗中显现的是一个虔诚的诗路跋涉的刘章。  相似文献   

17.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当代学发展史上的作诗人和重要散家。在70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经历了由“诗压散”到“散压诗”的创作过程。评论界对臧克家散的研究远远少于对他的诗的研究。其实,臧克家在新诗体建设和散体建设方面均保持着清醒的体自觉,为散体的深化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他的诗没有散化,他的散却有诗魂,好似蓝田生烟的美玉,彰显着“建筑,绘画,音乐的美”的散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本从体学的角度,分析臧克家诗和散的体差异,阐释他融精炼,抒情,采为一体的散创作特色,揭示出“诗人散”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领悟知识无法解决人生痛苦的同时,王国维把西方现代哲学在罢黜理性本体之后求助于审美本体的运思方向揭示出来。这可以看作是王氏早年由哲学移情于文学,同时也是他明确区分开“诗”“词”之功能的原因。但由于在他的诗学结构中还存在着与“诗人之诗”(词)相对立的充满了现实忧患的“学人之诗”(诗),因而他不可能把这种区分坚持到底并坚守审美主义者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王国维的悲剧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西方哲学不断吞剥着他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的历史理性,另一方面这种历史理性却又直接毁灭了他从文学中求慰藉之审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正> 契诃夫医术尚可,但他名贯全球是因为他小说写得不同凡响。鲁迅和郭沫若都曾误入医门,一旦选择了文学,却都成为一代宗师。李光荣医行得好,诗也做得好,他初愈不惑,已是著述甚丰;他涉诗未久,却已佳句翩然。他是副教授,研究治疗流行传染病颇有见地,却虚怀若谷,没有丝毫骄眉傲眼。他的诗都是睡前饭后工作之余哼成的,是偶一为之,但由于他对生活体验很深,又有刻苦炼意练句的坚韧劲,每有一诗出手,便都会得到诗友和读者的啧啧赞许。  相似文献   

20.
他没想到自己会出名。即使做梦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作为农村优秀教师的代表,接受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的邀请来到祖国首都北京游览。一九八二年八月,他徜徉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思绪却飞回了赣西北山区自己那所白云生处的学校。他心中只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只要开拓前进,深山里也能踏出路来。二十二年,他踏遍了大龙山区的山山水水,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如今,他的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入了党,有的提了于,当了领导干部,他却仍然默默地在深山密林里生活着、工作着,用知识的琼浆哺育着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他,就是铜鼓县幽居公社毛湾小学的教师皮祖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