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文艺“民族形式”的发展成为解放区关注的焦点。赵树理将民间形式的创作和新民主主义内容巧妙结合,为充分利用旧形式建构民族形式的内涵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继承了旧形式话本“偏听性”的文学选择、旧白话小说“通俗化”的语言方式、传统戏曲“可演性”的创作方法“。可听“”可说“”可演”的文学形式组合成富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创作,具有丰富的“民族形式”创作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社会的剧变,对于新文学的发展和变革提出新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二是文艺大众化、旧形式和民族形式。其中有关现实主义的讨论是基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而文艺大众化,则指向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对于上述问题,都曾积极介入并展开充分的探讨和争鸣,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述了周作人早期以“人”为核心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学观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他揭示了文学与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使新文学与封建旧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划清了界线,并明确提出了“思想革命”的要求,为新文学扫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宋玉柱同志在《汉语里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吗》一文(1980年《中国语文》第6期)中提出:“‘没’在‘动+了+数量’中就只有一个位置,即放在数量短语前,而没有放在动词前的形式”;汉语中“没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宋氏推理的过程是:“没有”与“去了”相矛盾,不能说“没有去了”;因而“没去了几次”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此推理,也大有漏洞。首先,宋说并未明确此语中否定的指问。高名凯先生在讨论否定句型时指出:关于否定,一般人“以为是约束动词的。否定实在是整个命题的否定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  相似文献   

5.
《华队公会的供状》尾段一句:“你们不甘自居于‘大英帝国顺民’么?”反问句用否定形式表达了肯定的内容,笔者认为这不合作者愿意,也与文章多处相抵触。第一段末是这样的:“英国队可以这样说,你们明宣言‘我们是大英帝国顺民’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说,惟其‘华队公会’决不应该这样说。”没有明白宣言,证明还是有点“不甘”。正文部分的驳论中,作者  相似文献   

6.
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刊行而发端的“五四”文学革命,无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对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都是一次全面、彻底的否定.当时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的主张.新文学的拓荒者们几乎都对中国古典文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要创建新文学,必须“推翻”古典文学,向外国文学学习,并把这一看法付诸创作实践.因此,新文学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一点,不少论者已有阐述.但是,外国文学只能部分地作用于中国新文学.新文学的源只能是当时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百年中国文学激烈而多变的涌动进程,重大的潮流“改道”有三次,即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文学的一体化秩序代替“五四”新文学业已形成的多样化格局的工农兵方向的文学;“文革”结束以后,以“新时期文学”的出现为标志的“后新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说法很不一致。这种情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也表明了新文学自身的复杂性。 “五四”时期,一些人以为所谓新文学,无非就是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胡适说:“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傅斯年说得更明白:“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但是,胡适本人又写了《白话文学史》,论证中国从来就有白话文学,如元人戏曲,明清小说……等。按其本意无非是说,白话文学是古已有之的,不必莫名惊诧。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出来了:历来的白话文学是不是新文学呢?  相似文献   

9.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10.
1921年《小说月报》和1932年《申报·自由谈》的编辑更换在现代文学史上一向被视为“新文学”取代“旧文学”的象征性事件。在这现代性转型过程中,“语言转向”是要素,而报纸杂志的印刷文化在民族“想象共同体”与资产阶级“公共空间”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探讨。 本文比较分析1920年代《小说月报》、《申报·自由谈》、《半月》、《星期》、《小说世界》的“通信”和“谈话会”等栏目,指出“新文学”的“白话”取得意识形态“政治正确”地位,其“读者”作为一种隐形机制,对文坛具有规训的功能。 在1920年代初的文学争论之后,“旧派”处于下风,对于“新文学”作了复杂的回应,呈现抵御、商榷、规避或沉默的种种形态。其“谈话会”形式可视作某种资产阶级“公共空间”的开展,既体现运用“理性”的批评,也出现自我防卫而衰微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从清朝末年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约1974—1936)香港的文学现象,探讨香港文学萌芽生发的过程。香港文学的萌芽生发时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晚清,华文学报纸出现,文学亦随之应运而生,它具有反帝反清的民族意识;民初,国粹派和一切旧文学、旧文化思想势力喧嚣攻击新文学运动,而新文学和新思潮却在这个小岛悄悄诞生;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先生的鼓舞下,香港新文学作者努力学习,在与旧文学势力、封建文化势力的斗争中,顽强奋斗,破土而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2.
追求“现代性”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主题,而“五四”新文学所坚持的全盘西化的现代性道路却把传统文学作为现代性的对立物进行彻底摒弃。在当时这样一个文化断裂性交替的关口上,一味坚守传统文化的立场,已明显背离时代潮流。张恨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中”与“西”,“新”与“旧”之间进行了探索和整合,开创了一条过渡式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开卷叙述故事的缘起,借石头回答空空道人说:“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理,自相矛盾。”这席话,主要是表达作者的创作观,谈的是文学理论的文学形式问题。说到文学形式,最要紧的在于语言。形式要不落旧套,能有创造翻新,首先在于语言能脱窠臼。所以韩愈力主“唯陈言之务去”。《诗经》、《楚辞》同是诗歌,它们之所以有形式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现实社会中理想主义激情的普遍丧失所导致的价值的失落。“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五四”未完成的启蒙将继续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但是,启蒙的方式很难再是“五四”式的精英对大众的权威言说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为什么具有经典意义?一是忧愤深广的现代情思“五四”新文学之所以能成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是基于人的觉醒,基于启蒙精神。“五四”新文学根本告别了“威福、子女、玉帛”的旧价值观念,充满了个性解放与民族自强的要求,充满了对国民蒙昧状态的深刻剖...  相似文献   

16.
茅盾通过创作、论评、译丛和办刊等文学活动阐扬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类意识。这对开河之初的中国新文学起到了导引和建廓作用,同时肃清了旧文学的流毒,从而使得新文学向着“真”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沈雁冰与沈泽民既是同胞兄弟,又是新文学战地上携手并肩的战友,也是在革命征途上患难与共的同志.他们早年丧父,由母亲陈爱珠一手抚育成人.步入社会后,同样以巨量的翻译和文学批评跻入新文学阵营,勇猛地向旧文学开战,大声倡导革命文学.在“五四”前后,无产阶级新文学初创的日子里,沈氏兄弟为文坛所侧目,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为数不多的《作家小传》中,兄弟二人的名字,被同时载入.在从事开创新文学事业的同时,他们又投身于实际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兄弟俩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成员,是  相似文献   

18.
与冰心齐名,也以“问题小说”踏上中国新文学文坛的女作家庐隐,没有象冰心那样亨受盛誉,被遗忘在‘海滨故人’的小屋里几十年。腥风血雨,酷热苦寒,似与小屋的主人关系不大。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然而,历史决不埋没在观代文学上作过贡献的人。八十年代以来,阳光灿烂,黄花重放,分外艳丽。不同版本的《庐隐选集》一本又一本问世,评  相似文献   

19.
李平 《当代电大》2001,(1):12-14
说明:答案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 1)中国20世纪文学是一个( )的整体,“中国当代文 学”只是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般特指( )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2)中国文学自1937年抗日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 是( )传统,又称“‘五四’新文学传统”,二是( )传统,又称“解放区文学传统”。 3)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 )”,(  )年7月在北京召开。 4)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 )、主编《文学杂志》的著名美学家( ),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 )等。 5)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 )的《红楼梦研究》批判。  相似文献   

20.
一切历史都是对历史的叙述,中国新文学史亦然。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者们,有的在历史叙述中建构了新文学作为“先锋的”、“实验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学的整体形象;有的则将其叙述为“欧化的”、“言志的”文学。文学史中“新文学”摇曳的、不确定的形象,凸显了历史叙述者不同的理论前提和思想立场,同时也表明新文学在30年代不断被经典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争议和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