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 优美是相对于壮美而言的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我国古代文论、画论称之为“阴柔”、“秀婉”,也称作柔性美或秀美。优美不同于壮美,壮美是矛盾的、不和谐酌,其美感的主要特点是“痛感”紧压后产生的一种快感;而优美则是柔顺、和谐的,它是一种单纯的愉悦,其美感的基本特点是“轻柔和谐”。壮美事物的基本特征一是“大”,二是“力”,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美的表现形态作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探索。文章认为,“和谐性”和“崇高性”是贯穿于美的表现形态的两条主线索:“和谐性之美”包括优美、喜美、怪美;“崇高性之美”包括壮美、悲美、丑美。文章详尽论述了几种美的表现形态生成、展现过程中的客观性特征,以及在其被接受过程中的主体精神机制特征,展示了在美的表现形态中美与丑的对立、交错、渗透、转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我们把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性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分为优美和壮美。那么,优美和壮美有哪些区别呢?首先,二者的审美特征不同。所谓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而壮美具有与优美完全不同的特征,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美学著作中,对优美的特征作了具体的界定。他说:"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优美壮美说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的优美壮美说,引进和阐发了西方近代美学中美与崇高的理论,并把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论“境界说”结合起来,在我国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崇高”的本质,成为中国美学由古代和谐美转入近代崇高阶段的重要理论标志。鉴于国内对这个问题还未展开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就王同维优美壮美说的渊源、发展和它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等方面做一初步探索和评说。  相似文献   

8.
华美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 ,在中西方美学史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肯定。其原因有传统观念和传统美学理论的影响 ,同时也与美学研究主要以艺术为对象有关。华美就其特征来说 ,是一种装饰的美 ,实用的美 ,它是与壮美、优美相并列的美的第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9.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其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因此,今天的长城,其历史文物的性质虽未改变,但从审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视作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长城的美,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  相似文献   

10.
美学理论认为,优美是一种阴柔之美,它和谐、含蓄、细腻;壮美则表现阳刚之气,它豪放、直率、雄壮。诗歌将二种美集中体现在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之中。  相似文献   

11.
除优美和壮美之外,叔本华还提出了“媚美”这一美学范畴,这是他对美的形态划分的一大贡献。这一范畴的提出是与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紧密相连的。在理解和使用这一范畴时,我们不能将其合理的内核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
美学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而语文教学中美学的体现更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美,即内容美和创造美。内容美是指文章自身所体现出的美;创造美则是由人为因素创造出来的美。一、内容美语文课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所以内容美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也有“骏马西风冀北”的壮美,还有古筝《十面埋伏》的那种金戈铁马之美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缠绵柔情之美。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1.自然美。文章本身所体现出的美即为自然美。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述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  相似文献   

13.
胡家祥先生认为美学风格应该有三种基本类型:壮美、优美和弱美。本文仅对"弱美"进行分析,从"弱美"的确立、"弱美"的依据、"弱美"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对这一审美形态进行基本阐述。提出并确立"弱美"范畴是合乎逻辑的,是完善审美形态学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优美和壮美是意思相对的两个美学范畴,是对客观对象的审美特性和主观感受的概括。优美与壮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如:风和日丽与狂风暴雨,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前者给我们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后者给我们的却是无限的力量感觉,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冶的审美感受。例如:…  相似文献   

15.
美学理论认为,优美是一种阴柔之美,它和谐、含蓄、细腻;壮美则表现阳刚之气,它豪放、直率、雄壮。诗歌将二种美集中体现在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之中。  相似文献   

16.
大千世界,无处不无美的存在.一切美的事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它们的美,就客观的审美范畴而言,美学家将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几个不同范畴。崇高与优美是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崇高也称壮美、阳刚之美,属白马秋风塞上式的美;而优美一般称之为秀美、阴柔之美,属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我们以阴柔,阳刚之美考察文学,亦可发现文学中同样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式。《诗经·蒸民》中就有“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它虽不同于今天  相似文献   

17.
《桔颂》是屈原的一首咏物抒情诗,体现了屈原创作中的美学追求,即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结合,情感美与理性美的有机结合,优美与壮美境界的共同呈现。桔树也是屈原人格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中,屈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们赏析一首诗,不仅要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要问这一感情独特的人情美在美学意味上的“精神个体性”的风格特征。“诗缘情”,而诗情向来有豪放的,也有婉约的,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有壮美,也有优美,有血写的,也有泪写的……而这些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就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的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力图回到“任其性命之情”的生存天地。这种追求在实践上行不通,最终落脚在人格理想的追求上,建立于脱离实用的精神世界。《逍遥游》是庄子整个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思想暗含着精深的美学艺术精神。《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对“崇高美”的追求和向往,流露着对“大”的追求和赞赏,涵容了康德“崇高论”中的“数量之大”和“力量之大”。这种无限美、大美、壮美是一种明朗肯定人的自由的不可摧折的美。《天地篇》中标示了“美”与“大”的区别,包含着“优美”与“崇高”两范畴有别的萌芽。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本质相同之处在于崇高精神的落脚点都在人格道德修养上,与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游戏说”相近之核心就是自由。庄子关于“游”的思想与审美精神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涉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为我国传统审美理论关于审美态度、美感、感知(直觉)的认识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跟美学密切相联的一门学科,于是语文教材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便注重突出了各种品格的美。曾永成、董志强编写的《美学原理教程》①将美的品格分为:优美、崇高、悲(悲剧)、喜(滑稽)等,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以上四类品格的美都—一地在教读篇目中得到展示。按《美学原理教程》观点:“优点是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尺度处于和谐统一关系中的一种审美品格,其审美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直接而全面的肯定”,“优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一种透明的和谐统一关系”②;悲(悲剧)是“主体与客体的尖锐对立冲突中”“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必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