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引导和完善网络监督,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从制度和法律层面监督各级行政官员的权力运用和施政行为,保护公民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积极利用网络监督,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弘扬正能量,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为构筑“中国梦”奠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教育管理中存在两类不对等关系,一类是行政法律关系,一类是非行政法律关系。在这两种不对等关系中,被管理方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权力包括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法定性权力、专家型权力和参照性权力五种,这些权力都能以“非国家性权力”的方式存在,并会侵害师生权利。约束“非国家权力”的方式与约束国家行政权力的方式相似:把学校和教师所拥有的“非国家权力”进行限制并予以法律化,然后通过国家强制力予以实施,把权力放在法律的“笼子里”进行约束;加强学校信息公开,特别是加强校务公开,以利于各方监督,把权力放在“阳光下”予以约束。  相似文献   

3.
"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四个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具体部署,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在整治权力滥用现象、打击和惩治腐败、从严治党上的决心,更反映了我们党在加强权力运行上更加注重公开、公平、公正的坚强决心。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汇聚着一批党外各方面代表人士,他们是学校改革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好党外代表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是高校实现管理民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学校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充分发展为旨归;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主阵地。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必须确保学生的课堂表达权,让学生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7.
职务犯罪是由职务权力失控而引发的犯罪。究其原因:一是在职务权力产生、运行制度上缺少对职务权力进行监督、控制的制约机制,形成权力无监督的运行状态;二是在法律体系中权力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宪法和法律中缺少对权力运行给予监督的限制性规定;其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职务权力成为社会各阶层争夺的利益资源之一,在腐蚀、攻击掌握职务权力人的过程中,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出现失控的运行状态,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因此,通过法律控制权力的运行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权力“两分”的思维模式下,无法建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模式。必须突破这一思维模式,融合两种来源不同、相互冲突的权力,使之统一于法权威和法的精神之下。因此,必须正确定位两种权力及其作用领域;必须形成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法律关系;必须建立法权威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体制;必须建立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失控权力为缘起。提出了法律和权力两种社会控制力量的合理配置问题。法律有其利弊,权力有其长短.决定了两者都是社会控制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考查社会发展变化。本文提出了权力与社会文明程度、法律和权力的变量关系。并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不能盲目无限的限制权力。另外,本文根据社会调控目标,提出了判断法律和权力配置是否合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0.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选择正确的路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提高党和国家工作的效率和公信力,防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1.
对依法执政之“法”的理解是诠释依法执政内涵的关键,然而我国对它的传统理解导致了难以克服的矛盾。目前法学界关于法的种种理论表明,法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可以拓宽依法执政之“法”的内容及形式,在严格依据宪法、法律执政的前提下,在法律没有规定的事务上,可以依据中共党内法规办事。当然,必须做到:1.正确界定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及其制定权限;2.规范党内法规制定的程序,保障党内法规规制对象对党内法规制定过程的参与;3.完善对党内法规的监督机制,保障国家法制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权力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权力的存在是必要的,同时又是有害的。权力有力且有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谁有权力","为谁谋利"?我们不能将权力行使者视为权力所有者,更不能将维护权力行使者的利益作为权力设定和运行的最终目的。法律与权力关系密切,法律通过对权力领域的渗透,将权力关系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3.
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即一切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责,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接受法律监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依法构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4.
传统控权理论的核心可归结为:行政法是保障个人自由、控制行政机关权力的法律。本文试图初步厘清行政法控权理念的宪政渊源和基础,以期彰显控权理念在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面对普通法传统下的各类案件时,法官必须遵循先例,而且会受到“有意识”和“下意识”两种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裁判。但是在面对某些未有先例或者先例尚不堪用的案件时,法官就需要行使立法者的职能——造法.然而法官造法又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有意识因素中价值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如何跳出历史盛衰周期率的支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执着追求、悉心探索的重大课题。从宪政的视角加以审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民主新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强调用制度监督与制约权力,并冲破“左”的人权观的束缚,开始注重人权建设;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与依法执政理念,全面发展民主,并突出强调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深入地提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终于不仅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路,而且在宪政上实现了创新。  相似文献   

17.
“枫桥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调解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民间法和习惯法的特点。社会转型期的司法改革要从“枫桥经验”中借鉴本土传统法律文化的经验。向多元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8.
"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一直是法学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和法律存在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系认为道德和法律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亦法"。从表面来看,两种学说的对立达到了极致。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深入分析,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存在理论的契合性。真正的良善之法,不仅要符合道德的要求而内容良善,而且要具备法律的外在形式。在现代文明的法治国家,出现合法不合理或者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时,应当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衡平个案争议。同时,对不合理的法律适时修、改、废,使其成为真正的良善之法。  相似文献   

19.
高校信息公开决定权的实质是在法律层面对高校自主权的进一步强化,其目的在于保障高校自治。高校信息公开决定权存在于高校工作的不同领域,但其行使应以学术自由为界限。为保障权力合法、有效行使,应对《高校信息公开办法》第十条第四项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前的教学模式与实践中对法学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形成的反差,改进教学方法,培养综合素质高、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强的学生势在必行。文章以知识产权法学教改为切入点,详尽阐述“多角度互动”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达到窥斑见豹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