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基金项目“当前我国学龄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的结题成果,王灿明副教授近期推出了《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一书。全书以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为主线,系统阐述和论证了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据我所知,当前国内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系统研究还十分缺乏,董奇的《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和张文新的《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可能是该领域仅有的两部专著,《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也未将创造心理辟为专章讨论。因而,该书的出版就成为了儿童心理学学科建设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的重视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一贯性和一致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尤其是他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对当代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学校德育走上“心理化”的轨道:学校德育内容“心理化”;学校德育方法“心理化”;实践活动“心理化”;师生互动“心理化”。  相似文献   

3.
我校1992年起参与湖南省中小学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优化.与主动发展教育”实验,并指导附属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1997年开始主持教育部师范司“中师生心理发展与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立项课题。经过近10年研究,初步形成了“生态式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心理教育逐渐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学校也大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对心理教育的研究力度。我校从1992年起就对学校心理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丛立新教授主持的“八五”科研课题“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程——《现代少年》实验课程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但在教育实践当中,我们也发现: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能正确处理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交往性与闭锁性的矛盾,导致了他们不良的社会交往倾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育》2009,(11):91-93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端于1987年。20多年来,我市注重在理念上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从“道理灌输”为主到“讲道理”与“讲心理”并举的转变:实现了由1989年时的一部“热线电话”发展为今天覆盖课程、校园,专兼职心理教师全面参与,家庭、社会积极配合的工作网络。  相似文献   

6.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当前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该文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梳理,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提出、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经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成果,还介绍了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种理论和“心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使读者对该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教育探索》2006,(7):F0003-F0003
姚文清,1988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省级重点高中,现为中学高级教师,物理教育硕士,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以及“有效教学”造诣较深,在省级和国家级学术专业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2003年担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副校长,他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致力于课程改革和“有效数学”、“有效管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2004年和2005年高考综合指标均排在广西近600所中学的前15位。  相似文献   

8.
翁铁慧 《上海教育》2004,(11X):8-11
走过20年的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的民间学术推动、学校自发实践逐步走向今天政府部门规范领导、专家专业指导、学校自主实践和区域推进的发展态势。在上海.100多所心理教育实验校经过大量探索.已经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经验和范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认为.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呈现五大特征:即充分体现了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学校辅导文化:根据学校各自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辅导:重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优化。在11月4日至11月6日举行的“第二届21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长期从事该项教育实践的校长和教师会聚在上海市风华中学,观摩了展示上海探索成果的近60堂心理辅导活动。在此次论坛上,上海形成的“课堂与发展同步,学科与心理共进”“聚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化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关注、体验、互动、发展”等新经验激发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发布“上海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消息,引起了多方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未来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纳入生命教育体系之中,直面转型社会中的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一省级重点小学的“个性发展教育”实验方案为引子,探讨“素质教育”与“个性心理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结论:“个性心理结构”理论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要建立一个较科学、合理的“个性心理结构”理论,就要重视“价值”研究.因为它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紧密相关。同时,笔者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个性心理结构理论,以期引起讨论、争鸣,以利科学、合理的个性心理结构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当今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的语言、假装和家庭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出来的“心理理论”可以帮助儿童在学校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从“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旅游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和郑州市旅游业的资源条件及发展现状。依据知觉、动机、决策等心理学理论,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少林禅宗文化的影响力进行分析,提出以嵩山少林寺为重点,突出专题旅游资源,抓住龙头打造中原旅游精品,引导旅游消费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教师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契约”论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新兴的管理理论,近来日益受到我国企业管理界的重视,但在教师管理中却很少有人关注它。从“心理契约”论的新视角来看待教师管理问题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怎样提高学校凝聚力,怎样激励教师提高工作绩效,教师管理应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等。在教师心理契约动态管理系统中应注意把握下面几个环节:明确期望、信守承诺、不断沟通、解释原因。  相似文献   

13.
研究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应回到“原点”思考心理教育应该是什么。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积极实现人的心理发展,其实质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而从哲学视野洞察,心理教育的未来走向就是:从“工具论”走向“目的论”,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关注和重视人的主体性发展,消解心理教育的“异化”现象,走向单一学科范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沃建中: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从事认知发展与脑功能、思维发展的应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99年获全国首届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主持国家“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与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认知发展研究室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主编《中学生心理导向》、《小学生心理导向》、《幼儿心理导向》等书籍。 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推广速度很快,多数学校从仅仅开设心理热线和信箱、开办…  相似文献   

15.
1.问题的提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第二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对其今后的大半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叠出,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障碍问题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6.
洪方煜 《求学》2004,(11):43-45
话题作的出现给高考吹来一股清风,考生们摆脱了过去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畏首畏尾的心理,可以在话题所限之内大展身手,扬长避短,张扬个性,展示才情。而高考作改革增加了发展等级,并明确提出考生作要“有创意”,这更让那些基础厚实、注重创新的考生得以脱颖而出。话题作使得这几年的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今天,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新型人才,心理学在教育上的运用显得日益重要。就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心理极不稳定,可塑性很强,往往表现出“有决心无恒心”的弱点,急需心理暗示、诱导。一些曾被误...  相似文献   

18.
关注理由 “生活像一团麻,有许多解不开的小疙瘩。”时下的教育正遭受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技术进步等带来的巨大冲击,教师由来已久的“平衡”心态正在经受着又一轮的“挤压”,所不同的是,此番导致教师心理“失衡”的原因,已由九十年代初的主要是“生存压力”变成了“职业压力”,或说是“竞争压力”。 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其他人群的关注,原因在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要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与教师长时间地相处,而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心灵。如果教师心里充满阳光,他的学生中“阳光孩子”就多;反之,如果教师情绪不稳定,他的学生就难免缺乏自控能力。因此,时代正赋予教师一个全新的任务:除了传统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等要求外,还要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和心灵的自我塑造,以自己阳光的形态去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灵。 “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需要积极进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退后一步自然宽”的自我减压策略,所以,我们不能缺失心理保健的意识、方法和技术。而心理保健,重在自我调适。为此,我们一要破除心里有“病”才去做心理保健的误解,积极预防心理疾病,矫治和调适心理异常,解决心里问题,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二要培植心理自我调适的自觉意识,自我完善个性,重建职业内涵,找寻自我职业价值,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进而享受工作的乐趣;三要掌握心理调适策略和训练技巧,加强压力的自我管理,有效调适自我心态,开掘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进而寻求到内心的自慰和平衡。[编按]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成长与生理成长是相匹配的。但有时候,它们又不太一致,有的人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有的人心理发展则又明显超出生理发展水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个小孩“别看他年纪小,但是很懂事”,这所谓“年纪小”,就是说他生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所谓“很懂事”,就是说他心理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20.
心理素质教育在中专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心理素质教育在中专的地位和作用谈一点看法。一、概念界定“素质”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因此,“素质教育”就是要在人的固有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基础上,开发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并赋予人的“心理内容”和提升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