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宏 《中文自修》2005,(6):18-19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的《智慧快餐》中有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一架飞机飞翔在云端,舱门已经打开,外边有一位男士,抓着一把打开的雨伞,缓缓地往下降落,脸上带着愉快的微笑。画家在旁边还写了一句话:“无知常常是这么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会拥有无穷的胆量。”后来有一位作家以“无知者无畏”为名写了一本书,曾经轰动一时,虽然这不是他的发明。  相似文献   

2.
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复归于“无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从“有知”到“无知”这一过程。从“有知”到“无知”的必要性在于教育自身的伦理本性和人性发展的诉求。从“有知”到“无知”的可能性在于人有“智的直觉”。  相似文献   

3.
1986年我在洞庭湖畔的一所大学读书,湖南的岳阳市文联请我们几个去作讲座。事先广泛张贴了海报,但开场后听众寥寥。错出在岳阳的朋友那儿———他们对我们几个的知名度估计过高。事后他们很不过  相似文献   

4.
崔鹤同 《教书育人》2007,(10):71-71
1984年6月2日,是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前夕,世界撑杆跳名将齐聚法国圣德尼的奥古斯德鲁纳体育场,一场激烈的角逐正在进行着。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无知:指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这里所述的“无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把全班学生当作是一个零起点的整体,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是一无所知(就算他们知道,也当他们是不知道的那种)。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对这一知识点完全空白的一种状态。除了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学到的如: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以及有关于圆心和怎么画圆等知识以外,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网络》2007,(7):16-17
2007年教育行业信息安全大会(北京站)论坛中,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顾涛抛给论坛参与者如下问题。问题一:如何看待以病毒为主的安全事件;问题二:如何进行P2P管理;问题三:如何保障网络物理安全。本篇我们选取了专家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在论坛外,我们也邀请到其他网络管理者从管理与技术两个维度阐述应急响应,本期一并刊出。另外,关于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各位校园网管理者见仁见智。您可以通过media@cernet.com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无知“的知识观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生"无知"有四种基本原因即人类的无知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深化而日益扩大;个体的无知伴随着社会知识的膨胀而日益增长;人类知识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又称可错性)特征;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人类尚未关注总结的形形色色的时空方面的知识.无知的知识观对于知识学习具有如下几点启示即进行学习时应当时刻秉持批判意识来看待所学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努力了解和掌握"时空方面的知识";以弹性和开放的态度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和掌握各种基本进行科学验证的标准和方法,以辨别所学知识的真伪、确定性程度和判断知识进步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受西方近代“主智主义”的影响,教育的总过程被界定在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忽略了知识形成于“无知—有知(得知)—无知(真知)”的动态循环中。基于“有知与无知”的视角,整全性教学强调有知与无知互融共生,以双循环学习同时观照有知和无知,在“从无知求知”与“从知求无知”的循环转化中,彰显出知识的动态属性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意涵。整全性教学的生成逻辑以无知为驱动力,历经有知与无知相生过程,最终复归无知,使教学臻至有知与无知并生为一,浑然一体境界。整全性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内容是深度挖掘“无知”要素,过程是逐层提升学生转化能力,评价是全息观照个人化知识生成过程。整全性教学旨在阐明无知在教学上的积极意义,还原教学过程的整全本质,培养学生驾驭瞬变不定、复杂暧昧世界的能力与素养。  相似文献   

9.
"无知的知识观"就是界定知识和理性的限度,反对知识僭越自身的超负荷、力不能及的不当使用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探讨知识的恰当运用,所以是积极的。消极自由的表述是"免于……自由",以不受社会干预为实现自由的条件,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求知创新能力,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智识上的贡献,这是自由的本真之意。对无知和自由的研究分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积极的"无知"观构成消极的"自由"观的认识论基础,消极的"自由"观又奠定积极的"无知"观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我县某中心校组织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一位教师教学的《数学广角》(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2)一课,让我真正找到了闯进数学课堂"高效"之门的金钥匙——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无知"。在教学中,这位教师出示了尝试题后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们之间今天是第一次见面,其实我很想在你们的面前表现表现,让你们认为我是多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2.
13.
<正>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未知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但如何探索这未知的世界呢?态度十分重要,一句简短的"不知道",虽然看上去有些无能为力,它却是通向开阔领域的钥匙,它能引领我们从"无知"到"知",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化作前进的动力。从"无知"到"知",首先要有探究事物的热情和求知的渴望。黑格尔曾说过:"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集中论“美”的名篇,《大希庇阿斯篇》最终没有得出关于“美”的任何定义;而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也未能等来期待已久的戈多先生。同样是无结果的作品,它们在思想性上既存在某种同一性;而又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有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自知自己无知)精神贯穿始终,体现了意识的自觉自律,同时也很好地处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后者却以“无知自知”(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搅乱、否定一切,割裂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使思维呈现断裂、无序和僵化,最终只能由无限狂热的主动陷入无限消极的被动。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教学"分米"知识,其中一个片段因其素材的简约和环节的自然推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了1分米有多长之后,教师先请学生做一个1分米长的纸条,再以此为依据到会场中找一找大约长1分米的物体,丰富对1分米的感知;接着请学生用1分米的纸条创造出2分米、5分米、8分米、9分米,由此去体验几个1分米就是几分米,这样,"单位"的意味儿就出来了;最后,教师将难度升级,请学生创造出1米,发现米和分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节目中,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男孩,当场表演拿手绝活:背《新华字典》。主持人随便报了几个汉字,小男孩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就能说出该字所在的页码。主持人将信将疑,翻开一部砖头厚的《新华字典》,一一核对后,嘴巴再也合不拢了——竟然分毫不差!  相似文献   

17.
"无知的智慧"是人类认识过程必须具备的认识德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无知的观点,人类对科学理性的反思以及人类对知识占有的"个人性"特征的认识,使人类不断认识到人类的有限性在终极实在的无限性面前的无知.从德性知识论出发,现代社会必须将"无知的智慧"视为一种伦理义务.  相似文献   

18.
宋丽萍 《山东教育》2011,(18):27-28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因此,绘画便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画话日记"就是鼓励幼儿把他看到、听到、经历的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讲述画面上的内容,由父母帮助用文字记录  相似文献   

19.
<正>丁肇中曾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丁肇中分别在上海交大和山东大学回答对口学科师生们更为专  相似文献   

20.
童庆炳 《中国教师》2013,(21):31-32
人们总是觉得有知识是一种财富,却从来没有想过“无知”更是无价之宝。此话怎讲?是谁提出此论?是法国人瓦莱里(1871-1945)。瓦莱里是何许人?他是诗人,同时又是思想家。他最早是攻读法律的,却爱好诗和建筑,他认为诗与建筑是有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