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前苏联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当代国际政治的战略格局——雅尔塔体制宣告崩溃。但它在战后长达40多年里,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和支配作用,战后初期发生在远东的两大政治事件——中国内战和朝鲜的分裂正是雅尔塔体制作用于东亚政局的必然结果,而社会主义中国和北部朝鲜的出现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已。因此,所谓中国和朝鲜是在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传统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苏联的解体,战后四十多年来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和支配作用的雅尔塔体制也随之宣告崩溃,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转变,但雅尔塔体制曾对国际政治格局起过举足轻重的影响.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相条约》的签订正是雅尔塔体制在远东政策的产物,也是美苏在远东地区政治上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访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4.
雅尔塔协定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而且美苏妥协所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其落实过程中又势必分别选择国、共一个支持对象,这一结局等于给战后中国的统一与和平设置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战后美国对华目标,决定了他通过蒋介石政府重新统一中国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他本质上执行了扶蒋压共和助蒋内战的政策,成为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重要原因;战后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及其对华政策的灵活性、两面性,对中国内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雅尔塔协定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而且美苏妥协所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其落实过程中又势必分别选择国、共一个支持对象,这一结局等于给战后中国的统一与和平设置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战后美国对华目标,决定了他通过蒋介石政府重新统一中国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他本质上执行了扶蒋压共和助蒋内战的政策,成为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重要原因;战后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及其对华政策的灵活性、两面性,对中国内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要求,换得苏联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可以说,苏军进入东北与美苏黑幕交易有直接关系。战后,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美苏冷战已露端倪,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一波三折,这也与美国的态度和做法有关。美国的压力又是苏联最终实现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考点指津】1.评价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期美苏主导下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为战后形成美苏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利益的重合与战略协调,但美苏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使双方的战略目标很快发生冲突,其诱发因素之一是苏联在东北亚势力范围的布局中因其在北朝鲜和中国东北建立亲苏政权的需要而激活"世界革命"机制。朝鲜半岛的分裂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溢出"了雅尔塔体系,一个并非事先"计划"的局部性变动导致美苏走向全球性对抗。  相似文献   

9.
1945年,一个新的世界出现了。因为这一年实现了从战争到某种形式的和平过渡,这一年出现了新的雅尔塔格局和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主导下的新的国际秩序。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几乎无不打上雅尔塔体系的深深烙印。无疑,雅尔塔体系对战后整个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雅尔塔体系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不能完全划等号,但雅尔塔体系所体现的东西方关系和美苏对抗,也就是战后向两极世界格局演变的核心。仅就雅尔塔体系和战后两极世界格局这一共性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把雅尔塔体系看作是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学术界,有许多学者把“雅尔塔体制”和“冷战格局”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并不加区别地随意使用。这不仅使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战后国际关系时有失严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混乱和误解。笔者认为,战后国际政治舞台上并不存在一个影响世界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在二战结束冷战爆发之后不久,雅尔塔体制就已被冷战格局所取代。雅尔塔体制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就加速反法西斯战争、处置法西斯侵略国、维护战后和平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条约的统称。该体制基本上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愿,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东西方剑拔弩张横眉冷对的冷战才是战后40余年国际舞台起伏跌宕的根本原因,也只有冷战才准确地反映了战后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  相似文献   

12.
1945年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的有关战时和战后远东问题的协议,对于中国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得知了雅尔塔会议的有关情况,但并未得知秘密协议的内容,他的工作对于蒋介石决定对苏政策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7,(2):62-67
1945年2月,苏美在雅尔塔会议上就远东等诸多问题达成谅解,其中商榷外蒙古维持现状,这为外蒙的最终独立埋下了伏笔。在美苏的重压下,已没多少回旋余地的国民政府数度派出代表同苏联展开数轮艰苦谈判,最后以变相承认外蒙独立等条件作为反条件,取得了苏联支持国民政府一统中国的名义上的承诺。外蒙古的独立,深刻地改变了战后远东地缘政治格局。以台湾方面所出史料来考察,或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多角度理解把握此段史事。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三国签订了旨在划分欧洲和远东势力范围的《雅尔塔条约》。两大阵营的代表———美苏两国划分欧洲和远东势力范围,其在远东势力范围内划分的重点是中国、朝鲜、外蒙古,重中之重又是在中国这块矛盾聚集的土地上,这又必然涉及到苏联、美国、国民党、共产党这样一个对新中国战后对外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三国四方”的关系要对“一边倒”政策的成因进行一个较全面的研究,必须对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进行一个多角度、全方面的考察与论证,并从二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三国四方”的关系来分析“一边倒”政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徐亚文 《新高考》2007,(7):57-61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发动战争。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以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对比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由于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战后美苏长期的冷战对峙和美苏争霸局面也相应地结束了。  相似文献   

17.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它的构成包括:新“绘制”的战后世界政治地图、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以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经济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推动着雅尔塔体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从共产国际解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斯大林始终不相信中国革命会取得胜利,因而也始终没有放弃同蒋介石国民党的合作。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其实质是要保持在中国取得的特殊利益。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召开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决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美国想称霸世界,苏联想继承沙皇衣钵。美苏对峙,两大阵营形成。在美苏争霸  相似文献   

19.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协调和统一了对华政策。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蒋介石政府并没有被动地接受雅尔塔协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措施。在意识形态观的影响下,蒋介石政府推行了针对美苏的双重外交。即在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同时,试图将中苏关系限制在亲美的前提下发展,邀请美国介入中苏关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利益扩张。  相似文献   

20.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以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贯穿了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文章对《雅尔塔协定》的酝酿、签订与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